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首先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进行分析,并较详细的阐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
一、引言
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向全面放开跨进。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9月30日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再一次提出了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工作任务。这是继2013年7月份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后释放的又一个关于利率市场化的信号。
本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2012年,与上一轮改革措施出台相隔近八年。八年间利率市场化的进展较为缓慢,主要担心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同时放开,使得银行存款成本上升和贷款收益下降,从而导致银行净息差收入减少及利润空间收窄。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和盈利的影响受到该国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推进的步骤和速度、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整体金融体系格局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并对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作简要分析,以便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阶段性目标,二是建立了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基础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根据人民银行总体部署,其基本顺序是:先外币,后本币;先存款,后贷款;先农村,后城市,计划于2006年基本完成。
我国从九十年代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2000年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2000-2003年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2003-2004扩大银行的贷款定价权和存款定价权,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下不设底;2006年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央行降低贷款利率浮动下限;2013年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来看,虽然存在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经济增长水平稳定,金融深化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整个观经济和金融业发展形势为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利率调控体系尚不完善,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
当前我国处于利率改革的转型期,存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是“双轨”运行、相对分离的。从利率形成机制上讲,存贷款利率不是由市场产生的,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借款人(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而货币市场利率则由货币供给决定。由于存贷款利率不是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制定的,利率管制程度高,调整的灵活度不够,决策程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自然也就不能成为准确、真实的资金价格信号,正确调节货币需求,因而无法有效发挥宏观调控的“指示器”作用。
(二)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结构不对称,影响了利率效力的发挥
在我国,银行业和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下占据了垄断地位,当经济成分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时,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信贷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对称性就日益显露出来,导致利率定价没有体现市场化原则。企业越大向银行借钱越是容易,而且利率越低;越是小企业向银行借钱就越难,而且利率也高。同时,风险定价能力差、体质差的银行越愿意进行高风险的贷款,其向上浮的利率就越多;越是风险定价能力好、素质好的银行越是不愿从事风险高的贷款,其下浮的利率就越多。并且越是风险高的项目或企业,它们对利率上浮越是没有敏感性,越是愿意承担高利率的贷款。微观经济主体不能根据利率的变化而进行理性的经济活动,利率机制失去其微观经济基础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商业银行利率政策执行相对滞后
商业银行经营观念转变不够彻底,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程度、防范能力及处理手段等亟须提高和规范;对获利的保障和保护能力不足,对贷款定价水平与质量衡量标准不统一。推行集约化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基层行缺乏贷款定价主动权和灵活性,对利率政策调整反应比较迟钝。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处于垄断经营地位,很少能够综合考虑农户的信用状况、规模大小、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不同客户风险状况等具体因素实行利率定价,风险防控能力。
四、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第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利率的变动会更加频繁,利率风险会相应加大。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下机制:一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即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可行性论证,预测和分析利率风险大小,为商业银行决定介入或退出业务提供参考;二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即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形成资金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三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将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四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加相应保护性条款,以期在利率出现急剧变化并发生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得到补偿。
第二,加快培育基准利率。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确立了联邦基金利率为基准利率;日本利率市场化后由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当人民银行不再规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后,存贷款利率也就推动了基准利率的功能,因此必须有新的基准利率来担任引导整体利率走向的任务。我国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自2007年开始运行以来,其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逐步确立,逐步成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定价基准,初步发挥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充分完善利率市场化的配套设施。为了避免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中出现无序竞争,必须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恶性竞争和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银行业协会要有效协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防止利用不正当手段开展竞争,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吴庆晓.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3(11).
[2]张雪飞.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2(6):247-249.
[3]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1(3):25-30.
[4]樊卫东.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5]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2009(1).
[6]周冰.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和顺序[J].金融论坛,2012(2):011.
[7]武剑.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科学,2003(2):58-63.
[8]柴树懋.短期利率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2(6): 42-46.
[9]闫素仙.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9(6): 168-169.
[10]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11(1):69-7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
一、引言
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向全面放开跨进。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9月30日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再一次提出了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工作任务。这是继2013年7月份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后释放的又一个关于利率市场化的信号。
本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2012年,与上一轮改革措施出台相隔近八年。八年间利率市场化的进展较为缓慢,主要担心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同时放开,使得银行存款成本上升和贷款收益下降,从而导致银行净息差收入减少及利润空间收窄。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和盈利的影响受到该国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推进的步骤和速度、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整体金融体系格局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并对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作简要分析,以便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阶段性目标,二是建立了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基础利率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根据人民银行总体部署,其基本顺序是:先外币,后本币;先存款,后贷款;先农村,后城市,计划于2006年基本完成。
我国从九十年代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2000年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2000-2003年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2003-2004扩大银行的贷款定价权和存款定价权,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下不设底;2006年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央行降低贷款利率浮动下限;2013年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来看,虽然存在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经济增长水平稳定,金融深化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整个观经济和金融业发展形势为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利率调控体系尚不完善,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
当前我国处于利率改革的转型期,存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是“双轨”运行、相对分离的。从利率形成机制上讲,存贷款利率不是由市场产生的,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借款人(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而货币市场利率则由货币供给决定。由于存贷款利率不是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制定的,利率管制程度高,调整的灵活度不够,决策程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自然也就不能成为准确、真实的资金价格信号,正确调节货币需求,因而无法有效发挥宏观调控的“指示器”作用。
(二)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结构不对称,影响了利率效力的发挥
在我国,银行业和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下占据了垄断地位,当经济成分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时,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信贷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对称性就日益显露出来,导致利率定价没有体现市场化原则。企业越大向银行借钱越是容易,而且利率越低;越是小企业向银行借钱就越难,而且利率也高。同时,风险定价能力差、体质差的银行越愿意进行高风险的贷款,其向上浮的利率就越多;越是风险定价能力好、素质好的银行越是不愿从事风险高的贷款,其下浮的利率就越多。并且越是风险高的项目或企业,它们对利率上浮越是没有敏感性,越是愿意承担高利率的贷款。微观经济主体不能根据利率的变化而进行理性的经济活动,利率机制失去其微观经济基础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商业银行利率政策执行相对滞后
商业银行经营观念转变不够彻底,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程度、防范能力及处理手段等亟须提高和规范;对获利的保障和保护能力不足,对贷款定价水平与质量衡量标准不统一。推行集约化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基层行缺乏贷款定价主动权和灵活性,对利率政策调整反应比较迟钝。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处于垄断经营地位,很少能够综合考虑农户的信用状况、规模大小、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不同客户风险状况等具体因素实行利率定价,风险防控能力。
四、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第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利率的变动会更加频繁,利率风险会相应加大。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下机制:一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即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可行性论证,预测和分析利率风险大小,为商业银行决定介入或退出业务提供参考;二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即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形成资金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三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将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四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加相应保护性条款,以期在利率出现急剧变化并发生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得到补偿。
第二,加快培育基准利率。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确立了联邦基金利率为基准利率;日本利率市场化后由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当人民银行不再规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后,存贷款利率也就推动了基准利率的功能,因此必须有新的基准利率来担任引导整体利率走向的任务。我国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自2007年开始运行以来,其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逐步确立,逐步成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定价基准,初步发挥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充分完善利率市场化的配套设施。为了避免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中出现无序竞争,必须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恶性竞争和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银行业协会要有效协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防止利用不正当手段开展竞争,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吴庆晓.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3(11).
[2]张雪飞.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2(6):247-249.
[3]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1(3):25-30.
[4]樊卫东.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5]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2009(1).
[6]周冰.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和顺序[J].金融论坛,2012(2):011.
[7]武剑.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科学,2003(2):58-63.
[8]柴树懋.短期利率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2(6): 42-46.
[9]闫素仙.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9(6): 168-169.
[10]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11(1):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