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1.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入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2.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他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二、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的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三、框架阅读法
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四、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让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地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生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魏巍的论证思路,发现魏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1.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入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2.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他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二、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的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三、框架阅读法
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四、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让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地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生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魏巍的论证思路,发现魏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