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陕西省南郑县石科村境内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鹤腾岩道观。道观建在鹤腾岩悬崖绝壁的一个平台上,地势险要,俯瞰下望,烟雾缭绕,往上看时隐时现,神奇缥缈。殿堂庙宇依山而建,绿树环绕,身临其境具有超凡脱俗之感。庙宇后由积沙石形成的洞窟离奇百怪,曲径通幽,洞中有洞,奇石嶙峋,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鹤腾岩道观的建筑风格颇具浓郁的道教文化的特色,供奉的雷祖爷、药王爷、财神爷、周公桃花等都属于道教的神仙,广生宫更是道姑修炼成仙的场所。更为称奇的是,洞窟里还供奉有佛教四大菩萨之首的观音菩萨的塑像。
一、鹤腾岩道观的布局
鹤腾岩道观由东西悬崖两部分建筑组成。西边悬崖集中了主要建筑雷祖殿、广生宫、药王洞,雷祖殿的后面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石洞。东边的洞窟里主要是彩绘泥塑。一条溪流从峡谷中飞溅而下,在谷底汇成一个巨大的深潭。溪流上有石桥连接东西两岸。
道觀有山、有水、有石桥回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这点非常符合道教文化的理念。道教哲学对水非常崇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水“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是道教哲学主张以不争而达到争的目的的最有效途径。道教宫观是祀神、修道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故而往往引水入观,绕其屋舍,道教文化讲究仙人过桥。因此连接宫观建筑的便是许多石桥。石桥跨越河流、峡谷、深涧、小溪,因此经常被作为人和神之间的纽带或中介,在民间信仰中,被视为众神来去升降的必经之路。虽然桥的尺寸要比其他地方的桥小一些,但其布局、形制和其他石桥大体相同。桥梁不但有助于营造道观殿宇的庄严气氛,还被认为具有改善风水的作用。这就更使道观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碑刻上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印证了这一点。
鹤腾岩道观修建于何时?雷祖殿前的石碑上清楚地记载:该庙第三次重修于大清同治十年(1871年)。另一块石碑则显示性觉(道士)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十月(1782年),故于咸丰八年八月(1858年)。笔者小时候还见到悬崖峭壁上生长有许多参天古树,数人都合抱不住。资料显示,鹤腾岩道观始建于东汉末年(《龙岗流韵》170页,西北大学出版社),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南郑县志》记载:“鹤腾岩在合同乡北部,旧因山石奇特,古木参天,风景旖旎,为汉中风景名胜之一”。鹤腾岩道观的出现是与张鲁在汉中的道教传播有关。
二、道教在汉中的传播
张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初平中(公元190—193年),以鲁为督义司马”(《华阳国·汉中志》)。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群雄并起,军阀混战,东汉朝廷软弱无力,便以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驻南郑(今汉中)。后来张鲁便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五斗米道(教)。为宣扬五斗米道,汉中境内广建道观寺庙也在情理之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出兵汉中。张鲁率众投降。曹操为了安抚张鲁,便以之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唐朝是道教传播的黄金时期。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据统计,盛唐时,道教有1687座宫观,有数以万计的道士(徐庭云主编:《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出版)。从宫廷到民间,道教广为流行。士大夫深受道教影响,李白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听著名道士胡紫阳“高谈混元”。后来李白登坛受箓,成为道教中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年),崇尚老庄,以修炼、行医闻名。死后遗令薄葬。宋崇宁二年(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就是说孙思邈是道士。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已演化成了保护广大民众身体健康、去病消灾的神灵。
三、道教建筑的特点
道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来统摄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的自然平衡,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崇尚自然,追求自然。
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宫观是道教祭神和作法事的场所。自古以来凡为道者多在山林选择名山洞府,所谓“洞天福地、古迹灵坛”。环境僻静,才能远离世俗而利于修道。
道教宫观的平面建筑有两种布局,一种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敞开的传统建筑手法;另一种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的位置,然后再绕八卦方位放射敞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这是道教“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摩崖石窟是道教建筑中的一种类型。
道教的宫观,非常注重园林绿化。或以林掩其幽,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雕刻装饰是必不可少的。道观也是一样,这些装饰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
四、道教与佛教、儒教的关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儒道两家是土生土长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佛道二者都算是正宗的宗教。儒家一般不被认为是一个宗教。南北朝以来,笼统言之,称之曰三家或者三教。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规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宗教信仰和学说的不同。关键是经济利益。打击别人,争取信徒,也就是争取布施,争取庙产。佛道斗争也不能例外。(季羡林:《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纵观中国古代历史长河,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崇佛与灭佛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儒、佛、道三教之间的明争暗斗。但在长期的斗争中,佛、道两家也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观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渡众生。是佛教中的“西方三圣”之一。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但是,在鹤腾崖道观中就有观音菩萨的彩绘塑像和神位,在一个道教寺庙里出现佛教的神像,这不能不说明道教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中国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宽容。北宋时期关于观音修道成仙的民间传说,更是揉进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仙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道教与儒家的关系。儒家的伦理信条君臣父子,这些道教并不违反。南北朝时,北方元魏道教天师寇谦之(公元365~448年)集道教方术之大成,又兼修儒教。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比较融洽。同时也说明儒道两家是可以并存共处的。
一、鹤腾岩道观的布局
鹤腾岩道观由东西悬崖两部分建筑组成。西边悬崖集中了主要建筑雷祖殿、广生宫、药王洞,雷祖殿的后面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石洞。东边的洞窟里主要是彩绘泥塑。一条溪流从峡谷中飞溅而下,在谷底汇成一个巨大的深潭。溪流上有石桥连接东西两岸。
道觀有山、有水、有石桥回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这点非常符合道教文化的理念。道教哲学对水非常崇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水“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是道教哲学主张以不争而达到争的目的的最有效途径。道教宫观是祀神、修道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故而往往引水入观,绕其屋舍,道教文化讲究仙人过桥。因此连接宫观建筑的便是许多石桥。石桥跨越河流、峡谷、深涧、小溪,因此经常被作为人和神之间的纽带或中介,在民间信仰中,被视为众神来去升降的必经之路。虽然桥的尺寸要比其他地方的桥小一些,但其布局、形制和其他石桥大体相同。桥梁不但有助于营造道观殿宇的庄严气氛,还被认为具有改善风水的作用。这就更使道观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碑刻上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印证了这一点。
鹤腾岩道观修建于何时?雷祖殿前的石碑上清楚地记载:该庙第三次重修于大清同治十年(1871年)。另一块石碑则显示性觉(道士)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十月(1782年),故于咸丰八年八月(1858年)。笔者小时候还见到悬崖峭壁上生长有许多参天古树,数人都合抱不住。资料显示,鹤腾岩道观始建于东汉末年(《龙岗流韵》170页,西北大学出版社),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南郑县志》记载:“鹤腾岩在合同乡北部,旧因山石奇特,古木参天,风景旖旎,为汉中风景名胜之一”。鹤腾岩道观的出现是与张鲁在汉中的道教传播有关。
二、道教在汉中的传播
张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初平中(公元190—193年),以鲁为督义司马”(《华阳国·汉中志》)。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群雄并起,军阀混战,东汉朝廷软弱无力,便以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驻南郑(今汉中)。后来张鲁便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五斗米道(教)。为宣扬五斗米道,汉中境内广建道观寺庙也在情理之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出兵汉中。张鲁率众投降。曹操为了安抚张鲁,便以之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唐朝是道教传播的黄金时期。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据统计,盛唐时,道教有1687座宫观,有数以万计的道士(徐庭云主编:《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出版)。从宫廷到民间,道教广为流行。士大夫深受道教影响,李白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听著名道士胡紫阳“高谈混元”。后来李白登坛受箓,成为道教中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年),崇尚老庄,以修炼、行医闻名。死后遗令薄葬。宋崇宁二年(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就是说孙思邈是道士。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已演化成了保护广大民众身体健康、去病消灾的神灵。
三、道教建筑的特点
道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来统摄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的自然平衡,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崇尚自然,追求自然。
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宫观是道教祭神和作法事的场所。自古以来凡为道者多在山林选择名山洞府,所谓“洞天福地、古迹灵坛”。环境僻静,才能远离世俗而利于修道。
道教宫观的平面建筑有两种布局,一种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敞开的传统建筑手法;另一种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的位置,然后再绕八卦方位放射敞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这是道教“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摩崖石窟是道教建筑中的一种类型。
道教的宫观,非常注重园林绿化。或以林掩其幽,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雕刻装饰是必不可少的。道观也是一样,这些装饰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
四、道教与佛教、儒教的关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儒道两家是土生土长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佛道二者都算是正宗的宗教。儒家一般不被认为是一个宗教。南北朝以来,笼统言之,称之曰三家或者三教。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规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宗教信仰和学说的不同。关键是经济利益。打击别人,争取信徒,也就是争取布施,争取庙产。佛道斗争也不能例外。(季羡林:《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纵观中国古代历史长河,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崇佛与灭佛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儒、佛、道三教之间的明争暗斗。但在长期的斗争中,佛、道两家也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观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渡众生。是佛教中的“西方三圣”之一。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但是,在鹤腾崖道观中就有观音菩萨的彩绘塑像和神位,在一个道教寺庙里出现佛教的神像,这不能不说明道教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中国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宽容。北宋时期关于观音修道成仙的民间传说,更是揉进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仙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道教与儒家的关系。儒家的伦理信条君臣父子,这些道教并不违反。南北朝时,北方元魏道教天师寇谦之(公元365~448年)集道教方术之大成,又兼修儒教。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比较融洽。同时也说明儒道两家是可以并存共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