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实验工作的推进与深化,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加强与课改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研究的必要性。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来支撑和保障,新课程改革是很难推进与深化。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落实课程计划,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中学的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并重;以人为本
学校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根据地,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工作的成效,则取决于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要想对教和学这两方面实行有效控制,取得良好效益,就一定要对教和学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1 我国的小学教学管理现状
1.1 教学管理中缺乏全面性,重教不重学。只有老师的学校进行不了教学,只有学生的学校也进行不了教学,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把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相结合。据调查,部分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教师的管理,从备课、上课,到辅导、作业,再到成绩考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细则规定非常细,老师工作也非常认真的执行,但是是工作成效却不见提高,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对学生的“学”的管理。
1.2 依分数来判断优否。现在,除了大学及以上的教育是学分制,其他阶段的教育还是传统的学分管理。众所周知,对小学生来说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的主要标准。在笔者对新课程改的学校的调查和了解,发现仍然有不少学校管理中以分数来判优否,即学生考试的分数高,那就是优秀的学生;教师所教的班级成绩好,那这个老师就是优秀教师。在这种制度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只追求高分数的机器;而教师发挥不了自己的个性,形成不了特有的风格,教师的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1.3 重制度搞形式主义。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特点制定的适合自己的规章制度,是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但是,不少学校的领导们重视形式主义,将各种门类的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并配备一些所谓的量化评分,甚至是经济制裁。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制度不规范,随意性太,“人治”成份多,领导变成教师和学生的监工,管理变成了检查教案、检查听课、检查作业批改,从而教师就被迫应付,学生学习没有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得到很好地深化和推进。
1.4 教学管理上重表层管理。据了解,现在的大部分小学的教学管理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重复工作上,如:对课程表的重新安排,组织考试,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处理教学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能使教学工作正常运转。虽然现在学校也都不断提倡教师进行一些课题开发和教学研究,但往往只是研究教师应该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如何更好的把教材的内容讲给学生听,这样的教学研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且教学手段落后,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因循守旧,使教师觉得没有必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进,甚至觉得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多余,很多小学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
2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对教学管理中的某些观念进行再认识。新课程改革,何为新?首先得新观念新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使命的教学及其管理改革不仅是停留在浅层的方法与制度的革新,更是从观念转变。
2.1 教师方面。教学首先是教师的教,所以新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很清楚新的教师观是什么。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在教学中进行管理,在管理中进行教学,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教。而且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需要教师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
为了“关注自我更新”,构建具备自己特色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教师在现有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应掌握以下几种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基本功
2.2 教学方面。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一节课讲的满满的,忽视了学生也是教学的参与者,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参与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所运行的不再只是文本和教科书,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要蕴涵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的工作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样,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的管理境界。
教育是事业,教育更应形成文化。只有实现教育文化的精品化、特色化、系统化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办学品味,才能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飞跃。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创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必须具有强烈的特色文化意识和观念,把学校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种活动都看成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积累,都作为一种创造特色文化的手段和举措。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并重;以人为本
学校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根据地,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工作的成效,则取决于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要想对教和学这两方面实行有效控制,取得良好效益,就一定要对教和学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1 我国的小学教学管理现状
1.1 教学管理中缺乏全面性,重教不重学。只有老师的学校进行不了教学,只有学生的学校也进行不了教学,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把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相结合。据调查,部分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教师的管理,从备课、上课,到辅导、作业,再到成绩考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细则规定非常细,老师工作也非常认真的执行,但是是工作成效却不见提高,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对学生的“学”的管理。
1.2 依分数来判断优否。现在,除了大学及以上的教育是学分制,其他阶段的教育还是传统的学分管理。众所周知,对小学生来说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的主要标准。在笔者对新课程改的学校的调查和了解,发现仍然有不少学校管理中以分数来判优否,即学生考试的分数高,那就是优秀的学生;教师所教的班级成绩好,那这个老师就是优秀教师。在这种制度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只追求高分数的机器;而教师发挥不了自己的个性,形成不了特有的风格,教师的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1.3 重制度搞形式主义。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特点制定的适合自己的规章制度,是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但是,不少学校的领导们重视形式主义,将各种门类的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并配备一些所谓的量化评分,甚至是经济制裁。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制度不规范,随意性太,“人治”成份多,领导变成教师和学生的监工,管理变成了检查教案、检查听课、检查作业批改,从而教师就被迫应付,学生学习没有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得到很好地深化和推进。
1.4 教学管理上重表层管理。据了解,现在的大部分小学的教学管理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重复工作上,如:对课程表的重新安排,组织考试,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处理教学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能使教学工作正常运转。虽然现在学校也都不断提倡教师进行一些课题开发和教学研究,但往往只是研究教师应该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如何更好的把教材的内容讲给学生听,这样的教学研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且教学手段落后,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因循守旧,使教师觉得没有必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进,甚至觉得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多余,很多小学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
2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对教学管理中的某些观念进行再认识。新课程改革,何为新?首先得新观念新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使命的教学及其管理改革不仅是停留在浅层的方法与制度的革新,更是从观念转变。
2.1 教师方面。教学首先是教师的教,所以新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很清楚新的教师观是什么。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在教学中进行管理,在管理中进行教学,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教。而且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需要教师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
为了“关注自我更新”,构建具备自己特色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教师在现有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应掌握以下几种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基本功
2.2 教学方面。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一节课讲的满满的,忽视了学生也是教学的参与者,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参与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所运行的不再只是文本和教科书,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要蕴涵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的工作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样,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的管理境界。
教育是事业,教育更应形成文化。只有实现教育文化的精品化、特色化、系统化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办学品味,才能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飞跃。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创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必须具有强烈的特色文化意识和观念,把学校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种活动都看成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积累,都作为一种创造特色文化的手段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