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的《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绘图及手书,始终坚持儿童立场。虽然这套小学语文老教材出版距今已有80年,但在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仍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小学语文开明国语课本儿童立场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凭借,也是教师、儿童和作者、编者进行交流对话的媒介。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甚多,但对小学老课本的研究甚少。事实上,有些小学的老课本很有意思,从内容到形式,非常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儿童立场。民国时期的《开明国语课本》就是这样的老教材。《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绘图及手书,共十二册。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初等小学用的八册国语课本,1934年又接着出版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2005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初等小学使用的《开明国语课本》,分为上下两册。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徐根荣先生在“序言”中这样评价道:“开明课本均出自叶圣陶先生的手笔,有的是创作,有的是再创作。课本的文字采用学生喜欢的手写体,全部由丰子恺先生亲笔书写。丰先生还给每一篇课文精心绘制了插图,插图不仅仅是文字的说明,而且起到了启发思考和想象的作用,图画与文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教材锦上添花。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大画家,他们能为小学教材倾注这么大的精力,这在中外教材编写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恐怕是很少见的。”的确,笔者在接触了《开明国语课本》后,一直爱不释手,对这套教材儿童化、生活化的编写理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构思尤为赞赏。在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回望这套小学语文老教材,在坚持儿童立场方面,仍有那么多让我们激动不已的闪光之处,并给予我们深思与启迪。
一、《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思想:从儿童出发
通过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对这部经典教材有所了解:
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但本身仍然是文学的。
本书每数课成一单元,数单元又互相照顾,适合儿童学习心理。
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
本书每数课之后列有练习课。有的注重于内容的讨究,有的注重于语法的整理,有的注重于写作的训练。练习课文字与图画并用,绝无枯燥、呆板的弊病。
本书每册后附《词汇》,列载新出现的词,供儿童翻检、应用。各课新字数目都有限制,检查《词汇》便可知道。注音见《教学法》,课本上不再标明。
本书图画与文字为有机的结合;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
……
在“编辑要旨”中,“儿童”成为绝对的关键词:“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适合儿童学习心理”“尽量容纳儿童文学”“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供儿童翻检、应用”“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三百来字的一段文字,“儿童”一词就直接出现十次,再通观全文,则更是句句围绕“儿童”展开。在这样的“编辑要旨”指导下,《开明国语课本》坚持从儿童出发,在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前进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二、《开明国语课本》的内容特色:贴近儿童
1.以儿童生活为中心
《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辑要旨”把这句话放在醒目的位置,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实事求是。从上学第一天发生的事情开始,教材内容就一直如影随形,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都能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照应,真正做到了“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且看“客人与主人”一课:
客人在门外。主人在门里。两个人笑脸对着笑脸。“你好?”“好。请到里边坐。你好?”“我也好。”主人捧着一只茶盘。盘里有两杯茶,又有几种果子。他说:“请用一杯茶。请用一点果子。”
如前文所述,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写教材,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发生迁移。待客接物乃是儿童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教材中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既可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2.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语
《开明国语课本》中的课文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编写,切近儿童口语,充满童趣,儿童读来倍感亲切。这样的课文俯首可拾,试以“我要老了”一课为例。
哥哥落了一个牙齿,他说:“我要老了。”爸爸说:“没有的事!”哥哥说:“祖父老了,他的牙齿落完了,现在我落了一个牙齿,不是也要老了吗?”爸爸笑着说:“你会生出新牙齿来的。”哥哥问:“那么,祖父的新牙齿为什么还没生出来呢?”
这是从儿童自身的视角来编写课文,使儿童主动参与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而引起共鸣。还有用拟人化手法从物的角度来编写的课文,如“糖说的话”“盐说的话”等,都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各个认知发展阶段所反映出来的特征各不相同,且这些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无法跨越及颠倒。因此,编写教材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本套教材的编写者显然非常关注这一点,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方面成为我国语文教材心理化发展史上的翘楚之作。
3.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开明国语课本》每课皆有配图,而且文字内容就与图画融为一体。丰子恺的画作和书法一方面与课文的文字内容相配合,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感受到画作与书法带来的美感。对于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来说,他们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因此,图文并茂的做法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儿童理解课文。
4.游戏编入课文里,学习愉快有收获
《开明国语课本》中有许多课文涉及儿童平日里所做的游戏,“摇摇船”“火车开往北”“飞机快”等游戏都有细致的介绍,如“摇摇船”一课: 两个小朋友各伸着两臂,手拉着手,搭一座桥。一个小朋友摇动着身体,向桥洞前进,做一只船。他们三个齐声唱:“摇摇船,摇摇船,摇到外婆桥。外婆桥边风景好。外婆给我吃甜糕。”
在游戏中学语文,可谓其乐融融。对于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游戏是最大的兴趣刺激因素,教材编写者抓住儿童对游戏的喜好心理,寓教于乐,有助于儿童保持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5.符合儿童思维水平,尊重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引导得好,将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开明国语课本》依据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在教材中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尊重儿童的好奇心,而非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约束儿童。下面这些课文在成人眼里似乎是荒诞不经,然而对涉世之初的孩子来说,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
“雨点,雨点,你们的家在那里?你们到地上来做什么?”雨点没有说什么,只是下个不停。
“我姓黄。你姓方。可爱的泥人姓什么?”“我叫做小云。你叫做大文。可爱的泥人叫做什么?”“我住在红桃巷,你住在白荷巷。可爱的泥人住在那里?”
三、《开明国语课本》的结构特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以儿童生活的进展为线索串联课文
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步,从“早上起来”“上学去”起就一直伴随儿童同步成长。可以说,《开明国语课本》已初现以学生心理结构编写教材的端倪。
2.知识和能力由简至繁,层层递进
与顺应儿童学习生活发展的特点相应,《开明国语课本》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也遵循由简至繁的顺序,层层推进儿童的语文能力。以写作技能来看,就体现出从写话到作文的发展。如《我叫黄小云》一课是刚习字不久的儿童试着写话:
我叫做黄小云,今年年头上学。到现在,识了不少的字了。识过的字我都会写。以后识字更多,就可以看许多的书了。有什么话,就可以写什么话了。
之后在“一封信”的课文中,“黄小云”学习写信:
先生:你要我写信。现在写一封信给你。我在家里,每天看书。又写一张字,画两张图。我用心看,用心写,用心画。妈妈洗了衣服,我帮助他折衣服。客人来了,我捧茶杯敬客人。写完了。你看这封信写得像不像?
黄小云
十二月八日
这样的安排既在内容上前后衔接,知识和能力层次也随之递进。同样,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随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相应得到发展。教材编写者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编写教材,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获得新发展。
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版本不断更新,教材的多元化日益明显。可不论面对现今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当我们把它与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开明国语课本》进行比较时,我们都会发现老课本魅力依然,不论从图文质量还是从儿童化、生活化、社会化方面考量,《开明国语课本》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趋向于儿童的心理认同。编者在坚持儿童立场这一方面做得是非常出色的。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坚持儿童的立场。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与实施者不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不把自己的生活当做儿童的生活,不能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不能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与目标,而要通过教学活动发现和引领儿童。这也是小学语文新课标与儿童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上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叶圣陶.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小学语文开明国语课本儿童立场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凭借,也是教师、儿童和作者、编者进行交流对话的媒介。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甚多,但对小学老课本的研究甚少。事实上,有些小学的老课本很有意思,从内容到形式,非常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儿童立场。民国时期的《开明国语课本》就是这样的老教材。《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绘图及手书,共十二册。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初等小学用的八册国语课本,1934年又接着出版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2005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初等小学使用的《开明国语课本》,分为上下两册。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徐根荣先生在“序言”中这样评价道:“开明课本均出自叶圣陶先生的手笔,有的是创作,有的是再创作。课本的文字采用学生喜欢的手写体,全部由丰子恺先生亲笔书写。丰先生还给每一篇课文精心绘制了插图,插图不仅仅是文字的说明,而且起到了启发思考和想象的作用,图画与文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教材锦上添花。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大画家,他们能为小学教材倾注这么大的精力,这在中外教材编写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恐怕是很少见的。”的确,笔者在接触了《开明国语课本》后,一直爱不释手,对这套教材儿童化、生活化的编写理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构思尤为赞赏。在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回望这套小学语文老教材,在坚持儿童立场方面,仍有那么多让我们激动不已的闪光之处,并给予我们深思与启迪。
一、《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思想:从儿童出发
通过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对这部经典教材有所了解:
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但本身仍然是文学的。
本书每数课成一单元,数单元又互相照顾,适合儿童学习心理。
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
本书每数课之后列有练习课。有的注重于内容的讨究,有的注重于语法的整理,有的注重于写作的训练。练习课文字与图画并用,绝无枯燥、呆板的弊病。
本书每册后附《词汇》,列载新出现的词,供儿童翻检、应用。各课新字数目都有限制,检查《词汇》便可知道。注音见《教学法》,课本上不再标明。
本书图画与文字为有机的结合;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
……
在“编辑要旨”中,“儿童”成为绝对的关键词:“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适合儿童学习心理”“尽量容纳儿童文学”“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供儿童翻检、应用”“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三百来字的一段文字,“儿童”一词就直接出现十次,再通观全文,则更是句句围绕“儿童”展开。在这样的“编辑要旨”指导下,《开明国语课本》坚持从儿童出发,在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前进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二、《开明国语课本》的内容特色:贴近儿童
1.以儿童生活为中心
《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辑要旨”把这句话放在醒目的位置,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实事求是。从上学第一天发生的事情开始,教材内容就一直如影随形,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都能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照应,真正做到了“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且看“客人与主人”一课:
客人在门外。主人在门里。两个人笑脸对着笑脸。“你好?”“好。请到里边坐。你好?”“我也好。”主人捧着一只茶盘。盘里有两杯茶,又有几种果子。他说:“请用一杯茶。请用一点果子。”
如前文所述,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写教材,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发生迁移。待客接物乃是儿童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教材中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既可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2.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语
《开明国语课本》中的课文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编写,切近儿童口语,充满童趣,儿童读来倍感亲切。这样的课文俯首可拾,试以“我要老了”一课为例。
哥哥落了一个牙齿,他说:“我要老了。”爸爸说:“没有的事!”哥哥说:“祖父老了,他的牙齿落完了,现在我落了一个牙齿,不是也要老了吗?”爸爸笑着说:“你会生出新牙齿来的。”哥哥问:“那么,祖父的新牙齿为什么还没生出来呢?”
这是从儿童自身的视角来编写课文,使儿童主动参与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而引起共鸣。还有用拟人化手法从物的角度来编写的课文,如“糖说的话”“盐说的话”等,都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各个认知发展阶段所反映出来的特征各不相同,且这些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无法跨越及颠倒。因此,编写教材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本套教材的编写者显然非常关注这一点,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方面成为我国语文教材心理化发展史上的翘楚之作。
3.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开明国语课本》每课皆有配图,而且文字内容就与图画融为一体。丰子恺的画作和书法一方面与课文的文字内容相配合,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感受到画作与书法带来的美感。对于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来说,他们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因此,图文并茂的做法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儿童理解课文。
4.游戏编入课文里,学习愉快有收获
《开明国语课本》中有许多课文涉及儿童平日里所做的游戏,“摇摇船”“火车开往北”“飞机快”等游戏都有细致的介绍,如“摇摇船”一课: 两个小朋友各伸着两臂,手拉着手,搭一座桥。一个小朋友摇动着身体,向桥洞前进,做一只船。他们三个齐声唱:“摇摇船,摇摇船,摇到外婆桥。外婆桥边风景好。外婆给我吃甜糕。”
在游戏中学语文,可谓其乐融融。对于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游戏是最大的兴趣刺激因素,教材编写者抓住儿童对游戏的喜好心理,寓教于乐,有助于儿童保持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5.符合儿童思维水平,尊重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引导得好,将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开明国语课本》依据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在教材中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尊重儿童的好奇心,而非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约束儿童。下面这些课文在成人眼里似乎是荒诞不经,然而对涉世之初的孩子来说,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
“雨点,雨点,你们的家在那里?你们到地上来做什么?”雨点没有说什么,只是下个不停。
“我姓黄。你姓方。可爱的泥人姓什么?”“我叫做小云。你叫做大文。可爱的泥人叫做什么?”“我住在红桃巷,你住在白荷巷。可爱的泥人住在那里?”
三、《开明国语课本》的结构特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以儿童生活的进展为线索串联课文
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步,从“早上起来”“上学去”起就一直伴随儿童同步成长。可以说,《开明国语课本》已初现以学生心理结构编写教材的端倪。
2.知识和能力由简至繁,层层递进
与顺应儿童学习生活发展的特点相应,《开明国语课本》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也遵循由简至繁的顺序,层层推进儿童的语文能力。以写作技能来看,就体现出从写话到作文的发展。如《我叫黄小云》一课是刚习字不久的儿童试着写话:
我叫做黄小云,今年年头上学。到现在,识了不少的字了。识过的字我都会写。以后识字更多,就可以看许多的书了。有什么话,就可以写什么话了。
之后在“一封信”的课文中,“黄小云”学习写信:
先生:你要我写信。现在写一封信给你。我在家里,每天看书。又写一张字,画两张图。我用心看,用心写,用心画。妈妈洗了衣服,我帮助他折衣服。客人来了,我捧茶杯敬客人。写完了。你看这封信写得像不像?
黄小云
十二月八日
这样的安排既在内容上前后衔接,知识和能力层次也随之递进。同样,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随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相应得到发展。教材编写者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编写教材,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获得新发展。
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版本不断更新,教材的多元化日益明显。可不论面对现今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当我们把它与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开明国语课本》进行比较时,我们都会发现老课本魅力依然,不论从图文质量还是从儿童化、生活化、社会化方面考量,《开明国语课本》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趋向于儿童的心理认同。编者在坚持儿童立场这一方面做得是非常出色的。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坚持儿童的立场。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与实施者不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不把自己的生活当做儿童的生活,不能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不能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与目标,而要通过教学活动发现和引领儿童。这也是小学语文新课标与儿童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上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叶圣陶.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