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由于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种因素错综复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微的思索:
思索之一:地位是否意味着成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主渠道”地位的确立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地位上升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但这种上升的地位要想真正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想得到增强,还有赖于对文件的真正贯彻、辅之以各个方面的合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建设、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巩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成长是一个举步维艰的过程。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深刻领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高度以及其新的增长点,在完善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安排妥当、照顾周全;教师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尤其要坚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地位的提升必然会带来自我地位的提高;学生则要认清作为新时代建设人才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真正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素质。
没有贯彻的地位是虚无的地位,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保障的地位是无根基的地位。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地位的提升,各方面齐抓共管、统筹兼顾、齐心合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将会在地位攀升的契机里得到长足的发展。
思索之二:以人为本是否意味着消隐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动力,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尊重的基础上弘扬人的主体性,尊重人内在的价值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对学生的高度重视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消隐。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以人为本必须是坚持两“本”而绝非排斥一方变为一“本”。在教学过程中少了教师这个主导,整个教学便沦人塌陷。对老师的任何贬低、无视、淡漠都将危及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
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有赖于高校领导的以“师”为本。高校领导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教师给与足够的重视,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结构,科学配足专职教师,重视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多为教师创设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切实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打造师资保证。
思索之三:实践是否意味着取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引入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是“贯彻以学生为本韵教育思想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实践教学地位的重要不意味着它可以占据甚至取代理论教学的位置。实践教学属于实际操作环节,它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了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它与理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绝对不可以相互取代。
事实上,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仍面临着许多困难,诸如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保障,例如教学时间不充分、专项经费不充裕、实践基地不充足,缺乏客观的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等等不一而足。困难重重并不意味着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地位需要降低、取消以至被理论教育所取代。社会实践永远是理论的“试金石”,脱离了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不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
任何以种种理由肢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行为,都将破坏它的实效性和教育规律的科学性。
思索之四:方法是否意味着拿来
教学方法是教师理论传授的依托,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载体。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枯燥、乏味,肯定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只有当教学方法“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借鉴教学方法时,首先要避免一个误区:简单“拿来”。一些教师能够认识到先进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但是却不懂、不会、不能把引进的教学方法资源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当中,不能有效地处理原有教学方法与引进教学方法的结合问题,呈现出生搬硬套、不伦不类的“嫁接”状态,方法体系的不交融自然会削减方法的实效性。
简单的“拿来主义”绝对不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对待教学方法的态度。在借鉴教学方法时,要对方法所涉及的前提要求、机理规律、运作模式、相关技巧等必备要素做系统的了解,结合自身条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做到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供保证。
思索之五:课堂是否意味着终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便是学生课堂。正规有序的课堂有利于知识的系统灌输和教师的连续教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合作,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氛围,利于顺畅的实现教学的目的。
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主阵地的位置不意味着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唯一渠道、唯一空间。不能因为是主阵地就忽视甚至取代其他的教育方式。况且,课堂教学本身也有其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加上有的高校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较少且多是大班教学。导致课堂组织和管理难度加大,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系统掌握知识,难免会出现不求甚解、对知识似是而非的现象;再加上大班授课,教师无法掌控每一个学生。
思索之一:地位是否意味着成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主渠道”地位的确立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地位上升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但这种上升的地位要想真正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想得到增强,还有赖于对文件的真正贯彻、辅之以各个方面的合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建设、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巩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成长是一个举步维艰的过程。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深刻领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高度以及其新的增长点,在完善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安排妥当、照顾周全;教师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尤其要坚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地位的提升必然会带来自我地位的提高;学生则要认清作为新时代建设人才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真正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素质。
没有贯彻的地位是虚无的地位,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保障的地位是无根基的地位。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地位的提升,各方面齐抓共管、统筹兼顾、齐心合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将会在地位攀升的契机里得到长足的发展。
思索之二:以人为本是否意味着消隐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动力,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尊重的基础上弘扬人的主体性,尊重人内在的价值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对学生的高度重视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消隐。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以人为本必须是坚持两“本”而绝非排斥一方变为一“本”。在教学过程中少了教师这个主导,整个教学便沦人塌陷。对老师的任何贬低、无视、淡漠都将危及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
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有赖于高校领导的以“师”为本。高校领导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教师给与足够的重视,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结构,科学配足专职教师,重视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多为教师创设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切实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打造师资保证。
思索之三:实践是否意味着取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引入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是“贯彻以学生为本韵教育思想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实践教学地位的重要不意味着它可以占据甚至取代理论教学的位置。实践教学属于实际操作环节,它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了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它与理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绝对不可以相互取代。
事实上,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仍面临着许多困难,诸如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保障,例如教学时间不充分、专项经费不充裕、实践基地不充足,缺乏客观的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等等不一而足。困难重重并不意味着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地位需要降低、取消以至被理论教育所取代。社会实践永远是理论的“试金石”,脱离了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不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
任何以种种理由肢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行为,都将破坏它的实效性和教育规律的科学性。
思索之四:方法是否意味着拿来
教学方法是教师理论传授的依托,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载体。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枯燥、乏味,肯定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只有当教学方法“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借鉴教学方法时,首先要避免一个误区:简单“拿来”。一些教师能够认识到先进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但是却不懂、不会、不能把引进的教学方法资源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当中,不能有效地处理原有教学方法与引进教学方法的结合问题,呈现出生搬硬套、不伦不类的“嫁接”状态,方法体系的不交融自然会削减方法的实效性。
简单的“拿来主义”绝对不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对待教学方法的态度。在借鉴教学方法时,要对方法所涉及的前提要求、机理规律、运作模式、相关技巧等必备要素做系统的了解,结合自身条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做到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供保证。
思索之五:课堂是否意味着终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便是学生课堂。正规有序的课堂有利于知识的系统灌输和教师的连续教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合作,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氛围,利于顺畅的实现教学的目的。
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主阵地的位置不意味着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唯一渠道、唯一空间。不能因为是主阵地就忽视甚至取代其他的教育方式。况且,课堂教学本身也有其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加上有的高校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较少且多是大班教学。导致课堂组织和管理难度加大,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系统掌握知识,难免会出现不求甚解、对知识似是而非的现象;再加上大班授课,教师无法掌控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