桑葚熟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nu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桑葚挂满天,红的酸,紫的甜,吃多胀肚真要命,看你贪吃行不行。”在我出生的第二年,父母离开大家庭,去村东头建了三间茅草屋。
  房屋建好后,父亲在屋前种了棵槐树,在屋后种了棵桑树。等到我背着书包走进小学堂时,槐树、桑树都已经绿荫如盖。槐花还未开时,桑葚就已经熟了。
  父母都没有文化,所以对我读书抓得紧。我小时贪玩,每次犯了过错,父亲在对我“棍棒”教育时,常会说:“桑树条子从小抈。”意思是桑树要从小调理,才能长得枝繁叶茂,不然就会长成一棵“歪脖子树”了。我想念桑树,倒不是因为父亲的棍棒教育,而是它生长在我童年的“百草园”:向外斜伸的枝杈,是我荡秋千的好地方,桑葚成熟时,那取之不尽的甜美浆果,也是我喜欢的零食。
  四五月份,是家乡桑葚的生长挂果期,初时青绿色,像一条条小毛毛虫,而成熟后变肉质,先是鲜红色,后成紫黑色,浆果粒粒饱满。桑葚熟了,我放学回到家,把書包往桌子上一扔,就跑到老桑树下摘桑葚吃。够不着的,就找来一根竹竿,在竿头绑上铁丝做成的钩子,轻轻一勾,缀满了果实的枝条垂了下来。我小心地摘下桑葚,放入口中轻轻一咬,汁液就溢满了嘴,慢慢流进喉咙,酸甜、清香,非常解渴煞馋,不一会儿,我的小嘴就被浆果汁染得乌紫。母亲看到了,连忙跑过来说:“不要贪吃哟,会吃坏肚子的!”边说边拖我回家去洗嘴巴。
  老屋后的那棵桑树比一般桑树长得高大、茂盛,叶子也更繁密。桑葚熟了,常常会有成群的鸟儿盘旋在桑树周围,啄食成熟的桑葚果。有山雀、喜鹊、戴胜鸟,还有斑鸠(我们叫它鹁咕咕),它们看到我大快朵颐,好像很不高兴似的,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表示抗议。我对鸟们说,别急别急,桑葚多着呢,够你们吃的。我并不反感与鸟儿们分享桑葚,桑葚保留期短,几天后就熟透变烂了,纷纷落到地上。后来,我读《诗经》,在读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时,有点不解其意。鸟儿都喜欢啄食桑葚,为什么要劝它不吃呢?慢慢地才知道,原来桑葚太甜,斑鸠吃了会迷醉得掉落树下,被猎人捕获,以此劝诫少女们不要轻易陷入爱情的甜蜜之中。
  老桑树果实累累,鸟儿和我其实都吃不了多少。母亲会在树下铺上布,用竹竿打落一些桑葚,然后收集起来,洗净后放到酒坛里浸泡。过了些天,酒慢慢被染得紫红。父亲平时喜欢喝酒,劳作之余,他斟上满满几杯桑葚酒,喝得有滋有味。我趁家里没人时偷偷尝过一次,桑葚泡过的酒又酸又甜,幽香扑鼻,倒没有多少辣味了。
  我离开故乡20多年了,如今生活在城市,已经很少吃到童年的野果,可是对于故乡草木瓜果的记忆,早已经化作乡愁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一次次回老家,一次次令我揪心。村里的人愈来愈少,那整日围着村人转悠的家畜、家禽乃至猫狗也稀稀落落,有的几近绝迹。村子里异常寂静,一片荒凉,大有“人去楼空”之感。我情不自禁地走到一尊石磨前停下脚步,目不转睛地端详着,往事犹如决堤的洪水顷刻间漫过我的心头。  上世纪80年代前,对于偏远落后的我的家乡来讲,电,这个现代文明还是个天方夜谭,更是个未知数。照明用的是煤油灯,耕地依靠的是老黄牛,碾米磨面只能使
期刊
我很喜欢福建的榕树,山坡上、马路边、寺庙里、村口旁,它虬枝盘旋,根深沉地扎进大地,守护着八方百姓,成了乡土的象征。省会福州的别称就叫“榕城”,省树就是榕树。榕树作为福建人精神的体现,作为福建地域特性得到了肯定。  冬日暖阳下,我又一次走进泉州西街的开元寺,它建于唐朝初年。拜庭的广场上,站立着几棵大榕树,它们历经风雨沧桑,树龄都在300年以上,其中有一棵超过800年,是我见过的最年长的榕树,它伸出无
期刊
刚当“回乡知青”那几年,在队里最乐意做的是拉板车,拉的最多的是毛竹。  从我所在的南阳队到公社所在地郭村有20多里板车路,地处皖南太(平)黟(县)边界的高山峡谷间,依山傍河,路面陡峭,稍不慎就会连人带车翻下悬崖。一辆竹车要两人拉,一般是一男带一女或一强带一弱。上坡要两车搭伙,四人推一车,上下两回,身上的背心要湿透两回;下坡奇险,但蔚为壮观,一百多辆竹车一辆接一辆,延亘四五里,犹如一只只长长的绿色的
期刊
嫁到岳阳这边,才知道有一种又酸又甜,味道不错的水果叫胡柚,才领教一种极有个性的茶叫作椒子茶。  第一次与椒子茶打交道,是因为婆婆。仔仔出生后的一个月,年近八十的婆婆来家里住。一次午饭后,婆婆要前来看望她的仔仔小姑妈泡茶。“记得给我放几粒椒哩!”婆婆冲着在厨房的仔仔小姑妈喊了一句。当时,我正在拖地板,听到“椒哩”这个称呼,很是好奇。只见仔仔小姑妈从婆婆卧室里拿出一个小矿泉水瓶,里面装着一个个像小球状
期刊
走到江边,雨说来就来了,迷迷瞪瞪,细密,好像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  坡上有书院,而坡下,正在破土施工,红土里纵横着一道道车辙,盛满了一捧一捧的水。我们高一脚低一脚走在烂泥地里,吴朋友向上指了指说:“叠山书院到了。”  周遭一片泥泞,我们用鞋子寻找路,顾不上回應他。雨水和着红土,一片泥泞连着一片泥泞,抬脚之间,好像踩上了海绵,海绵喝饱了水,“扑哧扑哧”,泥水乱溅,想找到一块稍稍硬一点的红土疙瘩,然后
期刊
即将毕业的那一年初春,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  南山被雨水洗得清澈翠绿,小草露出了笑脸,山花涂抹了胭脂,鸟儿鸣叫,溪水欢歌,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泥土的芬芳。  梅子,我的同班同学,一个阳光、清秀、很爱干净的女孩。一双凤眼,一头乌黑的头发,皮肤很白,一笑起来,连牙齿都是那么洁白可爱。因为嘴唇天生特别的红,男生们喜欢她,悄悄叫她“小辣椒”,而我却是出了名的调皮男生。  第二天早上,崎岖的山道上回荡着欢歌
期刊
母亲节那天,远嫁的我照例给千里之外的母亲发了条祝福短信,原以为会和往年一样收到她那煽情的回复,可这一次她的回信却让我一阵揪心,只见狭小的手机屏幕上赫然呈现着一行大字:“我也想发,却不知该往哪里发,昨晚我梦见娘了,我喊她,叫她别走,可她还是走了……”  心底猛然传来一阵锥心的疼痛,我仿佛听见母亲那子规啼血般的悲啼,子规悲啼是不信东风唤不回。娘没了,孩子也就当到头了。  母亲节,我想娘了,她也想娘了,
期刊
早就听说过弋阳,还是因为方志敏。  两杆半枪闹革命。在方志敏纪念馆内,两杆半枪静静地站列成一组雕塑,守望着历史,幻化成不屈不挠的象征。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仿佛依然可以倾听到清脆的枪声和万众齐声的呐喊,革命的烽火照亮了暗夜。方志敏发动和带领家乡农民举行弋横起义,建立了人民武装,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一个红色政权宣告诞生。这是一个思想进步、不屈不挠、一呼百应、揭竿而起的方志敏,面对屠杀和镇压,他选择
期刊
家住的是几十年的老房屋,共三间。房子马上要动迁了,母亲有太多的不舍,她说:“不管怎样折腾,家搬到哪里,打小就跟着我的坛坛罐罐,一个也不能丢啊!”临搬家的头一天晚上,母亲一夜没睡好觉,不停地唉声叹气:“这些坛坛罐罐赶明个儿往哪搁呢?”母亲的心情我是理解的,苦于找不到恰当的语言相劝。  母亲和父亲刚成家一个来月,他们就闯关东来到了东北,落下脚之后,爷爷奶奶伯伯叔叔们来了一大帮,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相继出
期刊
母亲的少女时代,是在战火纷飞中度过的。由于我的父母订的是娃娃亲,因为战乱、外公早逝,未至及笄的母亲迫不得已投靠父亲。一晃就是76个年头,母亲共怀9胎,成活7个;在那艰辛的岁月长河,别说把小孩哺养成人,仅怀孕生子就够呛了。然而,母亲做到了,她把我们兄妹7人拉扯养大、开枝发叶,现膝下有子孙50余个,三分之二跳出了“农门”。这其中的艰难困苦谁人能懂?  母亲虽出身贫寒,但乐善好施,出手大方。我的老家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