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校民间艺术超市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民间艺术超市共有1600多名学生,分别设置了舞龙、民乐、京剧脸谱、剪纸、风筝、泥塑、纸偶、结艺等二十多项民间艺术课程。这些民间艺术课程与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紧密相联,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可见,民间艺术这一宝贵资源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丰富知识,提高情趣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设立了综合性学习“认识京剧脸谱”,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校园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京剧脸谱,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在京剧音乐声中欣赏五花八门的脸谱。听着京腔,看着五彩斑斓的画面,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谈论脸谱的色彩、种类,这时不用教学,学生就已知道书上介绍的四种脸谱。此时,学生激情高涨,书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急于倾吐在民间艺术超市学到的京剧脸谱知识,有的讲了其他种类的脸谱,有的讲了脸谱的历史,有的讲了脸谱的图案,有的讲了脸谱的作用,甚至摇头晃脑唱起了《说唱脸谱》。我又联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描写关羽的话,提出用什么脸谱描绘关羽的问题,将新旧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使学生对人物性格与脸谱关系的认识更深刻,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到各种知识,在不动声色中多角度地打开认识身边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扇扇明亮的天窗。我们给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环境,学生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锤炼语言,加强概括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朵艺术奇葩,对联的构制涉及遣词造句、修辞、逻辑、立意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训练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作用。而且对联言简意赅,概括力强。而我发现学生概括能力普遍较差,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艺术训练学生的这一方面能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一课《春联》,恰好我们学校在民间艺术超市中设置了对联课程,于是学生运用学到的大量的对联知识,创造性地编制了各种各样的对联。虽然稚嫩,但基本掌握了对联的要点。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把对联广泛运用到概括段意和概括文章主旨中。如:《郑和远航》,让学生仿照例句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段意,例句:第一段:扬起帆船,浩浩荡荡。学生积极思考,结果如下:第二段:赠送礼物,友好亲切;第三段:面对凶险,机智勇敢;第四段:远航七次,意义重大。在概括第三段时,有的学生觉得“面对”这个词不好,三番五次修改,最终从“遇到、遭遇、战胜”三个词语中选择了“战胜”。学生通过这样简单的对联练习,字斟句酌,调平理仄,反复讨论,互相交流,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一目了然,也帮助了记忆。
三、体验生活,激发写作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作要获得创新源泉,就必须拓宽课程视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感悟人生。教师应充分开发资源,让语文在生活资源中流淌。
如“舞龙”课程,学校围绕舞龙文化,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舞龙系列活动,像“剪龙趣闻轶事会”、“剪龙艺术小报展”、“龙的歌唱”、“龙腾绘画展”等,这些活动带给学生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与发现,获得的是真切的情感体验,觉得校园生活从此不再枯燥乏味,而这一切构成了学生动态的写作源,对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是一剂催化剂。
在舞龙的深化提高阶段,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舞龙进社区服务”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精心创作的剪龙作品送与父老乡亲们。上作文课时,就这“送”的素材,使得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交流,交流自己剪的经历,表达乡亲的感谢之情,阐述自己对此的感想……正可谓酣畅淋漓,不吐不快。我想:这一次服务社区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们写作的情感、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四、开发教材,深化情感
语文教材是师生平时接触最多的课程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学习语文绝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要充分借助这一课内资源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一定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我们可以两次开发教材,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学了杜甫的七言古诗《绝句》后,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融情于景,感悟早春的美景呢?学生在民间艺术超市中学会了剪纸,于是我就借用剪纸的形式指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白鹭、青天、黄鹂、翠柳、西岭、泊船等景物汇成一首早春的赞歌。此时,学生眼中的白鹭、青天已不是文本中单纯的白鹭、青天,而是经自己双手剪化而成的情景交融之物,这些物象点燃了学生体验生活的火苗,学生激情地说道:“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这些景致都传神地描绘了江南早春清、新、雅、静的特点。”一段段简短的语言,表明的是学生和诗人已产生共鸣,传达的是学生自我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更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可谓“情之真,意之切”。我想,这比刻板地诠释诗句的意思更令学生喜欢。
我校民间艺术超市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民间艺术超市共有1600多名学生,分别设置了舞龙、民乐、京剧脸谱、剪纸、风筝、泥塑、纸偶、结艺等二十多项民间艺术课程。这些民间艺术课程与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紧密相联,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可见,民间艺术这一宝贵资源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丰富知识,提高情趣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设立了综合性学习“认识京剧脸谱”,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校园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京剧脸谱,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在京剧音乐声中欣赏五花八门的脸谱。听着京腔,看着五彩斑斓的画面,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谈论脸谱的色彩、种类,这时不用教学,学生就已知道书上介绍的四种脸谱。此时,学生激情高涨,书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急于倾吐在民间艺术超市学到的京剧脸谱知识,有的讲了其他种类的脸谱,有的讲了脸谱的历史,有的讲了脸谱的图案,有的讲了脸谱的作用,甚至摇头晃脑唱起了《说唱脸谱》。我又联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描写关羽的话,提出用什么脸谱描绘关羽的问题,将新旧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使学生对人物性格与脸谱关系的认识更深刻,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到各种知识,在不动声色中多角度地打开认识身边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扇扇明亮的天窗。我们给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环境,学生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锤炼语言,加强概括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朵艺术奇葩,对联的构制涉及遣词造句、修辞、逻辑、立意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训练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作用。而且对联言简意赅,概括力强。而我发现学生概括能力普遍较差,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艺术训练学生的这一方面能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一课《春联》,恰好我们学校在民间艺术超市中设置了对联课程,于是学生运用学到的大量的对联知识,创造性地编制了各种各样的对联。虽然稚嫩,但基本掌握了对联的要点。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把对联广泛运用到概括段意和概括文章主旨中。如:《郑和远航》,让学生仿照例句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段意,例句:第一段:扬起帆船,浩浩荡荡。学生积极思考,结果如下:第二段:赠送礼物,友好亲切;第三段:面对凶险,机智勇敢;第四段:远航七次,意义重大。在概括第三段时,有的学生觉得“面对”这个词不好,三番五次修改,最终从“遇到、遭遇、战胜”三个词语中选择了“战胜”。学生通过这样简单的对联练习,字斟句酌,调平理仄,反复讨论,互相交流,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一目了然,也帮助了记忆。
三、体验生活,激发写作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作要获得创新源泉,就必须拓宽课程视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感悟人生。教师应充分开发资源,让语文在生活资源中流淌。
如“舞龙”课程,学校围绕舞龙文化,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舞龙系列活动,像“剪龙趣闻轶事会”、“剪龙艺术小报展”、“龙的歌唱”、“龙腾绘画展”等,这些活动带给学生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与发现,获得的是真切的情感体验,觉得校园生活从此不再枯燥乏味,而这一切构成了学生动态的写作源,对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是一剂催化剂。
在舞龙的深化提高阶段,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舞龙进社区服务”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精心创作的剪龙作品送与父老乡亲们。上作文课时,就这“送”的素材,使得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交流,交流自己剪的经历,表达乡亲的感谢之情,阐述自己对此的感想……正可谓酣畅淋漓,不吐不快。我想:这一次服务社区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们写作的情感、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四、开发教材,深化情感
语文教材是师生平时接触最多的课程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学习语文绝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要充分借助这一课内资源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一定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我们可以两次开发教材,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学了杜甫的七言古诗《绝句》后,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融情于景,感悟早春的美景呢?学生在民间艺术超市中学会了剪纸,于是我就借用剪纸的形式指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白鹭、青天、黄鹂、翠柳、西岭、泊船等景物汇成一首早春的赞歌。此时,学生眼中的白鹭、青天已不是文本中单纯的白鹭、青天,而是经自己双手剪化而成的情景交融之物,这些物象点燃了学生体验生活的火苗,学生激情地说道:“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这些景致都传神地描绘了江南早春清、新、雅、静的特点。”一段段简短的语言,表明的是学生和诗人已产生共鸣,传达的是学生自我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更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可谓“情之真,意之切”。我想,这比刻板地诠释诗句的意思更令学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