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远古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om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山文化发祥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因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赤峰——红山,同一座山,两种表述,那座赤色如焰的山,不仅给人视觉的冲击,更给后人无限遐想,既有文化的遐想,更有财富的梦想。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进入了鼎盛阶段,并使该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及长江下游巢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三大雕琢和使用玉器中心。其诸多优势因素被夏商周三代所融合吸收,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
  红山文化时期虽已过去了五六千年,偶然也有器物出土,但对其真面目,一直无人知其原委。1908年,考古学家第一次走进赤峰,进行了调查。六十年前,尹达先生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华夏大地从此有了红山文化,这一古老的辽西大地上的史前文化有了自己的称谓。
  至今,红山文化命名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六十年,中国人计数的一甲子,不长也不短,说短,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说长,我辈今生今世最好的年华也就这些年。无论长短,这六十年是中国历史和平稳定的时代,也是红山文化文物出土的六十年。在这六十年中,红山文化的重要意义传遍了全世界,红山文化用自身的实证证明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红山文化,引出多少人的多少梦萦魂牵,有人因其文化的魅力而激动,有人因其历史的澎湃而高歌。红山文化时期,是历史巨轮加速的时代,是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历史遗产之壮观,足令今天的我们窥其一斑就已惊诧万分,震撼无比了。
  为了纪念红山文化命名六十周年这一伟大时刻,2014年12月27日,众多考古文博专家聚集赤峰市敖汉旗。名为纪念,实为怀念,怀念红山文化命名者尹达先生,怀念红山文化命名以来社会各界探讨红山文化内涵几十年的美好岁月,怀念那些为发掘红山文化遗址、墓葬而付出艰苦努力的考古人——孙守道、郭大顺、杨虎、刘国祥、王来柱……,怀念那些为红山文化保护及研究作出贡献的考古人与文博人。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刘国祥先生发起了这次学术座谈会;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赤峰市敖汉旗政府给予了人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旗委书记邱文博先生、旗政协主席王华女士全程参加会议;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王巍、徐光冀、郭大顺、赵朝洪、曹兵武、塔拉、王明达、王仁湘、赵志军、朱延平、于建设、朱乃诚、刘国祥、张敬国、李新全、李延祥、田广林、张雪莲、闫向东、王来柱、方向明、汪永基、王萍、于明等众多考古文博专家学者悉数出席;还是为了这份怀念与执着,会上表彰了考古人对敖汉红山文化考古的贡献,敖汉旗政府向刘国祥等人颁发了“敖汉史前考古突出贡献奖”。
  会议期间,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评选出了“红山文化十大精品文物”:敖汉旗出土的陶质人像、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像、赤峰三星塔拉出土的C龙、牛河梁出土的玉人、敖汉旗出土的石质人像、牛河梁出土的玉凤、牛河梁出土的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龙凤佩、牛河梁出土的勾云形佩、牛河梁出土的彩陶罍共十件。件件精美,仿佛在无声述说着自己辉煌的历史。她们在今人眼中,既曼妙多姿,又内涵深厚。
  红山文化,最让世人着迷的当属红山文化玉器,它们以精湛的工艺、奇特的造型、超凡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将史前人类超群的智慧、强烈的创造欲望与复杂的手工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达到了我国史前玉器艺术的顶峰,更是达到了中国史前艺术的顶峰,令人叹为观止。
  红山文化玉器圆润简约的风格,目的在于使玉材本身圆润光滑、富有光泽等特性能够得以充分表现,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玉质的自然特性,来达到实现人与神沟通的最佳效果的美好愿望。红山人赋予了玉石人格化、社会化的功能,是对玉本质的最大发挥。这一切都是在红山人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实现的。红山人对玉的认识也由此达到了一个高峰,并对后世造成深远的影响。后世“以玉比德”等重要思想,就是从上古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观念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延伸。
  由于痴迷红山文化玉器的魅力,无数学者孜孜不倦地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郭大顺先生撰写了《红山文化》,刘国祥先生发表了数十篇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论文,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琳女士发表了数篇深入考证故宫所藏红山文化玉器的论文,笔者也写过《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一源》……。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背后,不仅仅是作者的辛劳,更多的是对中华文明探讨的追求。正是这些研究与传播,使红山文化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有机组成部分,红山文化玉器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
  正是因为红山文化玉器的魅力,社会上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热,这股浪潮,更多的是掺杂着财富的梦想,梦想一觉醒来,黄金万两。伴随着收藏的浪潮,有人趁机造假,大量的伪红山文化玉器铺天盖地。这些伪红山文化玉器,满足了部分人的发财梦,但当他们一觉醒来,不是黄金万两,而是垃圾遍地,也许这将是红山文化研究历程中的插曲吧。
  纪念是为了展望。展望未来,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红山文化的研究还会深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人,并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山河在,烟雨遥。红山苍生笑,今人志更豪!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5月26日,拍卖师季涛诉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杨丹霞侵权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奥运村法庭开庭,法庭并未当场宣判,暂定于6月25日再次开庭。  在第一次开庭时,季涛与杨丹霞本人均未出席,均由代理律师负责。季涛方面认为杨丹霞主观故意地侵犯了季涛的名誉权,影响了他人对季涛的社会评价,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要求法院判令杨丹霞立即停止对季涛的侵害行为,删除新浪微博上针对季涛的侵权言论;在新浪微博首页上发表向季涛的道歉
期刊
一  2013年10月26日,我在杭州参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中途听说刘新园先生病况不好,未等会议开幕便匆匆赶往上海看望刘先生。刘先生是在景德镇因患急性胰腺炎送到上海治疗的,由于病情严重,住进了上海瑞金医院重症监护室。医院的管理制度极严,我到上海的第二天下午才得以见到刘先生。当我悄声进入病房时,只见他身上插着七八根管子,人虽然比平时瘦了些,显得比较衰弱,但神情却很淡然。他示意我帮他扶着
期刊
茶文化复兴,茶馆遍地开花,相关图书、纪录片和活动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资本涉茶蔚然时尚,经营书画的荣宝斋有了茶文化公司,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粤传媒打造号称“茶生活第一刊”的《茶道生活》成就股市的茶文化概念股,生产保健品的碧生源发起申报“东方茶术”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活动。  继普洱茶热拍之后,大红袍今春续写辉煌——5月11日,北京翰海上拍5件东方丹霞金奖大红袍(丹霞颂008),20斤一桶装拍至172.5
期刊
越窑是制瓷业的鼻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赞誉。对越窑之名的内涵、越窑的地域界限、越窑的性质、越窑的历史等问题,值得今人不断地深入探究。惟有弄明白这些问题,才能清晰地建立越窑的概念,充分地凸显越窑的地位,科学地揭示越窑的影响。  越窑的分布范围  从现有的资料看,越窑之名最早出现于晚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该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
期刊
阎正先生,我与其相识有42年了,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老朋友,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步,在旁人面前我多尊称其为“阎老师”;在私下,对他的称谓,北方话叫“爹”,书面语称为“父亲”,雅尊“家严”,软语叫“爹地”,洋叫法“PAPA”。无疑阎正先生是我此生所遇最重要的男人!  2014年,按中国历法计算,父亲虚岁72岁了,他大我整整30岁,也就是他而立之年有的我。古语人生七十古来稀。旧时因生活和医疗条件的差异,
期刊
金银器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馆藏历代金银器达1000多件,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商晚期,最晚的则为清代晚期。在过去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多以介绍精美的汉唐金银器为主,公众也通过展览等形式对其中的精品已经十分熟悉,特别是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71件(组)最为引人注目,这些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何家村金银器被视作是大唐文化、大唐精神的结晶。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清金银器过去因极少发表
期刊
刘星艺术简历  刘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陕西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武警工程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校兼职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崔振宽(著名山水画家)  他的画,我感觉还是在很认真地学习传统,在传统方面钻研得比较
期刊
名列六畜之一的羊,是古代中国农耕社会豢养的重要家畜。羊肉是人们重要的肉食来源,羊皮又可作为衣裘御寒保暖。羚羊更是稀有的保护动物之一,其角是贵重的中药,在远古原始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羊就成为驯养的重要畜兽,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些墓葬中曾有不同数量的羊骨出现,寓示对羊的饲养已逐渐普遍,并和人类结下不可分割的关系。羊的形象也出现于远古时期的岩画和彩陶的纹样之中。  进入王朝的先秦时期,羊不仅是贵族
期刊
林容生艺术简历  林容生,男,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当年艾青这句经典的诗,曾经牵动了无数游子的怀乡之心。林容生以艺术家的一颗
期刊
李广平艺术简历  李广平,1963年3月出生于山东平原,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留校任教。1990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室,2004年结业于艺术研究院第三届中国画名家班。2008年至2010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人物画课题班。现为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中国人物画名家技法讲座李广平中国人物画艺术》《名家名画·李广平的重彩艺术》《李广平人物画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