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武乡民歌是山西民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歌的形成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武乡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体裁和多彩的内容。武乡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蕴含着武乡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作为抗日根据地的武乡,民歌中更是体现着我党和人民英勇不屈的抗日精神。这都为研究山西民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武乡民歌作为山西灿烂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好的继承与保护,为山西民歌的发扬光大增添光彩。
关键词:武乡民歌 地域特色 民俗 保护
随着社会发展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原生态民歌逐渐被大家忽视。近年来,许多歌唱民歌的节目和比赛被举办,民歌也逐渐受到文艺工作者的注视,出现了大量研究民歌的相关书籍、期刊等。山西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民歌受地理、人文等环境的影响会形成风采各异的民歌,武乡民歌就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种。武乡民歌的研究对民歌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民歌的保护和发展无疑也是政府和人民肩上的重任。
本文通过对武乡民歌的地域背景、主要体裁、内容、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究武乡民歌中浓郁的当地文化,走进武乡人民的生活,通过武乡民歌的现状来展望其民歌的未来。
一.武乡民歌概况
(一)武乡民歌形成的生态环境
1.地理环境与武乡民歌的形成
周青青的《中国民歌》有这样的观点,在音乐界不同地域的民歌可以按照音乐色彩来区分,形成了民歌的六大“色彩区”,这六大色彩区的形成是依据地理背景、文化背景、语言背景和社会背景,按照这样的划分依据,山西民歌属于西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属于高原地区,太行山是它的分界线,这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山西的民歌风格。
山西每个市都有若干县,每个县都有不同的音乐形式,各县的民歌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大致上,按地域分类可分为晋南、晋东南、晋北和晋中,长治市则属于晋东南。
武乡县位于长治市最北部,“地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地势呈东西高,两边低的马鞍形,总观全县属于黄土丘陵地带。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错。”①武乡属于山区,交通不便,比较封闭,自我意识和归属感强烈,所以形成了其民歌委婉含蓄的特点。其次,由于武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四周都是环绕的群峰,山区风光形成了高亢、热情的民歌。
2.人文环境与武乡民歌的形成
人文环境对民歌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人文环境就是人为因素。武乡民歌形成的人文环境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的影响。民歌大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乡村生活就是孕育民歌的土壤,武乡地区绵亘于太行与太岳两山之间,山区和丘陵面积所占比重大,属于封闭的山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民歌成为劳动人民表达情绪的工具,劳动人民在日常耕田的劳作生活中借助歌唱来抒发辛劳和快乐,或祈求丰收。
第二,其它民间音乐的影响。尤其应该提到的是武乡地区戏曲和民歌的相互融合,戏曲和民歌是中国艺术海洋里的两朵奇葩,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武乡三弦书和琴书是武乡出名的曲艺,这两种戏曲形式就是由道情和鼓儿腔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吸收民间小调、武乡秧歌等发展至今的。民歌的发展无疑也受到戏曲的影响,例如跑腿秧歌的唱腔和演唱就吸收了武乡戏曲的技艺和形式。
(二)武乡民歌的主要体裁
对于民歌体裁的划分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也产生了各异的划分结果。在韩军的《晋之风——山西民歌研究》中将汉族的民歌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类,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划分结果。号子在武乡地区不常见,因此其民歌的体裁大致分为两种:
1.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田间或野外劳作时歌唱的音乐,招歌是武乡最广为人知的一类山歌,今已绝迹,它原本和少数民族对歌前的序曲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四十年代就变成了一种对骂,因此当地人也称之为“骂歌”,就是村民闲时用唱歌来惹怒对方,结果会导致双方生气甚至打架。招歌会在歌词后面加一个衬词“咾号咾”,例如“高高山上一疙堆灰咾号咾,你爹你娘对住吹咾号咾,你爹放了个疙蹙屁咾号咾,崩了你爹一脸灰呀嚎。”这类山歌通常声调高亢,奔放粗犷,富有山村气息。
2.跑腿秧歌
跑腿秧歌更是武乡的一大特色,也叫地圪圈,因民歌演唱时大多在广场或者院内围圈圈进行,圈内有一个或多个打鼓敲锣相佐,表演者即兴编唱,观众围圈观看,故叫做地圪圈。它起源于唐代,形成于清代中期,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跑腿秧歌才渐渐进入村庄和民众的视野。春节前后,老百姓为缓解一年的疲累,会利用冬闲时搜集素材,在春节时聚众热闹,演唱秧歌,表达对新年头的憧憬和祝福。
(三)武乡民歌的主要内容
1.反映武乡抗日生活
武乡是红色文化的故乡,在这个封闭的山区曾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因此形成了高亢激昂的抗日民歌。例如民歌“粉碎九路进攻”:
“(1)太行山里驻大军,鬼子眼睛红。四面九路来围攻,真真气势凶。
(2)朱老总来彭老总,调集兵马阻敌兵。刘邓带领飞行军,赶到长乐村。”②
这一曲曲战歌就表达了抗日时期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制日寇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炎黄子孙的信念。
2.表达美好的爱情
以“开花调”为例,其歌唱内容基本是以爱情为主,例如“武乡开花调”:
(1)被子开花四角角方,不害羞来你伙盖上。
(2)门的开花空空大,离远瞧着哥哥呀,好人表。
這一曲曲情歌唱出了人民的淳朴和真实,唱出了武乡人民的爱情。
3.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思想
跑腿秧歌是武乡人民在日常生活即兴编唱的一种原生态民歌,编唱要求艺人在平时要深入生活和了解生活,广泛接触实际,因此跑腿秧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例如韩振儿媳妇杨爱兰的秧歌: “落了锣鼓住了板,尊声大家都听我谈。
为了跑腿秧歌不失传,我一定要接好俺老汉班。
今早上我左眼跳个不停,吃了饭就有人把秧歌问津。
高兴的我赶紧出门相迎,回家来拉拉面又烙上烙饼。
我要接好俺老汉的班,大家可不要笑话俺。
现在男女都一样,都能为党作宣传。
杨爱兰我今年六十整,唱秧歌俺可是初出门。
为了跑腿秧歌能传承,俺老婆们也要来当大明星。”③
二.透视武乡民歌的地域特色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人群唱一地曲”,各地区因地理、人文和经济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音乐形式,民歌作为一种音乐,体现着各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
(一)武乡民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民俗决定民歌的形成,而民歌体现民俗,两者互相影响。具有地域特色的武乡民歌中蕴含深厚的乡间民俗和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研究武乡民歌中的民俗文化,主要通过社会、物质、精神、语言者四个方面来感受武乡民歌的独特韵味。
1.武乡民歌中蕴含的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是指民歌中蕴含的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娱乐以及节日的习俗。节日习俗在武乡民歌中常被表达,《二月二》就是一首表达节日习俗的民歌,歌词中这样唱到“二月二龙抬头,咱姐妹二人上高楼,向远望,好春光”,“咱姐妹二人打秋千,头对头,脚对脚”,“二月二是新春,村村庄庄都斗龙”是对这一节日习俗的描绘。在这天要去登高、打秋千等,登高寓意新一年春天的到来,打秋千是百姓希望新一年蒸蒸日上,生活越过越好,舞龙灯是武乡人民对新一年的祈祷,希望老天爷保佑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武乡民歌中蕴含的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指民歌中蕴含的该地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干面饼是武乡非常出名的一种民间食物,小吃发祥于宋末明初,是黄土高原人民传承下来的一大美食,武乡开花调中唱到“东乡的那个婆姨,西乡的那个饼。”干面饼是武乡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另外玉茭(普通话叫“玉米)是垓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山药蛋(普通话叫“土豆”)也是武乡人民的主要食物,《李润平秧歌》中就歌唱到这一食物:“玉茭的饱满谷穗穗长,山药蛋圆大又光亮”。④
3.武乡民歌中蕴含的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是指民歌中包含的思想、信仰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武乡地区有在节日祭神的传统,信仰神来寄托生活的某些不如意,“二月二”龙抬头,武乡人民会在这个节日里祭拜瘟神,祈祷新一年万事顺利,瘟神又称五瘟使者,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传瘟疫之神,也比喻作恶多端,作恶之事的人,“今天是二月二祭瘟神,男和女老共少都来欢庆”⑤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祈求瘟神远离人民,来年平安、顺利。武乡作为中国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精神深刻影响这里一代代的人民,他们铭记历史上抗日烈士的功勋,用一首首民歌来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战士和英雄,例如中乡秧歌《段延寿秧歌》就是抗日精神的完整体现。
4.武乡民歌中蕴含的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指民歌中蕴含当地的方言土语以及方言的使用特点。在武乡民歌中,有几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是人称代词的使用。第一人称“我”在武乡方言中用“俺”,例如在《首长帮俺推碾的》中“首长帮俺推碾的”这里的“俺”就是“我”。
二是在武乡民歌还有一类最有特点的词语,跑腿秧歌大赛中张爱萍在主题为“计划生育”的唱段中唱“爹爹娘娘会揪经”中的“揪经”是个特别的词语,意思是“套近乎”。
最后,在武乡民歌中,“圪”作为词头,属于入声。“圪”本身没有意义,也不能单独用,主要起表音作用。“圪”字通常处于开头位置,可以被组成名词、动词等词语。“圪”的用法很普遍,尤其是构成名词结构,例如《武乡开花调》中的“俺在圪梁你在沟,想和俺说话呀,妹妹你招招手。”这里的“圪梁”是“圪”和名词“梁”组成的一个名词结构,表示“山上”的意义,也就是“梁”的本意。总的来说,带“圪”的词,同“圪”字后的词意义相同。
(二)武乡民歌中的抗日情怀
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在武乡开展,武乡人民协助中国共产党积极抵制危害国家主权的敌人,取得了一次次胜利,这里的山岭沟壑埋着八路军将士的忠骨,也孕育了顽强的抗争精神。
生活是灵感的来源,民歌的创作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表达,在艰辛的抗日生活中,人民用歌声来表达抗日的热情,从而诞生了响亮的武乡抗日民歌。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劳动人民和士兵虽然没的吃喝,但歌声里表现出来的乐观却是令人称奇,朱德曾率领八路军驻扎于武乡,当时为了动员、组织群众和士兵对侵略我国领土的敌人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歌唱出了一首首战歌,例如《朱总裁栽下白杨树》“根据地,热腾腾,山上山下闹烘烘,朱总带头大生产,抗战胜利有保证。一棵树,一片林,都为抗战打敌人,今日栽下树一颗,明日太行尽是春。”⑥抗战时期,生活异常艰苦,但革命人民的斗争士气不减,抗战胜利的希望种在每个人心中。流传最广的跑腿秧歌中蕴含的抗日情怀也无处不在,民歌艺人“钢叉二孩”、张爱平、芦忠义等歌唱了一首首中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的赞歌。
总之,武乡抗战民歌是武乡人民对于抗日生活和抗战胜利的歌颂,是民族英雄的赞歌。
三.武乡民歌的发展前景
武乡民歌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冲击,其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阻碍,因此,武乡民歌应该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武
乡民歌应该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視,积极承担推进民歌发扬光大的责任。
(一)保护民歌传承人
由于民歌的逐渐消逝和人民对民歌的忽视,演唱民歌的老艺人成为被人遗忘的艺术家,这就导致民歌与时代脱节。因此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应当把保护民歌传承人的责任承担起来,积极承担传播民歌的责任,保护民歌传承人就相当于保护我国的民歌艺术。
关键词:武乡民歌 地域特色 民俗 保护
随着社会发展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原生态民歌逐渐被大家忽视。近年来,许多歌唱民歌的节目和比赛被举办,民歌也逐渐受到文艺工作者的注视,出现了大量研究民歌的相关书籍、期刊等。山西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民歌受地理、人文等环境的影响会形成风采各异的民歌,武乡民歌就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种。武乡民歌的研究对民歌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民歌的保护和发展无疑也是政府和人民肩上的重任。
本文通过对武乡民歌的地域背景、主要体裁、内容、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究武乡民歌中浓郁的当地文化,走进武乡人民的生活,通过武乡民歌的现状来展望其民歌的未来。
一.武乡民歌概况
(一)武乡民歌形成的生态环境
1.地理环境与武乡民歌的形成
周青青的《中国民歌》有这样的观点,在音乐界不同地域的民歌可以按照音乐色彩来区分,形成了民歌的六大“色彩区”,这六大色彩区的形成是依据地理背景、文化背景、语言背景和社会背景,按照这样的划分依据,山西民歌属于西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属于高原地区,太行山是它的分界线,这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山西的民歌风格。
山西每个市都有若干县,每个县都有不同的音乐形式,各县的民歌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大致上,按地域分类可分为晋南、晋东南、晋北和晋中,长治市则属于晋东南。
武乡县位于长治市最北部,“地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地势呈东西高,两边低的马鞍形,总观全县属于黄土丘陵地带。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错。”①武乡属于山区,交通不便,比较封闭,自我意识和归属感强烈,所以形成了其民歌委婉含蓄的特点。其次,由于武乡特殊的地理位置,四周都是环绕的群峰,山区风光形成了高亢、热情的民歌。
2.人文环境与武乡民歌的形成
人文环境对民歌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人文环境就是人为因素。武乡民歌形成的人文环境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的影响。民歌大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乡村生活就是孕育民歌的土壤,武乡地区绵亘于太行与太岳两山之间,山区和丘陵面积所占比重大,属于封闭的山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民歌成为劳动人民表达情绪的工具,劳动人民在日常耕田的劳作生活中借助歌唱来抒发辛劳和快乐,或祈求丰收。
第二,其它民间音乐的影响。尤其应该提到的是武乡地区戏曲和民歌的相互融合,戏曲和民歌是中国艺术海洋里的两朵奇葩,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武乡三弦书和琴书是武乡出名的曲艺,这两种戏曲形式就是由道情和鼓儿腔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吸收民间小调、武乡秧歌等发展至今的。民歌的发展无疑也受到戏曲的影响,例如跑腿秧歌的唱腔和演唱就吸收了武乡戏曲的技艺和形式。
(二)武乡民歌的主要体裁
对于民歌体裁的划分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也产生了各异的划分结果。在韩军的《晋之风——山西民歌研究》中将汉族的民歌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类,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划分结果。号子在武乡地区不常见,因此其民歌的体裁大致分为两种:
1.山歌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田间或野外劳作时歌唱的音乐,招歌是武乡最广为人知的一类山歌,今已绝迹,它原本和少数民族对歌前的序曲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四十年代就变成了一种对骂,因此当地人也称之为“骂歌”,就是村民闲时用唱歌来惹怒对方,结果会导致双方生气甚至打架。招歌会在歌词后面加一个衬词“咾号咾”,例如“高高山上一疙堆灰咾号咾,你爹你娘对住吹咾号咾,你爹放了个疙蹙屁咾号咾,崩了你爹一脸灰呀嚎。”这类山歌通常声调高亢,奔放粗犷,富有山村气息。
2.跑腿秧歌
跑腿秧歌更是武乡的一大特色,也叫地圪圈,因民歌演唱时大多在广场或者院内围圈圈进行,圈内有一个或多个打鼓敲锣相佐,表演者即兴编唱,观众围圈观看,故叫做地圪圈。它起源于唐代,形成于清代中期,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跑腿秧歌才渐渐进入村庄和民众的视野。春节前后,老百姓为缓解一年的疲累,会利用冬闲时搜集素材,在春节时聚众热闹,演唱秧歌,表达对新年头的憧憬和祝福。
(三)武乡民歌的主要内容
1.反映武乡抗日生活
武乡是红色文化的故乡,在这个封闭的山区曾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因此形成了高亢激昂的抗日民歌。例如民歌“粉碎九路进攻”:
“(1)太行山里驻大军,鬼子眼睛红。四面九路来围攻,真真气势凶。
(2)朱老总来彭老总,调集兵马阻敌兵。刘邓带领飞行军,赶到长乐村。”②
这一曲曲战歌就表达了抗日时期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制日寇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炎黄子孙的信念。
2.表达美好的爱情
以“开花调”为例,其歌唱内容基本是以爱情为主,例如“武乡开花调”:
(1)被子开花四角角方,不害羞来你伙盖上。
(2)门的开花空空大,离远瞧着哥哥呀,好人表。
這一曲曲情歌唱出了人民的淳朴和真实,唱出了武乡人民的爱情。
3.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思想
跑腿秧歌是武乡人民在日常生活即兴编唱的一种原生态民歌,编唱要求艺人在平时要深入生活和了解生活,广泛接触实际,因此跑腿秧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例如韩振儿媳妇杨爱兰的秧歌: “落了锣鼓住了板,尊声大家都听我谈。
为了跑腿秧歌不失传,我一定要接好俺老汉班。
今早上我左眼跳个不停,吃了饭就有人把秧歌问津。
高兴的我赶紧出门相迎,回家来拉拉面又烙上烙饼。
我要接好俺老汉的班,大家可不要笑话俺。
现在男女都一样,都能为党作宣传。
杨爱兰我今年六十整,唱秧歌俺可是初出门。
为了跑腿秧歌能传承,俺老婆们也要来当大明星。”③
二.透视武乡民歌的地域特色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人群唱一地曲”,各地区因地理、人文和经济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音乐形式,民歌作为一种音乐,体现着各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
(一)武乡民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民俗决定民歌的形成,而民歌体现民俗,两者互相影响。具有地域特色的武乡民歌中蕴含深厚的乡间民俗和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研究武乡民歌中的民俗文化,主要通过社会、物质、精神、语言者四个方面来感受武乡民歌的独特韵味。
1.武乡民歌中蕴含的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是指民歌中蕴含的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娱乐以及节日的习俗。节日习俗在武乡民歌中常被表达,《二月二》就是一首表达节日习俗的民歌,歌词中这样唱到“二月二龙抬头,咱姐妹二人上高楼,向远望,好春光”,“咱姐妹二人打秋千,头对头,脚对脚”,“二月二是新春,村村庄庄都斗龙”是对这一节日习俗的描绘。在这天要去登高、打秋千等,登高寓意新一年春天的到来,打秋千是百姓希望新一年蒸蒸日上,生活越过越好,舞龙灯是武乡人民对新一年的祈祷,希望老天爷保佑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武乡民歌中蕴含的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指民歌中蕴含的该地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干面饼是武乡非常出名的一种民间食物,小吃发祥于宋末明初,是黄土高原人民传承下来的一大美食,武乡开花调中唱到“东乡的那个婆姨,西乡的那个饼。”干面饼是武乡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另外玉茭(普通话叫“玉米)是垓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山药蛋(普通话叫“土豆”)也是武乡人民的主要食物,《李润平秧歌》中就歌唱到这一食物:“玉茭的饱满谷穗穗长,山药蛋圆大又光亮”。④
3.武乡民歌中蕴含的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是指民歌中包含的思想、信仰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武乡地区有在节日祭神的传统,信仰神来寄托生活的某些不如意,“二月二”龙抬头,武乡人民会在这个节日里祭拜瘟神,祈祷新一年万事顺利,瘟神又称五瘟使者,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传瘟疫之神,也比喻作恶多端,作恶之事的人,“今天是二月二祭瘟神,男和女老共少都来欢庆”⑤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祈求瘟神远离人民,来年平安、顺利。武乡作为中国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精神深刻影响这里一代代的人民,他们铭记历史上抗日烈士的功勋,用一首首民歌来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战士和英雄,例如中乡秧歌《段延寿秧歌》就是抗日精神的完整体现。
4.武乡民歌中蕴含的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指民歌中蕴含当地的方言土语以及方言的使用特点。在武乡民歌中,有几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是人称代词的使用。第一人称“我”在武乡方言中用“俺”,例如在《首长帮俺推碾的》中“首长帮俺推碾的”这里的“俺”就是“我”。
二是在武乡民歌还有一类最有特点的词语,跑腿秧歌大赛中张爱萍在主题为“计划生育”的唱段中唱“爹爹娘娘会揪经”中的“揪经”是个特别的词语,意思是“套近乎”。
最后,在武乡民歌中,“圪”作为词头,属于入声。“圪”本身没有意义,也不能单独用,主要起表音作用。“圪”字通常处于开头位置,可以被组成名词、动词等词语。“圪”的用法很普遍,尤其是构成名词结构,例如《武乡开花调》中的“俺在圪梁你在沟,想和俺说话呀,妹妹你招招手。”这里的“圪梁”是“圪”和名词“梁”组成的一个名词结构,表示“山上”的意义,也就是“梁”的本意。总的来说,带“圪”的词,同“圪”字后的词意义相同。
(二)武乡民歌中的抗日情怀
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在武乡开展,武乡人民协助中国共产党积极抵制危害国家主权的敌人,取得了一次次胜利,这里的山岭沟壑埋着八路军将士的忠骨,也孕育了顽强的抗争精神。
生活是灵感的来源,民歌的创作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表达,在艰辛的抗日生活中,人民用歌声来表达抗日的热情,从而诞生了响亮的武乡抗日民歌。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劳动人民和士兵虽然没的吃喝,但歌声里表现出来的乐观却是令人称奇,朱德曾率领八路军驻扎于武乡,当时为了动员、组织群众和士兵对侵略我国领土的敌人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歌唱出了一首首战歌,例如《朱总裁栽下白杨树》“根据地,热腾腾,山上山下闹烘烘,朱总带头大生产,抗战胜利有保证。一棵树,一片林,都为抗战打敌人,今日栽下树一颗,明日太行尽是春。”⑥抗战时期,生活异常艰苦,但革命人民的斗争士气不减,抗战胜利的希望种在每个人心中。流传最广的跑腿秧歌中蕴含的抗日情怀也无处不在,民歌艺人“钢叉二孩”、张爱平、芦忠义等歌唱了一首首中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的赞歌。
总之,武乡抗战民歌是武乡人民对于抗日生活和抗战胜利的歌颂,是民族英雄的赞歌。
三.武乡民歌的发展前景
武乡民歌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冲击,其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阻碍,因此,武乡民歌应该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武
乡民歌应该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視,积极承担推进民歌发扬光大的责任。
(一)保护民歌传承人
由于民歌的逐渐消逝和人民对民歌的忽视,演唱民歌的老艺人成为被人遗忘的艺术家,这就导致民歌与时代脱节。因此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应当把保护民歌传承人的责任承担起来,积极承担传播民歌的责任,保护民歌传承人就相当于保护我国的民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