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有的人会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有的人却能绝境反击,重新站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事情成败的不同归因。人们通常把事情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和运气。归因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不同的心理体验又会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有的人能够在困难中看到积极因素,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培养起习得性乐观;但是有的人却在挫折的压力下,产生习得性无助,自暴自弃,走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关键词〕归因;能力;努力;运气;习得性无助;习得性乐观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71-02
一天,高二学生王某来到我的咨询室,情绪很低落,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已经笨得无药可救了,想退学,但是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说。”
原来,这个学生在初中时候学习不错,顺利地考进我们学校——一所市重点高中。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怀揣着进入心中理想大学的梦想,信心百倍迈进高中校门。进入高中的第一次考试,班级排名16名,成绩不错,接着他就制定了向第10名冲刺的目标,结果他的下一次考试不但没有前进,反而后退了。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气馁,继续制定目标,继续努力,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名次比第二次又后退了,接下来的情况是一次一次的努力,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后退。他把自己一次一次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了,能力很差。
听完这个学生的话,我感觉到这个来访者最终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1]。
生活中,这种习得性无助不仅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也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人面对挫折会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有的人面对同样的挫折,却能绝境反击,重新站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事情成败的不同归因。
俗话说: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在生活中所有做过的、经历过的事情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如何界定、归纳这些事情的原因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的人认为自己成功了是因为自己聪明、专业素质过硬;有的人会说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的人会说自己比较“赶点”;有人会说自己是有福之人,得遇贵人;有的人认为自己失败了是因为自己太笨了;有的人说是因为对手太强大了;有的人觉得是自己付出的努力还不够……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对自己做过、经历过的事情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界定和看法。
虽然每个人的说法不同,五花八门,但是我们都可以把事情成败的原因大致归于能力、努力和运气三个方面。能力包含一切个体内部的、主观不可控制的因素;努力包含一切个体内部的、主观可以控制的因素;运气则包括主体之外的一切客观不可控因素。能力、努力和运气三方面涉及的因素不同,当个体把事情成败原因分别归结于能力、努力和运气时,个体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些不同的心理体验又会给未来的工作带来不同的影响。
当把事情成功的原因归于能力时,会给个体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强化个体的自信。这种自信在未来的工作中又会发挥极大的积极作用,促使个体取得更大的成功,从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環。当把事情成功的原因归于努力时,这会让个体的控制感增强,觉得成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这种对事情的控制感也会提高个体的自信心,自然会促使个体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当把事情成功的原因归于运气时,这时候个体就会产生侥幸心理,这种侥幸心理不能增加个体的满意感、成就感和控制感,对未来的工作没有明显的帮促作用。当把事情失败的原因归于能力时,因为能力的不可控性,会让个体产生高度的挫败感和无助感,这种挫败感和无助感会泛化到未来的事情中,使之预先产生不良预期,这种不良预期又会直接导致不良结果的出现。当把事情失败的原因归于努力时,个体会反思自己的付出是否不够,可以督促自身在未来的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持之以恒,直到取得想要的结果,这种归因倾向会使个体加倍地努力付出。当把事情失败原因归结为运气时,这时候个体就会抱怨天、抱怨地,唯独就是不反思自己,这种怨天尤人会让个体错失从自身失败中寻找成功机会的契机[3]。
综上,把成功归于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于努力都能帮个体保护和提高自信心,就会产生习得性乐观。“习得性乐观”是与“习得性无助”相对的,它是指个体能够在面对的挫折和失败中看到积极因素,看到黎明前的曙光,能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有助于促进未来学习和生活的进一步提高[4]。把成功归于运气,把失败归于能力和努力,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无益于甚至严重影响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面对来访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首先,我引导他认识到考试的首要意义在于知识的查漏补缺,其次才是班级排名的标准。建议他建立错题记录本,把所有考试中错误的题目进行订正,记录,直至完全掌握,争取以后同样或者类似的题目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其次,引导他把考试失败的原因多归于个体的努力程度,尽量避免归于能力。关注来访者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不足,时间分配合理与否,答题技巧欠缺等,引导来访者从自身不足方面寻找成功的机会。最后,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他根据自身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本案例中导致来访者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前提就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不合理。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是高于当前水平,又是稍稍努力即可实现的“摘桃子”目标。当学习目标实现后,一定要给予一些即时奖励,以达到激励自我的目的。通过这种小目标的实现来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增强他的成就感和自我掌控感,逐步培养起他的习得性乐观。
事实证明,心理咨询后的来访者学习成绩逐渐有了起色,他的自信也在逐步恢复中,已经逐步开始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
由此可见,习得性无助并不是个体真的能力差,真的不行了,而是一种心理樊篱。要想消除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就必须打破这种心理樊篱,正视自己的不足,从不足中寻找成功的契机,逐步培养自身的习得性乐观。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纪伟,刘丽丽,李影. 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6).
[4]蒋艳菊,彭雅静.习得性无助感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研究,2008(8).
〔关键词〕归因;能力;努力;运气;习得性无助;习得性乐观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71-02
一天,高二学生王某来到我的咨询室,情绪很低落,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已经笨得无药可救了,想退学,但是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说。”
原来,这个学生在初中时候学习不错,顺利地考进我们学校——一所市重点高中。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怀揣着进入心中理想大学的梦想,信心百倍迈进高中校门。进入高中的第一次考试,班级排名16名,成绩不错,接着他就制定了向第10名冲刺的目标,结果他的下一次考试不但没有前进,反而后退了。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气馁,继续制定目标,继续努力,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名次比第二次又后退了,接下来的情况是一次一次的努力,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后退。他把自己一次一次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了,能力很差。
听完这个学生的话,我感觉到这个来访者最终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1]。
生活中,这种习得性无助不仅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也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人面对挫折会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有的人面对同样的挫折,却能绝境反击,重新站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事情成败的不同归因。
俗话说: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在生活中所有做过的、经历过的事情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如何界定、归纳这些事情的原因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的人认为自己成功了是因为自己聪明、专业素质过硬;有的人会说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的人会说自己比较“赶点”;有人会说自己是有福之人,得遇贵人;有的人认为自己失败了是因为自己太笨了;有的人说是因为对手太强大了;有的人觉得是自己付出的努力还不够……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对自己做过、经历过的事情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界定和看法。
虽然每个人的说法不同,五花八门,但是我们都可以把事情成败的原因大致归于能力、努力和运气三个方面。能力包含一切个体内部的、主观不可控制的因素;努力包含一切个体内部的、主观可以控制的因素;运气则包括主体之外的一切客观不可控因素。能力、努力和运气三方面涉及的因素不同,当个体把事情成败原因分别归结于能力、努力和运气时,个体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些不同的心理体验又会给未来的工作带来不同的影响。
当把事情成功的原因归于能力时,会给个体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强化个体的自信。这种自信在未来的工作中又会发挥极大的积极作用,促使个体取得更大的成功,从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環。当把事情成功的原因归于努力时,这会让个体的控制感增强,觉得成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这种对事情的控制感也会提高个体的自信心,自然会促使个体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当把事情成功的原因归于运气时,这时候个体就会产生侥幸心理,这种侥幸心理不能增加个体的满意感、成就感和控制感,对未来的工作没有明显的帮促作用。当把事情失败的原因归于能力时,因为能力的不可控性,会让个体产生高度的挫败感和无助感,这种挫败感和无助感会泛化到未来的事情中,使之预先产生不良预期,这种不良预期又会直接导致不良结果的出现。当把事情失败的原因归于努力时,个体会反思自己的付出是否不够,可以督促自身在未来的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持之以恒,直到取得想要的结果,这种归因倾向会使个体加倍地努力付出。当把事情失败原因归结为运气时,这时候个体就会抱怨天、抱怨地,唯独就是不反思自己,这种怨天尤人会让个体错失从自身失败中寻找成功机会的契机[3]。
综上,把成功归于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于努力都能帮个体保护和提高自信心,就会产生习得性乐观。“习得性乐观”是与“习得性无助”相对的,它是指个体能够在面对的挫折和失败中看到积极因素,看到黎明前的曙光,能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有助于促进未来学习和生活的进一步提高[4]。把成功归于运气,把失败归于能力和努力,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无益于甚至严重影响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面对来访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首先,我引导他认识到考试的首要意义在于知识的查漏补缺,其次才是班级排名的标准。建议他建立错题记录本,把所有考试中错误的题目进行订正,记录,直至完全掌握,争取以后同样或者类似的题目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其次,引导他把考试失败的原因多归于个体的努力程度,尽量避免归于能力。关注来访者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不足,时间分配合理与否,答题技巧欠缺等,引导来访者从自身不足方面寻找成功的机会。最后,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他根据自身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本案例中导致来访者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前提就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不合理。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是高于当前水平,又是稍稍努力即可实现的“摘桃子”目标。当学习目标实现后,一定要给予一些即时奖励,以达到激励自我的目的。通过这种小目标的实现来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增强他的成就感和自我掌控感,逐步培养起他的习得性乐观。
事实证明,心理咨询后的来访者学习成绩逐渐有了起色,他的自信也在逐步恢复中,已经逐步开始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
由此可见,习得性无助并不是个体真的能力差,真的不行了,而是一种心理樊篱。要想消除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就必须打破这种心理樊篱,正视自己的不足,从不足中寻找成功的契机,逐步培养自身的习得性乐观。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纪伟,刘丽丽,李影. 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6).
[4]蒋艳菊,彭雅静.习得性无助感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