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这是常常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共同话题。当然,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联系初中作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浅析。
一、培养收集素材的能力
首先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拿起笔,不知道写什么,总是感到笔下无言。广泛收集作文素材,才能确保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事可述、有情可表、有理可说。
1.从阅读中收集作文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书籍,从阅读中做好三个方面的积累。首先是积累语言,将好词好句、经典句式、优美片段等及时地摘录下来。如果是自己的书报,可以剪贴下来;如果家里有电脑,可以从网络上收集相关好词好句,形成写作文字语言仓库。在积累时,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以便于写作时根据需要从中选用、参考。其次是学习好的作文特色。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色,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揣摩作文的写作亮点和特色:有的文章开头新颖,有的作文结构独特,有的文章情景交融,有的文章逻辑性强……
2.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素材。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处处留心皆学问。作文源于生活的积累,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素材。譬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民间故事、谚语、顺口溜、惯用语等;可以从地方节日、文化等方面了解风土人情,增长阅历见闻,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胸襟、激活思维、丰富体验、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将相关经历记录下来,从而给作文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
二、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
在解决好写什么的基础上,重点要解决好如何写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主要应提高拟定作文提纲的能力。作文提纲是整个文章布局构建的重要体现,是作文思路具体化的主要形式,是决定整个作文的统领性环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1.根据要求收集素材、选择素材。作文要求出来后,必须迅速收集素材,然后根据需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素材,将最能体现文章主题、最有亮点特色新意的材料保留下来,其他的材料删掉。如写《家里的新鲜事》,有以下几个素材:(1)妈妈不再爱逛街,原来是迷上网购了。(2)奶奶不再喜欢串门,而是组织邻居经常去敬老院、孤儿院搞爱心活动。(3)爷爷不去打牌了,而是参加了社区义工,每天坚持去义务执勤。这篇作文的题眼是“新鲜”,但是暗含的意思是必须有意义,如果没有多大的意义,也就缺乏了可写的价值。因此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将奶奶或者爷爷的事情作为主要事件来写,这样更能突出主题。
2.列出文章的主要结构层次,包括标题、段落结构、开头结尾、文章主题等。在段落结构中要写出每段的段意,并标出详写和略写的相关段落。一般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大框架来布局,当然,也有许多变式,可以灵活采用。要根据素材内容和主题,来确定表达的顺序、手法等。
三、培养作文表达的能力
1.学会场景烘托能力的培养。场景描写是写景和叙事作文中都通常需要用到的,主要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景物的顺序,比如从远到近、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但不论怎么写,都必须突出主题。在进行场景描写时,要注意场景描写的目的性、针对性,也就是说场景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如在突出凄凉悲惨的主题时,可以通过写萧瑟的秋景、潇潇的落叶、寒冷的天气、呼呼的北风等;如要突出热情、积极、向上的主题,可以写温暖的太阳、生机勃勃的春景、千帆竞发的江上景色;如要突出傍晚的宁静,可以写徐徐的晚风、休闲的人们等等。
2.学会抓住细节描写能力的培养。一篇文章要感人,如果只是写一些宏观的东西是不够的,而需要注重一些细节,从而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更好地推动情节发展。一是要注意外貌描写。外貌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修养等,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除了抓住共性的东西外,还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抓住个性化的东西。二是要注意语言描写。一个人的语言谈吐,往往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故事情节变化的体现,因此,所写的语言必须是必要的、精练的、准确的、深刻的。在写人物的语言对话时,要突出个人特色,要反映情感色彩,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三是抓住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以采用独白的形式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表情变化来体现。但不论如何写,都必须为中心服务,为体现主题服务,都必须注重真实性,离开了这一原则,就会脱离实际,而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谋篇布局和表达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为保障,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南 初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7:158-159。
[2]高振洲 浅谈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农村教育,2005,05:48-49。
[3]周凤娟 提高乡镇初中学生写作能力之我见[J].文学教育(下),2012,10:108-109。
一、培养收集素材的能力
首先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拿起笔,不知道写什么,总是感到笔下无言。广泛收集作文素材,才能确保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事可述、有情可表、有理可说。
1.从阅读中收集作文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书籍,从阅读中做好三个方面的积累。首先是积累语言,将好词好句、经典句式、优美片段等及时地摘录下来。如果是自己的书报,可以剪贴下来;如果家里有电脑,可以从网络上收集相关好词好句,形成写作文字语言仓库。在积累时,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以便于写作时根据需要从中选用、参考。其次是学习好的作文特色。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色,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揣摩作文的写作亮点和特色:有的文章开头新颖,有的作文结构独特,有的文章情景交融,有的文章逻辑性强……
2.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素材。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处处留心皆学问。作文源于生活的积累,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素材。譬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民间故事、谚语、顺口溜、惯用语等;可以从地方节日、文化等方面了解风土人情,增长阅历见闻,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胸襟、激活思维、丰富体验、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将相关经历记录下来,从而给作文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
二、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
在解决好写什么的基础上,重点要解决好如何写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主要应提高拟定作文提纲的能力。作文提纲是整个文章布局构建的重要体现,是作文思路具体化的主要形式,是决定整个作文的统领性环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1.根据要求收集素材、选择素材。作文要求出来后,必须迅速收集素材,然后根据需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择素材,将最能体现文章主题、最有亮点特色新意的材料保留下来,其他的材料删掉。如写《家里的新鲜事》,有以下几个素材:(1)妈妈不再爱逛街,原来是迷上网购了。(2)奶奶不再喜欢串门,而是组织邻居经常去敬老院、孤儿院搞爱心活动。(3)爷爷不去打牌了,而是参加了社区义工,每天坚持去义务执勤。这篇作文的题眼是“新鲜”,但是暗含的意思是必须有意义,如果没有多大的意义,也就缺乏了可写的价值。因此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将奶奶或者爷爷的事情作为主要事件来写,这样更能突出主题。
2.列出文章的主要结构层次,包括标题、段落结构、开头结尾、文章主题等。在段落结构中要写出每段的段意,并标出详写和略写的相关段落。一般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大框架来布局,当然,也有许多变式,可以灵活采用。要根据素材内容和主题,来确定表达的顺序、手法等。
三、培养作文表达的能力
1.学会场景烘托能力的培养。场景描写是写景和叙事作文中都通常需要用到的,主要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景物的顺序,比如从远到近、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但不论怎么写,都必须突出主题。在进行场景描写时,要注意场景描写的目的性、针对性,也就是说场景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如在突出凄凉悲惨的主题时,可以通过写萧瑟的秋景、潇潇的落叶、寒冷的天气、呼呼的北风等;如要突出热情、积极、向上的主题,可以写温暖的太阳、生机勃勃的春景、千帆竞发的江上景色;如要突出傍晚的宁静,可以写徐徐的晚风、休闲的人们等等。
2.学会抓住细节描写能力的培养。一篇文章要感人,如果只是写一些宏观的东西是不够的,而需要注重一些细节,从而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更好地推动情节发展。一是要注意外貌描写。外貌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修养等,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除了抓住共性的东西外,还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抓住个性化的东西。二是要注意语言描写。一个人的语言谈吐,往往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故事情节变化的体现,因此,所写的语言必须是必要的、精练的、准确的、深刻的。在写人物的语言对话时,要突出个人特色,要反映情感色彩,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三是抓住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以采用独白的形式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表情变化来体现。但不论如何写,都必须为中心服务,为体现主题服务,都必须注重真实性,离开了这一原则,就会脱离实际,而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谋篇布局和表达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为保障,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南 初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7:158-159。
[2]高振洲 浅谈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农村教育,2005,05:48-49。
[3]周凤娟 提高乡镇初中学生写作能力之我见[J].文学教育(下),2012,1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