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必修教材中共有两个小说单元,必修三中的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必修五中的是“情节与语言”(小说二)。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概述中,编订者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规范
  任何改革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其实首先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规范”
  第一、目标明确。
  华中师范大学崔允都说“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因此,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就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单元的小说,篇幅较长,我们就要长文短教,把握人物形象特征、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借助题目探究主旨。具体来说,《林黛玉进贾府》为“人物形象”,《祝福》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老人与海》是探讨“硬汉子”的精神。
  第二、思路清晰,设置问题层层深入。
  《林黛玉进贾府》根据“一理二看三听”(理行踪、看贾府、听对话)设置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画出贾府平面示意图,并让学生结合文本叙述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通过这一图一线,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质疑,使学生初步了解贾府宏伟的外观,布局的讲究,显赫高贵的地位、等级森严的礼教等等。二是让学生再度随黛玉的脚步重游贾府,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使学生加深对贾府的印象。三是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不选别人而单单选择林黛玉作为引领读者去游賈府的“导游”,将课本引向深入。最后就是聆听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祝福》,从标题入手,赏析典型环境,品析祥林嫂的形象(优点——悲剧——主旨),明确作品的主旨。我们在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寻找祥林嫂身上中国下层农民的优秀品质,让后再让学生讨论这样优秀的祥林嫂是怎样被毁灭的以及产生悲剧的原因。
  《老人与海》,按照介绍作者、探究问题、总结提升、练习巩固等环节来设计和组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了三个问题-一是老人对大马林鱼和不同鲨鱼的表现如何,二是海明威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三是本文为何不用《老人与鱼》为标题,而用《老人与海》,从而探讨小说的主旨及其象征意义。
  第三、落实双基,与高考接轨。
  教师在引导学生弄清人物形象的特征,把握人物刻画的方法,以及总结小说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这些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仿写,或作文片段练习,或进行小说阅读练习(高考真题)。讲练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四、板书设计合理。主要突出人物形象的特征以及这一特征的形成过程,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二、创新
  第一是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使之更丰满、更完美。
  以《老人与海》为例,在多数读者的心中,老人是个典型的虽败犹荣的硬汉形象,这与老人所说的“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相吻合。在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完老人这“硬”“坚韧”等特征后,再次带领学生进一步充分地认识老人“柔”“优雅”的一面,即“自责害怕、孤独迷茫却又尊敬赞美对手、怜爱敬重生命”等。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分析印证。这样独创的看法,使人物形象变得更丰满、完美和真实可信。
  由此可见,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一定不拘泥于传统,不惟教参,要深入研读文本,做到开拓创新。
  第二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和线索,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我在教学这个单元的小说时,每篇小说均以问题来设疑、切入,并使之构成一个整体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课堂教学的脉络变得清晰而有条理。教学《祝福》时,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理解标题“祝福”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寻找祥林嫂身上的优秀品质,④祥林嫂是怎样被毁灭的,⑤探讨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同时,课堂还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无论解决哪个问题,我们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时间学生思考、表达(书面语的或口语的)、辩论甚至纠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心得的平台,而教师成为引导者,启发者。例如,教学《老人与海》时,当学生分析完老人“硬”“坚韧”的形象特征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柔”“优雅”的一面。又如当学生分析完鲁四老爷是封建卫道者之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鲁四老爷好的品质。这样的课堂,真正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摒弃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第三是展现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要素。
  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颜廷瑜副校长谈到一节好课时深有感触地说:“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有某几个要素,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关键看如何操作”。课堂教学,努力创设开放式课堂,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老人与海》时,将教学目标“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探究形象的意义”抛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自然也就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然后,我再以“我最感动的一个细节,一句话”为题,让学生联系文本和自身实际生活,谈自身感受,这样下来,《老人与海》的主旨“硬汉子形象”也就水到渠成地出来了。
其他文献
从2018年高考作文题来看,现在的题目都切合考纲中“一点四面”的要求,大多都体现国家意志,展现宏大的主题,乍一看这一类题目并不难动笔,因为都是学生的自身与生活;但是想写好就不容易,因为题目太大了、内涵太丰富了,所以泛泛而谈,只谈个人感受、只是触及皮毛的肯定无法得高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说理浅显的症状呢?关键是掌握议论分析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  一、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
宋朝著名词人、被奉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评价柳永:“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樂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李清照肯定了柳永创作慢词革新词体形式的功绩,记述了柳永名动京城、名满天下的史实,褒扬柳永词音律协和的优点,同时又指出柳永词“词语尘下”也就是造语较俗的缺点。那么,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清照指陈柳永词落入俗
贾岛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写诗,历来注重练字,所以有“一字千里”的美谈。而在众多诗词中“空”字最为诗人所青睐,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灵,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落寞,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空旷,“空”字何以能传达出如此深厚的情感?  道家讲无中生有,佛家讲空中有相,艺术讲虚与实,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意在突出一个空字。宋朝黄公度《暮春山间》说“
在高中所學科目中,语文是发挥着独特作用的一门课程。掌握好语文这一课程,不单单是语文成绩有所提升,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交流能力、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及理解能力,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上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尤其是在高中这一学习阶段,语文知识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能够较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主要依靠的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着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红楼梦》中有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也是一个不得忽视的人物,她就是“名不见经传”而又必须是“赫赫有名”的刘姥姥!和“金陵十二钗”的贵体娇娃乃至府上的焦大比也是天壤之别!然而正是这个来自于贫苦家庭、饱经风霜的老婆婆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存亡,刘姥姥的小心谨慎、智慧幽默、本色本真,世态炎凉时候的挺身而出、侠肝义胆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然而笔者在此要说的是与作文有关的话题,作文和刘姥姥能有所关联么?  俗话说
按照“文言文序列化教学”课题的指导安排,文言文教学在高二年级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继续深化“文言文知识序列”的教学,注意词法句法的学习积累;二是展开“文言文阅读序列”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文学审美体验。  李慧娟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以践行“文言文序列化教学”为目标,从文本解读入手到鉴赏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思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定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似乎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课本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课本上学的内容与考试题目并无多大的联系;甚至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认识,觉得课本内容除了文言文、诗歌外,其他现代文并不重要。于是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做习题、讲解习题上。这种做法诚然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但离开了课本内容的学习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注重发掘教
一、什么是“审智教育”  “审”者,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之意也。所谓“审智教育”,就是通过对语文文本恰当而精细的解读,让学生获得其中蕴含的有关生活或生存实践的智慧。2010年,南开大学的徐江老师发表《语文课要加强审智教育——以议论文解读为例》一文,提出了“审智教育”这一概念,由此,“审智教育”逐渐走入中学教师的视野。  二、为什么要进行“审智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既然是一门学科,理应具有其他学科所具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呈现出思想百家争鸣,教法百花齐放的格局,这对于学术语文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学和中学课程目标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坏事。正所谓褪尽繁华,沉淀精华。当语文人重新理性、冷静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目标后,我才发觉诸如赖瑞云教授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中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文本解读”,恰是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命脉,使语文学科重拾“文脉”,回归“正道”,走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