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妙不可言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周益民老师执教的——《逆风的蝶》,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所著的童话《乌丢丢的奇遇》中的精彩部分。《乌丢丢的奇遇》以诗人独特的眼光审视着这个世界,也以极大的善良和慈悲理解并体贴着这个世界。周老师选取的《逆风的蝶》所讲述的是一只勇敢的蝴蝶为了遵守一个美丽的约定,逆风飞扬,至死不渝的过程。面对这样诗意的文本,在周老师和孩子们的想象、拓展和对话中,整个课堂都沐浴着诗性的光辉,而文本的“意”也在“言”的浸润和体味下,自然转换,丰富对接,被孩子们充分领略了。
  
  想象——让“意”贴地起飞
  
  文本的“意”是依附于“言”的,语言是意象的存在形式。因此,进行体贴文本,眷顾语境的适当想象,是丰富语言以至领悟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重要手段。周老师开课伊始就引导学生沉潜文本,发挥想象,贴地起飞,真情触摸文字背后那跳动的心。
  师:是啊,去年的这一天,蔷薇花与蝴蝶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约定,今天就是他们相会的日子。蔷薇忘不了,蝴蝶更忘不了,迎着呼呼的狂风,蝴蝶出发了。我们都看到过阳光下、微风中的蝴蝶,舞姿是那样飘逸、轻盈,那么,大家看到过狂风中的蝴蝶吗?请大家轻声读读。(出示)
  师:你读到什么?
  生:我感觉蝴蝶飞得很艰难,就像一片落叶。
  生:狂风中的蝴蝶是那样弱小,被风吹得上下翻飞,很痛苦。
  师:狂风就这样吞噬着他,吞噬着这娇嫩的蝴蝶,看着如此艰难飞行的蝴蝶,同学们,让我们来劝劝他吧。
  想象是倾向于艺术真实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义。文本的“意”是含蓄而绵长的,这种含蓄和绵长正是需要我们用真情去纠缠,用朗读去眷注,用想象去体味的。在这一环节中,周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合理想象,体贴蝴蝶,流露真情。在体验感悟中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和表达,学生不仅亲历文本,感悟文本,而且抒发同情,表达善意。文本语言在这样的想象、体验中更加生动可感,语言背后那温暖的关爱与深情的体恤也喷薄而出。
  
  追索——让“意”激情拓展
  
  对语言的玩味和咀嚼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因为在玩味和咀嚼中,语言的“味道”才会凸显出来。同样,对文本意象的追寻也需要纠缠不休,体味不止,需要执着追索的。因此,周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涵咏。
  师:蝴蝶是怎么想的呢?一起来听听他的心声吧。(出示)
  师:啊,蝴蝶,是谁给了你力量,让你如此地坚强?
  生齐:那儿有一棵蔷薇,我们去年相约,今天是我和她相会的日子。
  师:我们到那边的亭子里歇一会儿,等风停了再赶路。
  生齐:我可不能等,真的不能等,我不能让她失望。
  师:为什么,这约会那么重要吗?
  生齐:今年她只为我开放;如果我今天不能和她见面,她就会凋谢。
  师:那是怎样高贵的一朵花啊!
  生齐:在别人看来,她也许是一朵普普通通的花,但对我来说,她是独一无二的。
  师:这个约定给了蝴蝶多么巨大的力量啊!这还只是一个简单的约定吗?
  生: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约定,更包含着蝴蝶的责任和梦想。
  生:还包含着蝴蝶的希望。
  一个简单而美丽的约定,因了那一只逆风的蝶变得不再简单,因了周老师和孩子们的激情追索,变得美好,因为它包含着责任,承载着希望,寄托了理想,溶入了生命。童话本来就是作者通过独特视角表达感受,倾诉愿望的载体,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可能性和未定点的召唤结构。在周老师和孩子们的追索、对话中,“约定”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和升华了,成了某种责任,某个理想。而面对责任、希望和理想时,那只不妥协、不彷徨、不退缩、不放弃的逆风之蝶也已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冲突——让“意”走向深刻
  
  冲突是一种主动建构矛盾,引起内心不协调的体验,它能产生重新追求内心协调的强大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文本的意义也将走向深刻。因此,冲突是纵深文本,获得言语和精神智慧的过程。在文本意象的体味中,一而贯之、平坦透明的线性过程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懈怠,意义的建构也变得疲软。适当地建构冲突,能警醒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和成功欲望,使文本意象的解读跃到新的进程。
  师:多么动人的心声!无论什么困难都动摇不了他的信念,这就叫“忠贞不渝”。现在,请大家再看看狂风中的蝴蝶,静静地想一想:蝴蝶和狂风,到底谁更强大?
  生:我认为蝴蝶的力量大,因为他心中有信念。
  生:我觉得蝴蝶比狂风更强大。狂风的强大只是外表,他再强大,也吹不散蝴蝶的期望,吹不灭他想见蔷薇的心愿。
  师:但蝴蝶最终不是被狂风卷走了吗?
  生:可是他的信念至死不渝。
  师:为了心中的梦,蝴蝶被风卷走了,去追寻心中的蔷薇了。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你觉得蝴蝶和蔷薇,他们谁更幸福?
  生:我觉得蝴蝶幸福,他付出了,也收获着。
  生:我认为他们都很幸福,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同样的约定,即使天各一方,彼此都会心心相应。
  师:是啊,爱着彼此的爱,想着彼此的想,信守一个诺言,拥有一份牵挂,这就是幸福! “谁更强大?谁更幸福?”这是犀利的追问,带来欣喜的顿悟。他们不仅感悟到谁更强大谁更幸福,而且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强大和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是一种人生智慧的顿悟。这顿悟来源于周老师苦心建构的冲突,像晨钟,像棒喝,让学生幡然醒悟,意味深远。从这一点上,文本的价值不在于文本本身,而在于阅读者的建构,周老师带着孩子们重新建构了文本意义,生活的智慧孕育其中,文本之“意”也由此走向深刻并实现超越。
  
  互文——让“意”实现融通
  
  互文观照,反哺建构是学习语言和建构意象的有效形式,在互文观照中,意象往往通过或同或异的言语片段得到凸显,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处也可以轻易得到印证。因为教师意有所指的文本往往是与“学习文本”存在交集的,而对于互文本的阅读,我们的学生是带着前经验,带着自己在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进入新文本的,他们将自觉地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在融通中获得新的体验。
  师: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蝴蝶在哪里?先到《去年的树》中去寻找。(抽生朗读《去年的树》)找到“蝴蝶”了吗?
  生:我觉得《去年的树》中的鸟儿就像蝴蝶,很守信用。
  生:鸟儿和蝴蝶一样重信守诺,和蝴蝶一样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
  在这个过程中,周老师引导了孩子们进行对文本意象的超越和迁移。“蝴蝶”成了这种意象的代名词,孩子们敏感而聪颖,迅速感知到《去年的树》中的鸟儿形象和蝴蝶一样是重信守诺、不离不弃,为了友谊和爱宁愿献出生命的。童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的存在的表达方式,它描述的是想象世界,展现的却是现实生活。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的正当性,正是它揭示了存在。我们的学生体味到的不仅是意象,更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将伴随他们一生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也正是我们语文课程的使命和至死不渝的追寻。
  
  皈依——让“意”落地生根
  
  佛陀所描述的看山看水(悟禅悟道)的三重境界中,“皈依”应该算是最后一重。这是绚烂夏花之后的静美秋叶,是辽阔的安静与丰富的单纯。教学需要这样的皈依,只有得到皈依,文本才是具有生产力的;只有得到皈依,语文课堂才能避免人文虚高;只有得到皈依,文本“意象”才能融化在学生的生命里和血液里。
  师:离开这树和鸟,找找身边的蝴蝶。风息了,你看枝头飘落的最后一片秋叶,那就是蝴蝶;你还觉得蔷薇的身边什么是蝴蝶?
  生:托起她的那片绿叶也是蝴蝶。
  生:蔷薇身边所有的一切都是蝴蝶,因为蝴蝶在他们心中。
  师:只要心中有爱,蝴蝶就无处不在!絮絮的微风中,飘来了蝴蝶动人的歌唱——(感情朗诵文前十四行诗)
  这是又一次超越,然而却也是一次回归。文本的意象——同情、爱、温暖、责任、希望、梦想、幸福、重信守诺、不离不弃、至死不渝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意象的获得,一次生命智慧的感悟,一次思想精神的洗礼。在这样的课堂中,诗意、美丽已经不言自喻,甚至让人想到纯粹和圣洁。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确已领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胜境美景,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读到诗人惠特曼的话:没有信仰的人就像没有泥的蒲草,没有水的芦荻,即使看上去还有青色,内心却已经枯槁了。或许,《逆风的蝶》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就是一种信仰的唤醒和重新建立吧!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应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广阔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提到的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  我们教师为上好一
期刊
在艺术创作中,“丑陋”是重要的描写对象。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卑劣的、不和谐的等各种各样的丑,都进入到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之中。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人和物进入艺术作品,反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丑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从而更能激发人们深刻的审美快感;而且,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在艺术创造中,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
期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它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建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切磋,彼此协商。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就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
期刊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笔者认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因为只有深入文本,学生的思想才能与文本撞击,碰出美丽的火花。    一、提倡个性化“创读”,提高思维能力。  “创读”——有创意地读,读出新意,读出创意,读出文
期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默读训练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就默读还特别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为何如此注重和突出“默读”?  首先,从功能来看,朗读与默
期刊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悲欢离合,而这些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往往心灵倍受震动、学有所获,而这些也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
期刊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真情实感,已失去我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人文精神。学生的作文呈“克隆化”倾向,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把写作视为畏途。而造成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象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期刊
书写规范、端正的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写字教学往往不被重视。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字却越写越难看。认为“字写不好没有关系,反正可以电脑打字”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因此,“少纸时代”如何培养学生把汉字写正确
期刊
如何成功地推介一本新书?即如何将一本小学生们毫无感性认识的书(石)变成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的书(金)?这“点石为金”的神奇之术究竟是什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其唯一的答案是——激发阅读兴趣,并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巧设悬念    设悬念,通俗讲就是“卖关子”,教师要善于“卖关子”,是因为儿童的好奇心强、探究欲强,设悬念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