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Catch-2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局
“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所描写的困局,用在我们的初中作文教学上,很是合适。
何解?
——我们语文老师都在教学生写模式化的考场作文。
——因为中考阅卷时间太紧,老师来不及品味。你得用华丽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辞藻取悦他们。
——谁是阅卷老师?
——你我都可能会是。
——你喜欢这种作文吗?
——不喜欢。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教?
——要取悦阅卷老师啊。
一句话:我们努力教学生写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作文!
这不是荒诞是什么?
这不是悖论是什么?
而且,这出冗长的荒诞剧,你我都担任着主角以及编剧的角色。
我们努力教学生写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作文!
我曾经教学生21种拟题技巧、18种开头方式、16种结尾模式。并且告诉他们,中考作文是“眼球经济”,要想得高分,就得这么干;
我看见我的同行教学生拼命写题记,什么作文都要先来个题记;
我想起阅卷时有袋试卷的作文都是每两段点一下题;开头和结尾几乎全是排比;
我听见“高人”在讲座上传授押题秘诀,并且下水示范怎么把材料当万金油使;
也还记得“专家”怎么命令学生把古诗文一股脑塞进作文,“塞不进也要塞”,印象深刻啊……
但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有意思吗?
二、我理想的初中作文教学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无论是《自评文》,还是《答谢民师书》,苏轼都强调文章应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也就是文章应该自然,顺应内心的表达需求,非强致可为。行云流水,自然生发,且各有姿态,的确是好文章带给我们的感受,而且,我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常常感觉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苏轼的说法,确是不刊之论。
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自然真实,风格各异的作文?我个人比较偏激的认为:
一、允许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或者不会写作文
这个观点,我曾经与一些同行探讨过,大概过于偏激,并未获得赞同。不过,我认为,作文是一种表达,虽然这种表达能力对每个人来说很重要,但并非必须。试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必须会写文章才能活下去的?就像我自己数学不好,计算能力差,英语也一塌糊涂,还是照样过得不算太差一样,除了文字工作者和一些需要“码字”的职业之外,不会写文章并不会对人生有太大影响。换句话说,许多人写作文仅仅是考试需要而已,当一个人脱离读书生涯后,需要写作文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作文能力大多就可忽略了。而且,从个人的爱好和天赋而言,有喜欢写作文的人,就有因写作文而痛苦的人,具有各种能力固然是好,但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也不算明智。譬如霍金头脑那么发达,你偏要他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当奥运冠军,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李白纵有天纵之才,要他做一名严谨的科学家,他恐怕也只好长叹“难于上青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觉得很多人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了工具性,淡化了人文性。何为“人文”?以人为本就是人文。当一个学生的天赋和爱好都不在作文上时,勉强他写作文就违背了他的天性,增加他的痛苦,让我想起“削脚适履”的可怜的脚,《病梅馆记》中的病梅。
二、帮助不讨厌写作文的学生找到写作文的乐趣和方法
我们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觉得作文不外乎是换一种工具来表达:平时说话用的是嘴,作文不过是换成用笔,如此而已,并无不同,况且,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万事万物皆可为文。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领略到好文章的特殊美感,品尝到写出好文章的喜悦和成就感、愉悦感。当然,培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需要老师多加思考,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精彩的论述,例如加强阅读:引导学生读报刊,读名著,增加积累,开阔视野,提高品评水平,培养语感;例如启发思维:学生思维活跃了,思想才会时有火花,材料才会信手拈来,取之不竭,写作文才是有意思的事情;例如具体方法:从基础开始扎扎实实的训练,指导学生连词成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达到课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要求,到如何观察,如何立意,如何谋篇;例如师生互动:同题竞写,提高学生兴趣,增进参与意识;例如多种形式评改,刺激学生荣誉感,使训练落到实处等等等等。
总之,学生想写乐写,自由表达,自然成文,本真而活跃,是我理想的初中作文教学状态。
“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所描写的困局,用在我们的初中作文教学上,很是合适。
何解?
——我们语文老师都在教学生写模式化的考场作文。
——因为中考阅卷时间太紧,老师来不及品味。你得用华丽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辞藻取悦他们。
——谁是阅卷老师?
——你我都可能会是。
——你喜欢这种作文吗?
——不喜欢。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教?
——要取悦阅卷老师啊。
一句话:我们努力教学生写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作文!
这不是荒诞是什么?
这不是悖论是什么?
而且,这出冗长的荒诞剧,你我都担任着主角以及编剧的角色。
我们努力教学生写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的作文!
我曾经教学生21种拟题技巧、18种开头方式、16种结尾模式。并且告诉他们,中考作文是“眼球经济”,要想得高分,就得这么干;
我看见我的同行教学生拼命写题记,什么作文都要先来个题记;
我想起阅卷时有袋试卷的作文都是每两段点一下题;开头和结尾几乎全是排比;
我听见“高人”在讲座上传授押题秘诀,并且下水示范怎么把材料当万金油使;
也还记得“专家”怎么命令学生把古诗文一股脑塞进作文,“塞不进也要塞”,印象深刻啊……
但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有意思吗?
二、我理想的初中作文教学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无论是《自评文》,还是《答谢民师书》,苏轼都强调文章应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也就是文章应该自然,顺应内心的表达需求,非强致可为。行云流水,自然生发,且各有姿态,的确是好文章带给我们的感受,而且,我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常常感觉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苏轼的说法,确是不刊之论。
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自然真实,风格各异的作文?我个人比较偏激的认为:
一、允许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或者不会写作文
这个观点,我曾经与一些同行探讨过,大概过于偏激,并未获得赞同。不过,我认为,作文是一种表达,虽然这种表达能力对每个人来说很重要,但并非必须。试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必须会写文章才能活下去的?就像我自己数学不好,计算能力差,英语也一塌糊涂,还是照样过得不算太差一样,除了文字工作者和一些需要“码字”的职业之外,不会写文章并不会对人生有太大影响。换句话说,许多人写作文仅仅是考试需要而已,当一个人脱离读书生涯后,需要写作文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作文能力大多就可忽略了。而且,从个人的爱好和天赋而言,有喜欢写作文的人,就有因写作文而痛苦的人,具有各种能力固然是好,但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也不算明智。譬如霍金头脑那么发达,你偏要他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当奥运冠军,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李白纵有天纵之才,要他做一名严谨的科学家,他恐怕也只好长叹“难于上青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觉得很多人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了工具性,淡化了人文性。何为“人文”?以人为本就是人文。当一个学生的天赋和爱好都不在作文上时,勉强他写作文就违背了他的天性,增加他的痛苦,让我想起“削脚适履”的可怜的脚,《病梅馆记》中的病梅。
二、帮助不讨厌写作文的学生找到写作文的乐趣和方法
我们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觉得作文不外乎是换一种工具来表达:平时说话用的是嘴,作文不过是换成用笔,如此而已,并无不同,况且,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万事万物皆可为文。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领略到好文章的特殊美感,品尝到写出好文章的喜悦和成就感、愉悦感。当然,培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需要老师多加思考,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精彩的论述,例如加强阅读:引导学生读报刊,读名著,增加积累,开阔视野,提高品评水平,培养语感;例如启发思维:学生思维活跃了,思想才会时有火花,材料才会信手拈来,取之不竭,写作文才是有意思的事情;例如具体方法:从基础开始扎扎实实的训练,指导学生连词成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达到课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要求,到如何观察,如何立意,如何谋篇;例如师生互动:同题竞写,提高学生兴趣,增进参与意识;例如多种形式评改,刺激学生荣誉感,使训练落到实处等等等等。
总之,学生想写乐写,自由表达,自然成文,本真而活跃,是我理想的初中作文教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