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老龄化的日益突显,民族地区的家庭养老问题也日益突显,民族地区养老问题在处理我国民族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贵州民族地区的主要养老模式。本文主要描述了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的现状,结合民族的传统和思想全面分析了家庭养老长期存在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和改善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方法,以及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提高养老的质量。
关键词:贵州民族地区 家庭养老 社会工作
目前,贵州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镇有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农村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是城镇地区的两倍多,并且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也高于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5%,城市比重为6.3%,说明在中国人老龄化的背后,农村人口早已迈入老年型人口的行列,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民族地区仅青海和宁夏的城镇人口老化的程度超过农村。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养老问题已经有所改善。计划生育的实施对贵州民族地区的养老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年问题已成为影响贵州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怎样完善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民族地区养老保障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贵州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贵州早在2003年就已迈入了老龄化社会,这10年来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到2014年底,贵州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5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9%,已经大大超过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且这一数据还呈上涨的趋势。
2.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特点。贵州民族地区大部分属于欠发展地区,经济水平落后,缺少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信息技术得不到及时的革新。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微薄,人们的生活拮据。出现了明显的未富先老的特点。
3.高龄老人人数众多,高龄化现象严重。所谓的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全体老年人口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据调查都匀市培育小区B栋.C栋和3栋,总113户人家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61人,80岁及以上的有6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老年总人口的10%;而在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麻芝乡麻芝街组的调查显示,总51户人家,共315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48人,80岁以上的有6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老年人口的12.5%,根据调查显示,贵州民族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都相对较大,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在未来的几年,高龄化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各地区均出现了高龄化的现象。
4.贫困、病残、空巢老人比例高。由于贵州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落后,经济条件落后,使老年人有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耽误治疗。大部分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就形成了所谓的空巢家庭。近几年空巢家庭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
二、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的主要模式
从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这也就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一般分为两个大类:老人自我养老和子女供养养老。
1.以老年人自我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模式。在当前的贵州民族地区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大部分老年人都愿意自己养老。调查显示,5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自我养老模式,他们不愿意给自己的子女增加负担。因为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他们会选择自己居住,有子女定期或不定期的探望。老人认为这样对老人和子女都好,同时也可以增加双方的感情。
2.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养老。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是指以子女为核心而形成的子女同其父母、兄弟姐妹居住生活在一起的情况,子女承担老年人日常事务、生活起居等。老年人同子女生活在一起不仅能保证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條件同时也能满足老年热的精神慰藉。
三、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形成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制约。受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家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依赖的地方,家包含了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承担了一系列的社会服务行为;受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人老了就留在家里养老;受孝道的影响,自己的父母自己养,尽到孝的义务。
2.经济发展的制约。首先,从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来看,社会养老模式不能成为主导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才能占主要地位。如果社会养老的财政由国家承担,民族地区庞大的人口数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其次,贵州民族地区的传统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社区养老不可能大面积的开展。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养老水平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家庭养老是适应了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情、村情和家情的一种养老方式。
3.老年人自身的意愿。从老年人自身情况考虑,在家养老让老年人有满足感、存在感和参与感,使老年人感到身心愉悦,在家养老子女可以给老年人全面的照顾,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健康照顾。
四、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受计划生育实施的影响,家庭的结构也发生了转变,转变为4—2—2模式,由4个老人,2个年轻人和2个小孩组成,再加上受民族地区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大部分都是两个供养人供养2—4个老年人,同时还要供养1—2个小孩,家庭的负担较重。
2.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得不到保障。贵州民族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供养人的家庭收入和家庭负担,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医疗条件落后,老年人有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老年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
3.缺乏互助共济的功能。由于现在邻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导致了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缺少互助共济的功能。
4.土地保障的作用逐渐减弱。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是农民的经济之根。土地是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障。家庭养老模式能长期的在农村存在,土地资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可耕用土地被征用,使得农民的人均可耕用土地大幅减少。土地的保障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5.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容易被忽略。到了老年阶段,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大于对物质的需求,外界或子女给予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远远小于老年人的需求。而贵州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忙于生计,容易忽略老年人的精神慰藉。
五、对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建议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1.充分发挥家庭的核心作用,加强和巩固老年人的物质基础。家庭在老年人生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是老年人最大的精神支柱,完美的家庭生活也是老人的最大精神享受。因此,家庭成员要塑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让老年人在家可以感受到家的幸福感,家庭成员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个人意愿,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精神需求。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储蓄,养老保险和不动产转让而获得各种自我保障的资金。以此来增加农村的家庭收入,增加家庭养老在物质上的保障。
2.调动民族地区家庭养老的积极性,增加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娱乐设施,完善医疗条件。对有老年人的家庭或老人独居的家庭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对老年人发放一定金额的经济补贴,提供免费的义务工。可以根据家庭中的老人数量和年龄提供相应的补助,开展一些送温暖活动,比如送粮食和油到家庭中去。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提高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的积极性。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老年人的娱乐和健身场所,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引进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善医疗条件。
3.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让老年人有足够保障。在贵州民族养老模式中家庭养老占据了主要的地位。随着社会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让老年人后半生有足够的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同时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风尚,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以及有关部门应该有条理的、系统的把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等老年工作开展起来;积极开展“敬老、养老”工程,让老年人能够在一个和谐、幸福、美好的社会大环境中安享晚年。
4.社会工作介入。
4.1社会工作理论对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介入。一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家庭养老模式的介入。每个老年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从年龄到身体、心理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到每个老年热的独特性,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情感和心理需求,尊重老年人的人格、老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尽可能帮助每个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自我的价值。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帮助老年人成立自己的组织、团体,让老年人自己来管理和领导,让每个老年人都积极参与进去,体现出老人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二是增权理论对家庭养老模式的介入。增权理论在于引导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应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改变自己不利的环境。意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权利,鼓励老年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增加自己的权利和能力。
4.2社會工作方法对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介入。首先,将个案工作方法运用到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中。每个老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背景不同,给不同的老人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在执行服务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服务的方式方法。个案工作运用到家庭养老模式中,意在为每个家庭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每个老年人都是工作和服务的对象。可以采用的老年辅导理论有:认知行为疗法、缅怀往事疗法和人生回顾疗法。其次,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中。可以通过制定小组的目标,增强老年人的凝聚力,开展为实现小组目标有关的活动,让老年人积极参与,使老年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在小组互动过程中,老人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可以及时纠正。疏通自己的情绪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开展老年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制定服务计划时能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改善小组的社会功能,促进老年人思想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第三,将社区工作方法运用到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中。社区工作方法在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中的运用表现在社会工作者带领老年人到社区中去,体现老年人的存在感,拉近老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提升老年人的社交参与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为社区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使他们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R].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2.
[2]韩晓燕,朱晨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3]凯瑟琳,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
关键词:贵州民族地区 家庭养老 社会工作
目前,贵州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镇有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农村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是城镇地区的两倍多,并且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也高于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5%,城市比重为6.3%,说明在中国人老龄化的背后,农村人口早已迈入老年型人口的行列,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民族地区仅青海和宁夏的城镇人口老化的程度超过农村。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养老问题已经有所改善。计划生育的实施对贵州民族地区的养老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年问题已成为影响贵州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怎样完善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民族地区养老保障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贵州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贵州早在2003年就已迈入了老龄化社会,这10年来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到2014年底,贵州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5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9%,已经大大超过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且这一数据还呈上涨的趋势。
2.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特点。贵州民族地区大部分属于欠发展地区,经济水平落后,缺少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信息技术得不到及时的革新。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微薄,人们的生活拮据。出现了明显的未富先老的特点。
3.高龄老人人数众多,高龄化现象严重。所谓的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全体老年人口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据调查都匀市培育小区B栋.C栋和3栋,总113户人家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61人,80岁及以上的有6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老年总人口的10%;而在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麻芝乡麻芝街组的调查显示,总51户人家,共315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48人,80岁以上的有6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老年人口的12.5%,根据调查显示,贵州民族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都相对较大,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在未来的几年,高龄化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各地区均出现了高龄化的现象。
4.贫困、病残、空巢老人比例高。由于贵州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落后,经济条件落后,使老年人有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耽误治疗。大部分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就形成了所谓的空巢家庭。近几年空巢家庭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
二、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的主要模式
从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这也就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一般分为两个大类:老人自我养老和子女供养养老。
1.以老年人自我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模式。在当前的贵州民族地区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大部分老年人都愿意自己养老。调查显示,5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自我养老模式,他们不愿意给自己的子女增加负担。因为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他们会选择自己居住,有子女定期或不定期的探望。老人认为这样对老人和子女都好,同时也可以增加双方的感情。
2.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养老。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是指以子女为核心而形成的子女同其父母、兄弟姐妹居住生活在一起的情况,子女承担老年人日常事务、生活起居等。老年人同子女生活在一起不仅能保证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條件同时也能满足老年热的精神慰藉。
三、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形成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制约。受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家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依赖的地方,家包含了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承担了一系列的社会服务行为;受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人老了就留在家里养老;受孝道的影响,自己的父母自己养,尽到孝的义务。
2.经济发展的制约。首先,从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来看,社会养老模式不能成为主导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才能占主要地位。如果社会养老的财政由国家承担,民族地区庞大的人口数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其次,贵州民族地区的传统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社区养老不可能大面积的开展。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养老水平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家庭养老是适应了贵州民族地区的乡情、村情和家情的一种养老方式。
3.老年人自身的意愿。从老年人自身情况考虑,在家养老让老年人有满足感、存在感和参与感,使老年人感到身心愉悦,在家养老子女可以给老年人全面的照顾,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健康照顾。
四、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受计划生育实施的影响,家庭的结构也发生了转变,转变为4—2—2模式,由4个老人,2个年轻人和2个小孩组成,再加上受民族地区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大部分都是两个供养人供养2—4个老年人,同时还要供养1—2个小孩,家庭的负担较重。
2.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得不到保障。贵州民族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供养人的家庭收入和家庭负担,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医疗条件落后,老年人有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老年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
3.缺乏互助共济的功能。由于现在邻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导致了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缺少互助共济的功能。
4.土地保障的作用逐渐减弱。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是农民的经济之根。土地是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障。家庭养老模式能长期的在农村存在,土地资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可耕用土地被征用,使得农民的人均可耕用土地大幅减少。土地的保障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5.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容易被忽略。到了老年阶段,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大于对物质的需求,外界或子女给予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远远小于老年人的需求。而贵州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忙于生计,容易忽略老年人的精神慰藉。
五、对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建议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1.充分发挥家庭的核心作用,加强和巩固老年人的物质基础。家庭在老年人生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是老年人最大的精神支柱,完美的家庭生活也是老人的最大精神享受。因此,家庭成员要塑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让老年人在家可以感受到家的幸福感,家庭成员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个人意愿,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精神需求。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储蓄,养老保险和不动产转让而获得各种自我保障的资金。以此来增加农村的家庭收入,增加家庭养老在物质上的保障。
2.调动民族地区家庭养老的积极性,增加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娱乐设施,完善医疗条件。对有老年人的家庭或老人独居的家庭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对老年人发放一定金额的经济补贴,提供免费的义务工。可以根据家庭中的老人数量和年龄提供相应的补助,开展一些送温暖活动,比如送粮食和油到家庭中去。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提高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的积极性。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老年人的娱乐和健身场所,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引进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善医疗条件。
3.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让老年人有足够保障。在贵州民族养老模式中家庭养老占据了主要的地位。随着社会养老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让老年人后半生有足够的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同时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风尚,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以及有关部门应该有条理的、系统的把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等老年工作开展起来;积极开展“敬老、养老”工程,让老年人能够在一个和谐、幸福、美好的社会大环境中安享晚年。
4.社会工作介入。
4.1社会工作理论对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介入。一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家庭养老模式的介入。每个老年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从年龄到身体、心理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到每个老年热的独特性,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情感和心理需求,尊重老年人的人格、老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尽可能帮助每个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自我的价值。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帮助老年人成立自己的组织、团体,让老年人自己来管理和领导,让每个老年人都积极参与进去,体现出老人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二是增权理论对家庭养老模式的介入。增权理论在于引导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应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改变自己不利的环境。意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权利,鼓励老年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增加自己的权利和能力。
4.2社會工作方法对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介入。首先,将个案工作方法运用到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中。每个老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背景不同,给不同的老人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在执行服务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服务的方式方法。个案工作运用到家庭养老模式中,意在为每个家庭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每个老年人都是工作和服务的对象。可以采用的老年辅导理论有:认知行为疗法、缅怀往事疗法和人生回顾疗法。其次,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中。可以通过制定小组的目标,增强老年人的凝聚力,开展为实现小组目标有关的活动,让老年人积极参与,使老年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在小组互动过程中,老人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可以及时纠正。疏通自己的情绪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开展老年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制定服务计划时能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改善小组的社会功能,促进老年人思想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第三,将社区工作方法运用到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中。社区工作方法在贵州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中的运用表现在社会工作者带领老年人到社区中去,体现老年人的存在感,拉近老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提升老年人的社交参与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为社区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使他们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R].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2.
[2]韩晓燕,朱晨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3]凯瑟琳,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