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次的月考作文中,题目是以“生活中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横线上可填美、感动等词语)
从题目上看,这个题目没有审题障碍,比较浅显,写生活中的内容,学生应该有真切的感受,写作范围及选题比较宽泛,可是看完试卷之后,我心里却很沉重,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不是选择“美”,就是选择“感动”,思路一点也没有打开,而且从材料选择中,很多学生不是立足于自己,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而是大多写社会中的事件,例如,写《生活中的感动》,很多学生写“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交警”等,而且内容很多是材料的堆砌,只是对事件进行讲述,没有自己的主观认识,不够深度。写《生活中的美》,选材上学生也大多如此。
其实,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方面太多了:妈妈的叮嘱、深夜疲劳时那杯热牛奶、书包里的一个苹果、一袋牛奶、下雨时那把倾斜的雨伞、老师的目光、一个拥抱、同学的一个加油的姿势……写生活中的美:可以写景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可以写人美,人性的真善美。校园里,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是美,不随手丢垃圾是美,主动向老师问好是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是美。马路上,遵守交通规则是美,礼貌让行是美……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内容可写,可是我们的学生却总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呢?我觉得重中之重还是要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开拓学生作文思路,就是开发广泛收集材料之路,培养学生学会选材和提炼主题的本领,最终达到放手让学生作文的目的之路。作文思路的开拓,应体现在“观察”、“体验”、“多练”的系统性和有机的结合上。
一、着手从“观察”入手的写作训练,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虫鱼鸟兽都是学生观察的对象,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使每个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例如:在讲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之前,为了感知生命的进程,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种上几盆蒜,或者种上几棵水仙,每天进行观察,并且进行记录,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习作能力,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当讲解课文时,对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深入生活实践。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实践,感受生活情趣,不仅是学生充实和丰富作文“材料库”的源泉,也是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题并开拓学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最真实的、活生生的实践场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情景并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客观事物,并在关键处作必要的启迪、引导,培养他们有意观察的习惯,诱导学生想象。尤其是写景类作文,如果不到户外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怎么会有最真切地感受呢?例如: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春》,正好春天到了,就让学生到教室外去观察小草、树木的发芽。学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就引导学生赏雪景,“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自然美景,可以诱导学生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也可以引导学生看青松、傲柏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英雄气概等。这样,学生的作文的思路就开阔明朗了。
三、作文思路的开拓,还应体现在形式多样的“多练”上
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还可以,抓住课堂上刚出现的一些“偶发性”现象,即兴出题,当堂习作。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打开作文思路,是诸多训练中的关键。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表达欲望和创造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使学生摆脱因作文“材料库”积累贫乏,而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怕作文感受,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想象翅膀,使作文真正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快乐感应。
开拓作文思路,既有内容问题,又有方法问题。我觉得,教学时要摆脱传统的指导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经验,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地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积极思维,求异创新,畅通思路,通过捕获、筛选、提取、应用来自生活、书本的信息,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发挥潜在的创造素质!
从题目上看,这个题目没有审题障碍,比较浅显,写生活中的内容,学生应该有真切的感受,写作范围及选题比较宽泛,可是看完试卷之后,我心里却很沉重,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不是选择“美”,就是选择“感动”,思路一点也没有打开,而且从材料选择中,很多学生不是立足于自己,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而是大多写社会中的事件,例如,写《生活中的感动》,很多学生写“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交警”等,而且内容很多是材料的堆砌,只是对事件进行讲述,没有自己的主观认识,不够深度。写《生活中的美》,选材上学生也大多如此。
其实,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方面太多了:妈妈的叮嘱、深夜疲劳时那杯热牛奶、书包里的一个苹果、一袋牛奶、下雨时那把倾斜的雨伞、老师的目光、一个拥抱、同学的一个加油的姿势……写生活中的美:可以写景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可以写人美,人性的真善美。校园里,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是美,不随手丢垃圾是美,主动向老师问好是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是美。马路上,遵守交通规则是美,礼貌让行是美……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内容可写,可是我们的学生却总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呢?我觉得重中之重还是要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开拓学生作文思路,就是开发广泛收集材料之路,培养学生学会选材和提炼主题的本领,最终达到放手让学生作文的目的之路。作文思路的开拓,应体现在“观察”、“体验”、“多练”的系统性和有机的结合上。
一、着手从“观察”入手的写作训练,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虫鱼鸟兽都是学生观察的对象,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使每个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例如:在讲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之前,为了感知生命的进程,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种上几盆蒜,或者种上几棵水仙,每天进行观察,并且进行记录,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习作能力,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当讲解课文时,对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深入生活实践。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实践,感受生活情趣,不仅是学生充实和丰富作文“材料库”的源泉,也是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题并开拓学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最真实的、活生生的实践场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情景并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客观事物,并在关键处作必要的启迪、引导,培养他们有意观察的习惯,诱导学生想象。尤其是写景类作文,如果不到户外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怎么会有最真切地感受呢?例如: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春》,正好春天到了,就让学生到教室外去观察小草、树木的发芽。学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就引导学生赏雪景,“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自然美景,可以诱导学生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也可以引导学生看青松、傲柏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英雄气概等。这样,学生的作文的思路就开阔明朗了。
三、作文思路的开拓,还应体现在形式多样的“多练”上
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还可以,抓住课堂上刚出现的一些“偶发性”现象,即兴出题,当堂习作。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打开作文思路,是诸多训练中的关键。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表达欲望和创造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使学生摆脱因作文“材料库”积累贫乏,而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怕作文感受,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想象翅膀,使作文真正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快乐感应。
开拓作文思路,既有内容问题,又有方法问题。我觉得,教学时要摆脱传统的指导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经验,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地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积极思维,求异创新,畅通思路,通过捕获、筛选、提取、应用来自生活、书本的信息,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发挥潜在的创造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