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初探

来源 :教育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_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重要的训练,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读的重要性,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积累词汇。要使朗读教学充分发挥上述效用,必须注意讲究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借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和校广播员的榜样鼓励他们,用以后工作、交流的需要鞭策他们。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课中精彩重要的段落反复读,课后对优美的文段欣赏品味读。5.经常进行朗读比赛,同桌赛,小组赛,全班赛,不拘形式、不定时间地开展赛读活动。只有在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有了尝试的欲望时,读书才是有效的。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应该从小学一年级抓起,要求连词读,不数读,不唱读,长句子指导画停顿线,严格要求。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的要求,也就具备了读书的基本能力,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手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而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读出来的内容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使学生顿时沉浸到了悲痛的气氛之中。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魏校长的话:“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是魏校长听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鸟的天堂》,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榕树的静态美和“鸟的天堂”的热闹、欢快,在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四、主动参与,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教师的点评不应该只是读得好或不好,而应该是怎么好、怎么不好、重音和停顿为什么是这而不是那、这样读跟那样读意思有什么不同。关键的时候教师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有心,总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朗读训练方法。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朗读中有所得、有所悟。那么,老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是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 逆向 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大,可教性强,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发展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期刊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阅读与实践。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来实现。因为文学名著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依旧在我们面前,所以它们有足够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欣赏,去感受它的内在含义。它们是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美、对丑的感叹,经常性地阅读名著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去理解作者稳重的意境,提升审美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人对直接作用
期刊
摘 要: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但也绝不是练习课,它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复习也要有程序,也要有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建构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 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复习就是练习,这也导
期刊
散文的突出特点是形散神聚,而又集文学之诸美于一身,但高中学生对散文的形式和特点了解不多,阅读鉴赏中也就容易出现各种疑惑;加之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因教师注重强化训练而忽视了情感熏陶、强调理性分析而忽视了整体感悟,从一定程度上又为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蒙上了面纱。在现代散文阅读鉴赏中,审美感知是基础,审美体验是关键,个性化理解是核心,为此,要提高高中现代散文阅读鉴赏教学效率,教师还得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期刊
一个勤奋、自信、有创造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学生,一定能成为高素质的人,并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我们的教学还必须依赖于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昂扬的激情、克服学习障碍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智力因素的同时,还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
期刊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一、 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
期刊
【设计理念】《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学习本课让学生体会感动的语句,感受老共产党的光辉形象,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材解读】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
期刊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明确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感悟能力的重要性并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对于落实“课标”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
期刊
摘 要: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作为中职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积极提高中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运动 体育教学 中职教学  体育教学作为中职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中职教育中,由于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单
期刊
就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看,课堂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化、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那些学困生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抑或沉默不语,抑或犹豫不决,无法很好地参与讨论。课后,他们同样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游戏,或者只能成为“伙伴们最后想到的那一位”。学生交往行为的差异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发展。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责无旁贷。下面笔者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