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己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教育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培养爱党、爱国的,有理想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良好行为规范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而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文】
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指人们有目的的由简单动作构成的活动。生理学家认为,行为是人体器官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反应。哲学家则认为,行为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表现出的一切活动。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認为:“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了习惯,长大了这些行为就伴随着成为自然习惯。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更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要从多方面的细节下功夫,做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改变固有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环境对人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学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德育文化内涵,提升德育文化品位,创设一个良好、优质的德育氛围,努力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孩子,他们生活在农村里,由于交通的落后,信息的滞后,分散聚居。他们有一部分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有些是单亲的孩子,有些是留守儿童,有的是贫困学生,行为习惯要比城区小学的孩子差,他们平时自由奔放,毫无约束,表现出“野性”的一面。要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先从环境的熏陶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随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外,班级的文化建设也要跟上去,规范好班级布置。如:班公约、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班训、图书角、值日制度、班级宣传栏、学习园地、班级标语等 。要充分利用班级的育人环境去熏陶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二、完善寄宿生寝室的管理,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小学寄宿学生因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要从自由奔放的农村到封闭的学校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困难比走读学生多,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刚离开父母,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与生活,起居饮食困难重重。他们白天要上课,中午要午餐、午睡,晚上要晚餐、晚自习,晚自习后要睡觉。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教师要多到寝室巡视了解,掌握好寄宿学生的动向,多督促引导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寝室清洁,衣物摆放等。教师到小学生寝室巡视要成为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隙。除教师多到寝室巡视外,还要督促和引导学生遵守寝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小学寄宿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生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是一脉想通、相辅相成的,都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文明就餐,培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寄宿学生文明就餐,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的一个途径,学生只有养成文明就餐的好习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文明人。文明就餐,要做好以下几点。1、按时排队进入食堂,没特殊情况不能提早或推迟就餐。在进入食堂过程中要有组织,守纪律,不争先恐后,做到快、静、齐。进入后要按位置坐好,由值日组长分派饭菜。从而使学生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2、用餐时要爱惜粮食。做到不贪食、不挑食、不浪费,响应“光盘行动”,不剩饭菜。还要不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粒米,通过“粒粒皆辛苦”体会农民伯伯的劳动艰辛,更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的就餐习惯。3、学会合作,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就餐完后要安排一些同学合作完成打扫场地,清洗餐具的适当劳动,采用轮值制度,把清洗和打扫工作安排好。通过适当的劳动,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的好习惯。
四、培养寄宿小学生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讲卫生、爱清洁,是对小学生基本要求,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基本体现。要培养小学生平时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1、要从思想上重视,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起。要提高小学生的正确思想认识,了解讲卫生、爱清洁的正确意义,使他们认识到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通过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2、要制定一些讲卫生的要求。如课室、寝室、班级用餐区,校园卫生保洁区都要安排人员定期进行打扫,保证各个公共场所都保持清洁干净。3、要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由于小学寄宿生在学校生活时间多,学生的个人卫生缺少家长的监督,难免在个人卫生方面存在不足。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个人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引导他们勤剪指甲勤洗澡。教育他们遵守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教育他们养成按时用餐的习惯,餐前要洗手,不喝生水等。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得好的事,而是长期对小学生进行行为监督纠正所养成的结果,是要经过个人反复实践,反复重现所形成的。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去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正文】
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指人们有目的的由简单动作构成的活动。生理学家认为,行为是人体器官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反应。哲学家则认为,行为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表现出的一切活动。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認为:“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了习惯,长大了这些行为就伴随着成为自然习惯。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更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要从多方面的细节下功夫,做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改变固有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环境对人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学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德育文化内涵,提升德育文化品位,创设一个良好、优质的德育氛围,努力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孩子,他们生活在农村里,由于交通的落后,信息的滞后,分散聚居。他们有一部分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有些是单亲的孩子,有些是留守儿童,有的是贫困学生,行为习惯要比城区小学的孩子差,他们平时自由奔放,毫无约束,表现出“野性”的一面。要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先从环境的熏陶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随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外,班级的文化建设也要跟上去,规范好班级布置。如:班公约、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班训、图书角、值日制度、班级宣传栏、学习园地、班级标语等 。要充分利用班级的育人环境去熏陶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二、完善寄宿生寝室的管理,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小学寄宿学生因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要从自由奔放的农村到封闭的学校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困难比走读学生多,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刚离开父母,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与生活,起居饮食困难重重。他们白天要上课,中午要午餐、午睡,晚上要晚餐、晚自习,晚自习后要睡觉。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教师要多到寝室巡视了解,掌握好寄宿学生的动向,多督促引导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寝室清洁,衣物摆放等。教师到小学生寝室巡视要成为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隙。除教师多到寝室巡视外,还要督促和引导学生遵守寝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小学寄宿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生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是一脉想通、相辅相成的,都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文明就餐,培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寄宿学生文明就餐,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的一个途径,学生只有养成文明就餐的好习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文明人。文明就餐,要做好以下几点。1、按时排队进入食堂,没特殊情况不能提早或推迟就餐。在进入食堂过程中要有组织,守纪律,不争先恐后,做到快、静、齐。进入后要按位置坐好,由值日组长分派饭菜。从而使学生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2、用餐时要爱惜粮食。做到不贪食、不挑食、不浪费,响应“光盘行动”,不剩饭菜。还要不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粒米,通过“粒粒皆辛苦”体会农民伯伯的劳动艰辛,更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的就餐习惯。3、学会合作,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就餐完后要安排一些同学合作完成打扫场地,清洗餐具的适当劳动,采用轮值制度,把清洗和打扫工作安排好。通过适当的劳动,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的好习惯。
四、培养寄宿小学生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讲卫生、爱清洁,是对小学生基本要求,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基本体现。要培养小学生平时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1、要从思想上重视,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起。要提高小学生的正确思想认识,了解讲卫生、爱清洁的正确意义,使他们认识到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通过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2、要制定一些讲卫生的要求。如课室、寝室、班级用餐区,校园卫生保洁区都要安排人员定期进行打扫,保证各个公共场所都保持清洁干净。3、要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由于小学寄宿生在学校生活时间多,学生的个人卫生缺少家长的监督,难免在个人卫生方面存在不足。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个人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引导他们勤剪指甲勤洗澡。教育他们遵守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教育他们养成按时用餐的习惯,餐前要洗手,不喝生水等。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得好的事,而是长期对小学生进行行为监督纠正所养成的结果,是要经过个人反复实践,反复重现所形成的。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去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