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每周开设2个课时,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具有法治意识的学生为目标,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学科发展的质量,而道德与法治學科发展的质量是区域教育质量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表征。近年来,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区域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实践研究》引领下,太仓市加强区域内300多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解决了学科活动主题不突出、系列不明晰、设计不科学、主体参与不够、认同程度不高的问题,有效促进区域内学生的品德核心素养,提升学科教师专业化程度和学科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实现区域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成立学科发展共同体,组建一支“精锐部队”
1. 遴选骨干教师,组建区域共同体
以太仓市为例,道德与法治课在小学一般不设专职教师,而是由校长、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兼任,学科教师数量庞大,稳定性不强;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一线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建设好这一支队伍,扎实这一门学科建设,是摆在县域教研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1年起,太仓市各小学在自愿前提下推荐相对认真负责有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参加学科发展共同体。共同体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和合作为核心,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以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目标。每一年因为教师工作流动,学科发展共同体成员稍有调整,但总体是由每校一位骨干教师组成,他(她)可能是学校校长,更多则是兼课教师,他(她)既是市级学科发展共同体的研究成员,也是本校此门学科的负责人,担任起本校本学科建设的任务。
2.制定生涯规划,形成区域命运体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共同体成员每人都制定出生涯规划,有长期发展规划,也有短期发展目标。共同体中有核心成员4人,他们分别是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等,由他们带领共同体成员,形成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再带有小小徒弟或子课题组,形成发展链,让全市300多位教师形成有生命力的合作团队。区域内300多位兼课教师在业务发展中做到了“人人有团队,个个有目标”。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践行教科研训一体化,打造顺畅“绿色通道”
太仓市于2003年就将教师进修校、教研室、教科室和电教馆合并成“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了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化的智能融合探索,2012年顺利创建成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在大环境下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努力践行教科研训一体化,打造学科建设的“绿色通道”,建立了“科研引领课、培训提升课、信息支持课、教研发展课”的研训体系。
新课程新教材带动了新一轮课程的改革。为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对本轮课改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太仓区域通过各种研训活动指导教学、提升水准。如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大区别在于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律意识的渗透。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和相关因素的影响,新一代教师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也有所缺失,太仓区域以苏州市“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传承的策略研究》为载体,加强对全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教学内容上充实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市小学生中能得到创造性传承。
课题由区域教研员领题,由12位市级骨干教师组成。老师们在选取主题确立方向、规划专题构成系列、理论学习形成认识、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品德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图谱设计,并提出了点状渗透、线状链接、块状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太仓市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更丰厚生动有说服力,在教学方式上更亲切、走心、有震撼力。
三、加强校级小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区域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除了区域内学科发展共同体开展各项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学科发展共同体以成员示范、活动展示、基地辐射、市校联动等方式,带动区域内学校实行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从而实现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推广与普及。
校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共同体是草根研究团队,对本课程的落实起最直接的作用。共同体由全校所有《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组成。共同体成员立足课堂,通过市、校两级,融科研、培训、教研、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活动,扎实每一堂《道德与法治》课,提升自身课程与教材开发能力,课程与教学实施能力、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
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践行教科研训一体化,让科研、教研、培训综合发力,融合施培,有效统筹了围绕教学进程的常规研训活动与围绕教师课程力提升的主题研训活动,实践证明,有效促进了区域内队伍建设,是新时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中,也发现了需要今后注意的问题:一是需统筹区级、校本的两级研训内容主题与时空安排,避免过度培训加重教师负担;二是要加强对学校校本研修的深度引导,培育、发现、推广来自学校校本研修的“教科研训一体化”实践经验。
一、成立学科发展共同体,组建一支“精锐部队”
1. 遴选骨干教师,组建区域共同体
以太仓市为例,道德与法治课在小学一般不设专职教师,而是由校长、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兼任,学科教师数量庞大,稳定性不强;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一线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建设好这一支队伍,扎实这一门学科建设,是摆在县域教研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1年起,太仓市各小学在自愿前提下推荐相对认真负责有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参加学科发展共同体。共同体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和合作为核心,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以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目标。每一年因为教师工作流动,学科发展共同体成员稍有调整,但总体是由每校一位骨干教师组成,他(她)可能是学校校长,更多则是兼课教师,他(她)既是市级学科发展共同体的研究成员,也是本校此门学科的负责人,担任起本校本学科建设的任务。
2.制定生涯规划,形成区域命运体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共同体成员每人都制定出生涯规划,有长期发展规划,也有短期发展目标。共同体中有核心成员4人,他们分别是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等,由他们带领共同体成员,形成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再带有小小徒弟或子课题组,形成发展链,让全市300多位教师形成有生命力的合作团队。区域内300多位兼课教师在业务发展中做到了“人人有团队,个个有目标”。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践行教科研训一体化,打造顺畅“绿色通道”
太仓市于2003年就将教师进修校、教研室、教科室和电教馆合并成“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了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化的智能融合探索,2012年顺利创建成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在大环境下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努力践行教科研训一体化,打造学科建设的“绿色通道”,建立了“科研引领课、培训提升课、信息支持课、教研发展课”的研训体系。
新课程新教材带动了新一轮课程的改革。为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对本轮课改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太仓区域通过各种研训活动指导教学、提升水准。如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大区别在于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律意识的渗透。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和相关因素的影响,新一代教师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也有所缺失,太仓区域以苏州市“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传承的策略研究》为载体,加强对全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教学内容上充实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市小学生中能得到创造性传承。
课题由区域教研员领题,由12位市级骨干教师组成。老师们在选取主题确立方向、规划专题构成系列、理论学习形成认识、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品德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图谱设计,并提出了点状渗透、线状链接、块状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太仓市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更丰厚生动有说服力,在教学方式上更亲切、走心、有震撼力。
三、加强校级小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区域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除了区域内学科发展共同体开展各项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学科发展共同体以成员示范、活动展示、基地辐射、市校联动等方式,带动区域内学校实行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从而实现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推广与普及。
校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共同体是草根研究团队,对本课程的落实起最直接的作用。共同体由全校所有《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组成。共同体成员立足课堂,通过市、校两级,融科研、培训、教研、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活动,扎实每一堂《道德与法治》课,提升自身课程与教材开发能力,课程与教学实施能力、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
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践行教科研训一体化,让科研、教研、培训综合发力,融合施培,有效统筹了围绕教学进程的常规研训活动与围绕教师课程力提升的主题研训活动,实践证明,有效促进了区域内队伍建设,是新时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中,也发现了需要今后注意的问题:一是需统筹区级、校本的两级研训内容主题与时空安排,避免过度培训加重教师负担;二是要加强对学校校本研修的深度引导,培育、发现、推广来自学校校本研修的“教科研训一体化”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