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内容——技法——情感’三位一体思维导图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内容——技法——情感”三位一体的思维导图呈现模式,通过内容的梳理,同步技法的理解和情感意脉的走向来驾驭“形散神聚”的散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法;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2-257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解读文本和鉴赏文章的能力,以及考场中的得分。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逻辑思维的要求”。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课程所学有效反馈于阅读实践,指导写作教学是阅读教学一直以来的重任。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搭建““内容——技法——情感”的导图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实践,勾画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上升为理性文体的阅读经验,进而反哺学生的同类文本。这一模式的发现有效缓解了思维导图过于个性而导致的阅读轨迹模糊,“教不达学”的尴尬现象,引导学生提升了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夯实方法,以篇带类
阅读的有效在于能指向师生的思维运动,调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形成独立的阅读思维能力。在思维导图法的角度理念下,学生的思维触须容易被打开,多元思考容易生成。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阅读方式未曾夯实,阅读体验就转向形成了另外一张个性化的导图。这样容易造成阅讀经验的的平面式延伸,前一张图不易为后一张图产生示范意义,不易形成有效持续的阅读经验。
王荣生先生在《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中指出,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本文将散文定义为狭义的散文,且专指收录于课文中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类散文。这两类散文一方面代表了现代散文的主要类别,另一方面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个类别。阅读教学占据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高考中几乎所有题型都与阅读能力密不可分,教师在阅读课上的基本方法的传递就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层级和考试中的得分。一线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无法理解散文的行文逻辑和情感内涵,所以这一类文本的得分率也普遍走低。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精读的课堂上,尽量通过思维导图行文的思路和相关技巧以及情感的分析。展示性的思维导图若能清晰可见地点拨出思维的层次,呈现的方法让学生可一目了然,那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操作也能大大提升质量。
通过实践,笔者摸索出“三位一体”的思维导图阅读法。阅读法的第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行文的“内容”,让学生在行文的内容上理清全文的所写;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行文内容技法上的处理,进而促发学生对文章从意思内容到表层措辞结构的理解;第三步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归纳文章深处所埋藏的作者情绪和终极主旨,最终对鉴赏文章产生有层次、有方法的理性认识。
二、梳理是基层,技法是辅助,抓住情感是关键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 主要出现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课本中,包括了如《孤独的秋》《荷塘月色》《囚绿记》一类的写景状物文,如《纪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类的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篇目无论是内涵或是行文都堪称经典,精细化可视化的阅读梳理能够帮助学生打通复杂散文的内容与结构把握,产生以一当十的效果。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从学生初步的整体感知来看,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愤慨对革命青年的哀痛。教师抓住这一个核心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哀痛与愤慨的原因和最终思考,提出三个一级思考问题: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的内容,每个部分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强化这个内容的,请你根据对每个部分的分析画出一条怎样的情感线 。同步可以构画出导图中心“记念刘和珍君”和第一个层级“内容”“技巧”“情感”,接下来师生合作进一步完善内容。
郁达夫说:“现代的散文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歌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面对个性化极强的散文,学生不但要理解文本表面的内容,更要思考其中的人、事、物所体现的作者情感,甚至是其中贯穿的理趣。这样的解读能力需要通过教师有效的解读思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找到一个进入文本的“入戏”的通道。“三位一体”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建立理性的散文阅读的过程,这个方式的传授不仅仅是学生学会鉴赏某一篇文章的过程,还是学生从一篇到一类的散文理解能力打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建构阅读思维逻辑提升思维品质的轨迹。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却是阅读的终极指向。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开放性和整体性的特色,帮助学生打开理性思维、深层次阅读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先生在《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11):29-36
2.孙绍震《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6-20.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法;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2-257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解读文本和鉴赏文章的能力,以及考场中的得分。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逻辑思维的要求”。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课程所学有效反馈于阅读实践,指导写作教学是阅读教学一直以来的重任。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搭建““内容——技法——情感”的导图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实践,勾画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上升为理性文体的阅读经验,进而反哺学生的同类文本。这一模式的发现有效缓解了思维导图过于个性而导致的阅读轨迹模糊,“教不达学”的尴尬现象,引导学生提升了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夯实方法,以篇带类
阅读的有效在于能指向师生的思维运动,调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形成独立的阅读思维能力。在思维导图法的角度理念下,学生的思维触须容易被打开,多元思考容易生成。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阅读方式未曾夯实,阅读体验就转向形成了另外一张个性化的导图。这样容易造成阅讀经验的的平面式延伸,前一张图不易为后一张图产生示范意义,不易形成有效持续的阅读经验。
王荣生先生在《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中指出,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本文将散文定义为狭义的散文,且专指收录于课文中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类散文。这两类散文一方面代表了现代散文的主要类别,另一方面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个类别。阅读教学占据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高考中几乎所有题型都与阅读能力密不可分,教师在阅读课上的基本方法的传递就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层级和考试中的得分。一线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无法理解散文的行文逻辑和情感内涵,所以这一类文本的得分率也普遍走低。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精读的课堂上,尽量通过思维导图行文的思路和相关技巧以及情感的分析。展示性的思维导图若能清晰可见地点拨出思维的层次,呈现的方法让学生可一目了然,那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操作也能大大提升质量。
通过实践,笔者摸索出“三位一体”的思维导图阅读法。阅读法的第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行文的“内容”,让学生在行文的内容上理清全文的所写;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行文内容技法上的处理,进而促发学生对文章从意思内容到表层措辞结构的理解;第三步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归纳文章深处所埋藏的作者情绪和终极主旨,最终对鉴赏文章产生有层次、有方法的理性认识。
二、梳理是基层,技法是辅助,抓住情感是关键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 主要出现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课本中,包括了如《孤独的秋》《荷塘月色》《囚绿记》一类的写景状物文,如《纪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类的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篇目无论是内涵或是行文都堪称经典,精细化可视化的阅读梳理能够帮助学生打通复杂散文的内容与结构把握,产生以一当十的效果。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从学生初步的整体感知来看,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愤慨对革命青年的哀痛。教师抓住这一个核心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哀痛与愤慨的原因和最终思考,提出三个一级思考问题: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的内容,每个部分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强化这个内容的,请你根据对每个部分的分析画出一条怎样的情感线 。同步可以构画出导图中心“记念刘和珍君”和第一个层级“内容”“技巧”“情感”,接下来师生合作进一步完善内容。
郁达夫说:“现代的散文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歌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面对个性化极强的散文,学生不但要理解文本表面的内容,更要思考其中的人、事、物所体现的作者情感,甚至是其中贯穿的理趣。这样的解读能力需要通过教师有效的解读思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找到一个进入文本的“入戏”的通道。“三位一体”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建立理性的散文阅读的过程,这个方式的传授不仅仅是学生学会鉴赏某一篇文章的过程,还是学生从一篇到一类的散文理解能力打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建构阅读思维逻辑提升思维品质的轨迹。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却是阅读的终极指向。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开放性和整体性的特色,帮助学生打开理性思维、深层次阅读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先生在《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11):29-36
2.孙绍震《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