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34-01
案例背景
《家乡的水资源》是我校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收编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们学校附近有两条河,一条是学校东面的朝阳河,一条是南面的南窑河。现在这两条河的水都被一钢铁厂和一造纸厂污染了,每当经过这两条河时,就闻到一股臭味,河水黑黑的,非常浑浊,河边垃圾随处可见。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家乡水资源的状况,认识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为我校“手拉手地球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案例特色
体现小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调查家乡水资源状况,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交流与分析,最终形成结论。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案例实录
一、导入情境
师:关于家乡的水,你们知道哪些事情?
生1:自来水经常停水,这是因为水不够用。
生2:小河的水发黑,水面有许多白色的泡泡,还漂浮着许多塑料袋。
生3:在东面的朝阳河里很难钓到鱼,爷爷说以前能钓到很多的鱼的。
生4:南面的南窑河里的水不仅人不能喝,连庄稼都不能喝了。
师:家乡的小河原来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观看《沿河古镇好风光》。
播放影像资料:《沿河古镇好风光》。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最想说什么?
生1:以前的小河真美!要是我也能在小河里洗澡,那该多好呀!
生2:小河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师:如果再继续污染下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
二、汇报课前调查结果
小组一:我们小组调查了朝阳河的过去和现在,走访了渔民和当地居民。渔民反映:十年前,朝阳河里有很多的鱼和虾,经常在这条河里打鱼,现在打不到一条鱼了,鱼基本绝迹了。当地居民反映:十年前,家里还没有自来水,就吃河里的水,现在河水发臭,连洗菜都不行了。
小组二:我们小组调查了南窑河的过去和现在,得到的情况和他们差不多。不过我们还了解到造成河水污染的原因:1.是附近钢铁厂和造纸厂排出大量的污水直接污染了河水。2. 是许多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在河里。
小组三:我们小组对居住这两条河边的居民做了调查,100%的居民对现在河水的水质很不满意,95%的居民认为河水污染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三、查阅相关资料
师:地球的水虽然储量很大,但是水危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严重的全球危机之一。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十分严重,表现在人均水量极低,水资源污染厉害,而且浪费水的数据也十分惊人。我们宝应虽处水乡,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污染情况日趋严重,现在也已经面临缺水危机。让我们到网上了解全球、全国、家乡宝应有关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全班交流调查感受。
四、研究对策
师:怎样才能做到既发展了经济,又不影响环境?你有什么建议?
生1:建设污水处理厂包括管网建设,针对生活污水进行整治。
生2: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
生3: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打捞漂浮物。
生4:做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标语牌。
五、采取保护行动
师: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现在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生1:加强环保教育宣传,从我做起,动员全体师生及其家人、朋友一起来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生2:我准备在河边立几块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标语牌。
生3:我们小组准备写一份《沿河古镇水污染》的报告,上交有关部门,请求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清理朝阳河和南窑河。
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家乡水资源”调查研究活动,你们增长了不少知识,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你们的行动一定会得到社会支持,也会得到居民们拥护的。我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朝阳河、南窑河还会回到原来的青春风采,还小河一片清澈。为了家乡的美好明天,请继续努力吧!
结束时,师生深情演唱歌曲《清水谣》,结束全课。
案例反思
1、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学时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将过去家乡小河的风采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与现在小河的肮脏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网络资源,使学生懂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教育作用比语言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通过现代教育媒体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既突出了科学精神,又体现了人文教育。
2、有机的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体现学以致用。教师充分利用课题资源组织教学,通过社会调查,网络资源,了解全球、全国、家乡宝应有关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了解本社区、家庭用水情况,然后整理收集数据,用标语、报告等形式,开展校园环境教育、社区环境宣传等探究活动,增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树立学生关心社会,节约资源的时代观念。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分组,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在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案例背景
《家乡的水资源》是我校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收编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们学校附近有两条河,一条是学校东面的朝阳河,一条是南面的南窑河。现在这两条河的水都被一钢铁厂和一造纸厂污染了,每当经过这两条河时,就闻到一股臭味,河水黑黑的,非常浑浊,河边垃圾随处可见。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家乡水资源的状况,认识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为我校“手拉手地球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案例特色
体现小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调查家乡水资源状况,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交流与分析,最终形成结论。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案例实录
一、导入情境
师:关于家乡的水,你们知道哪些事情?
生1:自来水经常停水,这是因为水不够用。
生2:小河的水发黑,水面有许多白色的泡泡,还漂浮着许多塑料袋。
生3:在东面的朝阳河里很难钓到鱼,爷爷说以前能钓到很多的鱼的。
生4:南面的南窑河里的水不仅人不能喝,连庄稼都不能喝了。
师:家乡的小河原来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观看《沿河古镇好风光》。
播放影像资料:《沿河古镇好风光》。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最想说什么?
生1:以前的小河真美!要是我也能在小河里洗澡,那该多好呀!
生2:小河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师:如果再继续污染下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
二、汇报课前调查结果
小组一:我们小组调查了朝阳河的过去和现在,走访了渔民和当地居民。渔民反映:十年前,朝阳河里有很多的鱼和虾,经常在这条河里打鱼,现在打不到一条鱼了,鱼基本绝迹了。当地居民反映:十年前,家里还没有自来水,就吃河里的水,现在河水发臭,连洗菜都不行了。
小组二:我们小组调查了南窑河的过去和现在,得到的情况和他们差不多。不过我们还了解到造成河水污染的原因:1.是附近钢铁厂和造纸厂排出大量的污水直接污染了河水。2. 是许多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在河里。
小组三:我们小组对居住这两条河边的居民做了调查,100%的居民对现在河水的水质很不满意,95%的居民认为河水污染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三、查阅相关资料
师:地球的水虽然储量很大,但是水危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严重的全球危机之一。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十分严重,表现在人均水量极低,水资源污染厉害,而且浪费水的数据也十分惊人。我们宝应虽处水乡,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污染情况日趋严重,现在也已经面临缺水危机。让我们到网上了解全球、全国、家乡宝应有关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全班交流调查感受。
四、研究对策
师:怎样才能做到既发展了经济,又不影响环境?你有什么建议?
生1:建设污水处理厂包括管网建设,针对生活污水进行整治。
生2: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
生3: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打捞漂浮物。
生4:做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标语牌。
五、采取保护行动
师: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现在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生1:加强环保教育宣传,从我做起,动员全体师生及其家人、朋友一起来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生2:我准备在河边立几块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标语牌。
生3:我们小组准备写一份《沿河古镇水污染》的报告,上交有关部门,请求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清理朝阳河和南窑河。
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家乡水资源”调查研究活动,你们增长了不少知识,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你们的行动一定会得到社会支持,也会得到居民们拥护的。我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朝阳河、南窑河还会回到原来的青春风采,还小河一片清澈。为了家乡的美好明天,请继续努力吧!
结束时,师生深情演唱歌曲《清水谣》,结束全课。
案例反思
1、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学时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将过去家乡小河的风采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与现在小河的肮脏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网络资源,使学生懂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教育作用比语言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通过现代教育媒体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既突出了科学精神,又体现了人文教育。
2、有机的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体现学以致用。教师充分利用课题资源组织教学,通过社会调查,网络资源,了解全球、全国、家乡宝应有关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了解本社区、家庭用水情况,然后整理收集数据,用标语、报告等形式,开展校园环境教育、社区环境宣传等探究活动,增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树立学生关心社会,节约资源的时代观念。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分组,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在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