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课堂互动的逐渐频繁,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强化。然而问题对于文本来说是潜在的,需要我们关注生成。语文教学的问题生成包括教师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现实生成,两者不可或缺。教师的预设生成要确保课堂的流畅进程,激发阅读兴趣和牵引阅读思维走向,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而学生的现实生成则是不确定的,但也是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这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问题生成,并以教学机智引导促成问题的生成。
  关键词: 语文课问题 预设生成 现实生成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教师一味讲解已经成为过去,师生间的互动也逐渐频繁。维系师生互动的方法之一便是问与答,在问与答之中推动教学开展,在问与答中质疑、解惑。课堂问题生成也逐渐为许多教师所关注。问题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资源,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我们的课堂能站多高、走多远。
  “只有当你对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问题才是我们的朋友”,这就需要我们关注生成。教材展示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纯文本,我们所需要的问题还是一种潜存在或未定存在。而生成即是化不存在为存在,由隐性存在化为显性存在。那么,由谁来生成问题呢?当然是语文教师和学生。
  一、教师的预设生成
  所谓“预设生成”是指语文老师在具体教每一篇课文之前备问题的过程。好的设问能激发阅读兴趣和牵引阅读思维走向,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语文老师该如何备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思维模式呢?
  (一)从文题入手,寻找解读文本的最佳切入点。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从文章中提炼出来的精髓。题好一半文,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达到引人思考或引人入胜的目的。标题有时也能概括文章的主旨,体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提示行文线索和结构思路,等等。学生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入目的就是标题。阅读标题是欣赏文本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思考的第一站。因而标题是设置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围绕文章的标题,结合课文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答疑,既能顺应学生的赏析思路,又能顺利地触摸到文章的中心。例如,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从文题入手:这是一个什么人?他与鲁迅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鲁迅为什么对他的印象如此之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给抓了出来。
  (二)从重点字词入手,揣摩词语的深意。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字词上,而且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往往会先攻克生词难关。所以我们不妨以学生新学的字词作为突破口设计问题,抓住重点字词有的放矢,摒弃繁琐的分析,让学生自主地读和悟,使学生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同时,也能够理解作者在词语中倾注的深意。例如,在上《春酒》一文时,我就以文中的生词“家醅”作为出发点设问:
  师:“家醅”是什么意思?
  生:“醅”指未过滤的酒;“家醅”指自家酿的酒,原汁原味,未经深加工。
  师:为何家醅难寻?
  生:因为失去了道地“家乡味”。
  师:“家乡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生:是母亲的味道,是乡情的味道。
  由此,作者的怀旧思乡之情在“家醅”一词的品析中尽得体现。可见,字词虽小,有时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四两拨动千斤,通过点的渗入,吃透全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从留白处入手,拓展阅读空间。
  留白原为绘画用语,在文章中指未尽之意、未明之言,能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潜能。”针对留白设问,既能从“无”中生出“有”,拓展文本空间,又能在补白的同时,刺激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留白有多种形式,对于语言文字的留白,我们可以根据其表情、动作来揣测其心情。例如《我的第一本书》中有一句:“他(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我就让学生试着揣摩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体味愁苦中蕴含的失望,并让学生把这种失望之情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带上情感朗诵出来,使父亲内敛的情感公开化,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父亲的用情之深。
  对于情节上的留白,学生较感兴趣,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力,把省略的情节丰富起来。例如《喂——出来!》一文结尾,在刚阅读完文本后,许多学生就对那个意犹未尽的结尾进行了许多猜想,小声地交流起来。于是我就顺从学生的愿望,让学生为文章写续集,并让他们各自述说如此结局的前提依据和主旨用意所在。就这样,无需我费心分析,学生就初步体悟到了作者为文的深意,并顺着作者之意,把阅读的空间做了最大范围的拓展。
  当然,留白既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作为,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独运匠心,智慧地选取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二、学生的现实生成
  对于学生来说,他是问题生成和解决的主体,是生成行为的承担者,也是生成结果的拥有者。所谓的现实生成,学生在具体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生成。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生成,既是一个对问题的发现的过程,又是学生主动介入文本,对文本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一)从学生的回答中挑起疑问,激发学生答的欲望。
  对于教师预设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可能一直都如教师所设想的那样完美,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思想、新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善待学生的提问,通过延时回答、步步追问等策略,让学生意识到这段距离,刺激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从而推动新知的生成。
  例如:在上《枣儿》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文中的老头和小男孩都在盼望着各自的儿子和父亲归来,他们能被盼回来吗?”
  很多学生都回答:“不能!”
  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一些学生粗粗看了文本之后回答:“因为他们迷路了。”
  惊奇于他们的回答,我提出了疑惑:“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会迷路呢?”
  学生一开始也愣了一下,但马上就有人为“迷路”找了许多理由,我也对他们的理由作了再次的提问:
  生1:“因为他们离家时间太久了,忘了回家的路。”
  生2:“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得回家的路了。”
  师:“那这棵枣树不是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哪会看不见?”
  生3:“因为他们在城里有了一个家。忘记了原来乡村的家。”
  生4:“是他们的良心迷路了,有了新家忘了旧家,忘了自己的父亲和孩子。”
  生5:“他们是不想回家了,因为他们觉得城里的巧克力比枣儿好吃。城里生活条件比乡村好。”
  由上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以教师学习求知的态度来提出疑问,能促成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改变以往学生被迫回答的局面,学生主动为老师解惑,大大加强学生答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二)让学生质疑教师,为课堂增添新鲜血液。
  学须有疑,然而这个疑不一定是要老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语文课要保持新鲜,更多的精彩还是来自学生的奇思妙想。
  例如在上《丑小鸭》一文时,我谈到了鸭妈妈,觉得她是个可悲的角色,就因为丑,连自己的孩子都要赶走。当多数同学都在埋怨鸭妈妈时,有同学却认为此举隐含了一个母亲深沉的爱:赶走它不是因为嫌弃它,而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嘲讽中、痛苦中,她希望丑小鸭能远离痛苦,在外面的世界中找到幸福。
  又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世界公认的吝啬鬼。然而有些学生在通读剧本后,却觉得夏洛克并不贪婪,他所要的只是于他根本无用的一磅肉。如果说他残忍,他也比那些口称慈悲却买卖着奴隶的人好多了。
  在学生人道主义思维的辩论下,许多被判了“死刑”的角色都活了过来,都带上了人性的温暖,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课堂更加灵动。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自己的智慧随时捕捉课堂中的异动,使教学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随教学情境的发展而不断生成,不断解决。
  在预设中体现老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碰撞。唯有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才能真正得以呈现。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2]陈礼林.问题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的母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9).
  [3]王玉强.语文教学的设问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改变传统戏剧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者在戏剧教学中以激趣为前提,以解疑为切口,深入开掘,培养个性化解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品位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戏剧教学 化繁为简 优化课堂结构    戏剧艺术是诸种艺术门类中历史悠久、成就显著的一个门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称四大文学体裁。戏剧作品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蕴涵和非常丰富的思想艺术营养,这种营养不但在文艺作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提问更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处理好提问诸环节的问题,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使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  (一
摘 要: 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述,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问题追索”中学习语文,在“体验感悟”中学习语文,在“开放交流”中学习语文,在“课堂延伸”中学习语文,在“主动”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探究性学习引进初中语文教学,是当前新课程实施中一个值得探究的问
乙型脑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JE)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引起,是世界上特别是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最重要的病毒性脑炎之一,死亡率高达20-50%。JEV是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人畜共患病,布氏杆菌是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体,它是一种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芽抱,有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呈
摘 要: 课堂提问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乎课堂教学的成效。作者主要就课堂提问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尽管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是我发现当前课堂提问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活跃的场面,要求一问齐答,不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表面热闹,实则空洞;习惯性提问,问题
摘 要: 课堂少不了提问,语文课堂更是如此。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设计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在关键处提问,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提问,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本研究以乳腺上皮细胞系(EpH4-Ev、MAC-T)、大肠杆菌NJ0501(Escherchia coli NJ0501,丑.coli NJ0501)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WX0801(Staphylococcus aureus WX0801,S.aureus WX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