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山文化发祥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因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赤峰——红山,同一座山,两种表述,那座赤色如焰的山,不仅给人视觉的冲击,更给后人无限遐想,既有文化的遐想,更有财富的梦想。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进入了鼎盛阶段,并使该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及长江下游巢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三大雕琢和使用玉器中心。其诸多优势因素被夏商周三代所融合吸收,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
红山文化时期虽已过去了五六千年,偶然也有器物出土,但对其真面目,一直无人知其原委。1908年,考古学家第一次走进赤峰,进行了调查。六十年前,尹达先生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华夏大地从此有了红山文化,这一古老的辽西大地上的史前文化有了自己的称谓。
至今,红山文化命名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六十年,中国人计数的一甲子,不长也不短,说短,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说长,我辈今生今世最好的年华也就这些年。无论长短,这六十年是中国历史和平稳定的时代,也是红山文化文物出土的六十年。在这六十年中,红山文化的重要意义传遍了全世界,红山文化用自身的实证证明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红山文化,引出多少人的多少梦萦魂牵,有人因其文化的魅力而激动,有人因其历史的澎湃而高歌。红山文化时期,是历史巨轮加速的时代,是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历史遗产之壮观,足令今天的我们窥其一斑就已惊诧万分,震撼无比了。
为了纪念红山文化命名六十周年这一伟大时刻,2014年12月27日,众多考古文博专家聚集赤峰市敖汉旗。名为纪念,实为怀念,怀念红山文化命名者尹达先生,怀念红山文化命名以来社会各界探讨红山文化内涵几十年的美好岁月,怀念那些为发掘红山文化遗址、墓葬而付出艰苦努力的考古人——孙守道、郭大顺、杨虎、刘国祥、王来柱……,怀念那些为红山文化保护及研究作出贡献的考古人与文博人。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刘国祥先生发起了这次学术座谈会;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赤峰市敖汉旗政府给予了人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旗委书记邱文博先生、旗政协主席王华女士全程参加会议;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王巍、徐光冀、郭大顺、赵朝洪、曹兵武、塔拉、王明达、王仁湘、赵志军、朱延平、于建设、朱乃诚、刘国祥、张敬国、李新全、李延祥、田广林、张雪莲、闫向东、王来柱、方向明、汪永基、王萍、于明等众多考古文博专家学者悉数出席;还是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会上表彰了考古人对敖汉红山文化考古的贡献,敖汉旗政府向刘国祥等人颁发了“敖汉史前考古突出贡献奖”。
会议期间,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评选出了“红山文化十大精品文物”:敖汉旗出土的陶质人像、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像、赤峰三星塔拉出土的C龙、牛河梁出土的玉人、敖汉旗出土的石质人像、牛河梁出土的玉凤、牛河梁出土的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龙凤佩、牛河梁出土的勾云形佩、牛河梁出土的彩陶罍共十件。件件精美,仿佛在无声述说着自己辉煌的历史。她们在今人眼中,既曼妙多姿,又内涵深厚。
红山文化,最让世人着迷的当属红山文化玉器,它们以精湛的工艺、奇特的造型、超凡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将史前人类超群的智慧、强烈的创造欲望与复杂的手工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达到了我国史前玉器艺术的顶峰,更是达到了中国史前艺术的顶峰,令人叹为观止。
红山文化玉器圆润简约的风格,目的在于使玉材本身圆润光滑、富有光泽等特性能够得以充分表现,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玉质的自然特性,来达到实现人与神沟通的最佳效果的美好愿望。红山人赋予了玉石人格化、社会化的功能,是对玉本质的最大发挥。这一切都是在红山人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实现的。红山人对玉的认识也由此达到了一个高峰,并对后世造成深远的影响。后世“以玉比德”等重要思想,就是从上古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观念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延伸。
由于痴迷红山文化玉器的魅力,无数学者孜孜不倦地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郭大顺先生撰写了《红山文化》,刘国祥先生发表了数十篇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论文,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琳女士发表了数篇深入考证故宫所藏红山文化玉器的论文,笔者也写过《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一源》……。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背后,不仅仅是作者的辛劳,更多的是对中华文明探讨的追求。正是这些研究与传播,使红山文化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有机组成部分,红山文化玉器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
正是因为红山文化玉器的魅力,社会上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热,这股浪潮,更多的是掺杂着财富的梦想,梦想一觉醒来,黄金万两。伴随着收藏的浪潮,有人趁机造假,大量的伪红山文化玉器铺天盖地。这些伪红山文化玉器,满足了部分人的发财梦,但当他们一觉醒来,不是黄金万两,而是垃圾遍地,也许这将是红山文化研究历程中的插曲吧。
纪念是为了展望。展望未来,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红山文化的研究还会深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人,并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山河在,烟雨遥。红山苍生笑,今人志更豪!
(责任编辑:李珍萍)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进入了鼎盛阶段,并使该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及长江下游巢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三大雕琢和使用玉器中心。其诸多优势因素被夏商周三代所融合吸收,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
红山文化时期虽已过去了五六千年,偶然也有器物出土,但对其真面目,一直无人知其原委。1908年,考古学家第一次走进赤峰,进行了调查。六十年前,尹达先生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华夏大地从此有了红山文化,这一古老的辽西大地上的史前文化有了自己的称谓。
至今,红山文化命名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六十年,中国人计数的一甲子,不长也不短,说短,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说长,我辈今生今世最好的年华也就这些年。无论长短,这六十年是中国历史和平稳定的时代,也是红山文化文物出土的六十年。在这六十年中,红山文化的重要意义传遍了全世界,红山文化用自身的实证证明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红山文化,引出多少人的多少梦萦魂牵,有人因其文化的魅力而激动,有人因其历史的澎湃而高歌。红山文化时期,是历史巨轮加速的时代,是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历史遗产之壮观,足令今天的我们窥其一斑就已惊诧万分,震撼无比了。
为了纪念红山文化命名六十周年这一伟大时刻,2014年12月27日,众多考古文博专家聚集赤峰市敖汉旗。名为纪念,实为怀念,怀念红山文化命名者尹达先生,怀念红山文化命名以来社会各界探讨红山文化内涵几十年的美好岁月,怀念那些为发掘红山文化遗址、墓葬而付出艰苦努力的考古人——孙守道、郭大顺、杨虎、刘国祥、王来柱……,怀念那些为红山文化保护及研究作出贡献的考古人与文博人。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刘国祥先生发起了这次学术座谈会;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赤峰市敖汉旗政府给予了人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旗委书记邱文博先生、旗政协主席王华女士全程参加会议;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王巍、徐光冀、郭大顺、赵朝洪、曹兵武、塔拉、王明达、王仁湘、赵志军、朱延平、于建设、朱乃诚、刘国祥、张敬国、李新全、李延祥、田广林、张雪莲、闫向东、王来柱、方向明、汪永基、王萍、于明等众多考古文博专家学者悉数出席;还是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会上表彰了考古人对敖汉红山文化考古的贡献,敖汉旗政府向刘国祥等人颁发了“敖汉史前考古突出贡献奖”。
会议期间,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评选出了“红山文化十大精品文物”:敖汉旗出土的陶质人像、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像、赤峰三星塔拉出土的C龙、牛河梁出土的玉人、敖汉旗出土的石质人像、牛河梁出土的玉凤、牛河梁出土的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龙凤佩、牛河梁出土的勾云形佩、牛河梁出土的彩陶罍共十件。件件精美,仿佛在无声述说着自己辉煌的历史。她们在今人眼中,既曼妙多姿,又内涵深厚。
红山文化,最让世人着迷的当属红山文化玉器,它们以精湛的工艺、奇特的造型、超凡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将史前人类超群的智慧、强烈的创造欲望与复杂的手工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达到了我国史前玉器艺术的顶峰,更是达到了中国史前艺术的顶峰,令人叹为观止。
红山文化玉器圆润简约的风格,目的在于使玉材本身圆润光滑、富有光泽等特性能够得以充分表现,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玉质的自然特性,来达到实现人与神沟通的最佳效果的美好愿望。红山人赋予了玉石人格化、社会化的功能,是对玉本质的最大发挥。这一切都是在红山人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实现的。红山人对玉的认识也由此达到了一个高峰,并对后世造成深远的影响。后世“以玉比德”等重要思想,就是从上古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观念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延伸。
由于痴迷红山文化玉器的魅力,无数学者孜孜不倦地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郭大顺先生撰写了《红山文化》,刘国祥先生发表了数十篇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论文,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琳女士发表了数篇深入考证故宫所藏红山文化玉器的论文,笔者也写过《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一源》……。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背后,不仅仅是作者的辛劳,更多的是对中华文明探讨的追求。正是这些研究与传播,使红山文化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有机组成部分,红山文化玉器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
正是因为红山文化玉器的魅力,社会上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热,这股浪潮,更多的是掺杂着财富的梦想,梦想一觉醒来,黄金万两。伴随着收藏的浪潮,有人趁机造假,大量的伪红山文化玉器铺天盖地。这些伪红山文化玉器,满足了部分人的发财梦,但当他们一觉醒来,不是黄金万两,而是垃圾遍地,也许这将是红山文化研究历程中的插曲吧。
纪念是为了展望。展望未来,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红山文化的研究还会深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人,并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山河在,烟雨遥。红山苍生笑,今人志更豪!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