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是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的认知过程,在小学音乐欣赏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欣赏一些中外著名乐曲、歌
曲,认识人声的分类及声乐的演唱形式,中、外乐器及常见的器乐演奏形式,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拍、节奏、音色、音区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与音乐常识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课上的欣赏和平时的随意听是完全不同的。在欣赏过程中体现了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因而形成了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以下特点:
一、整体性教学阶段
音乐欣赏必须集中注意力,但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有意注意尚在发展,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注意的范围小而不够稳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时间短,在整个欣赏教学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的情况下,初听约占三四分钟,教师要运用谈话方式,将作品的内容,用故事、图画等直观性、趣味性的方法为学生提示欣赏音乐的想象范围,并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地听完乐曲,并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中、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扩大了生活、情感体验及知识范围,并已具备欣赏音乐的一些习惯和经验,这样,他们已能集中注意地听较长的乐曲,欣赏的时间一般可增至二十分钟左右,欣赏前教师可简单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作曲家生平事迹及创作特点,有时还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的引导方向展开想象或联想,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但是教师的讲解必须十分精练而生动,不可讲得过多过细,教师要巧妙地启发、调动学生想象力、注意力,不可将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学生,对有的作品应允许学生自由想象,有的作品无法用语言恰当地表达,只有反复聆听才能心领神会,过多、过细地讲解是违反教学原则的。
二、分析性教学阶段
当学生初步熟悉音乐作品以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分析作品。根据教学作重点、分段的反复欣赏,通过若干次的反复细听、分辨和掌握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特点,使学生掌握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段。教师应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起他们讨论以达到对乐曲的深入理解,如:“本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舞曲是什么节拍?”等问题,所以当教师分析作品后,不仅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地听音乐,而且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去听,在欣赏后能谈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的评论完整地欣赏全曲,教师则作归纳、补充。
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是欣赏教学的关键,在分析性教学阶段,教师应特别采用视觉、听觉、想象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三、综合性教学阶段
学生认识音乐作品,总是由初步到整体认识,通过各部分的分析认识,综合成整体的认识,在前两个阶段,学生听音乐和讲解是获取音乐知识、提高欣赏能力的主要来源,在这一阶段中,学
生把分析所得的感性、理性知识综合起来,在再一次完整欣赏作品时,能感受一个更清晰的音乐形象,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陶冶他们的
情操。
上好欣赏课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充分作好准备,自己要先听多次,作一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向学生介绍作品,其次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器乐曲还要分析它的音乐主题,并对主题反复感受、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为了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还可以制作一些幻灯片或挂图,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学生的想象,还要事先准备好音像资料,放音像设备,倒好录音带、录像带等。
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还要掌握音乐欣赏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倾听音乐,同时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的记忆贮存对于进一步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艺术鉴赏力就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同时学生在平时对自然风光、生活场景、社会事件体验的不断积累对音乐欣赏是十分有利的,通过音乐欣赏要逐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鉴别音乐中的美与丑,在此过程中利用对比手法,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民歌《草原之夜》《珊瑚颂》等让时下一些歌星唱得面目全非,这种情况学生通过对比就能够判断出美丑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最美最好的音乐作为欣赏教材,再有也可按专题编选欣赏曲目如以民歌进行曲、舞曲等专题来组织教学通过对比比较使学生能更细致地认识音乐作品,使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
最后,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一定要保持安静,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并按老师的要求在兴趣的欣赏中逐步去理解和欣赏,从而最终促进鉴赏能力的提高,还要按教师的引导逐步理解“音乐语言”理解种种音乐表现手段的作用,这样才能听懂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一辈子热爱音乐。欣赏较熟悉的音乐作品时不要跟唱,这样会影响别人欣赏,在欣赏过程中身体随音乐可有较小的反应但不能统一动作,边听音乐边进行律动是违反欣赏教学宗旨的。
参考文献:
关美琪.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新科教,2009(7).
温雪莲
曲,认识人声的分类及声乐的演唱形式,中、外乐器及常见的器乐演奏形式,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拍、节奏、音色、音区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与音乐常识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课上的欣赏和平时的随意听是完全不同的。在欣赏过程中体现了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因而形成了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以下特点:
一、整体性教学阶段
音乐欣赏必须集中注意力,但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有意注意尚在发展,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注意的范围小而不够稳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时间短,在整个欣赏教学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的情况下,初听约占三四分钟,教师要运用谈话方式,将作品的内容,用故事、图画等直观性、趣味性的方法为学生提示欣赏音乐的想象范围,并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地听完乐曲,并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中、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扩大了生活、情感体验及知识范围,并已具备欣赏音乐的一些习惯和经验,这样,他们已能集中注意地听较长的乐曲,欣赏的时间一般可增至二十分钟左右,欣赏前教师可简单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作曲家生平事迹及创作特点,有时还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的引导方向展开想象或联想,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但是教师的讲解必须十分精练而生动,不可讲得过多过细,教师要巧妙地启发、调动学生想象力、注意力,不可将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学生,对有的作品应允许学生自由想象,有的作品无法用语言恰当地表达,只有反复聆听才能心领神会,过多、过细地讲解是违反教学原则的。
二、分析性教学阶段
当学生初步熟悉音乐作品以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分析作品。根据教学作重点、分段的反复欣赏,通过若干次的反复细听、分辨和掌握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特点,使学生掌握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段。教师应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起他们讨论以达到对乐曲的深入理解,如:“本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舞曲是什么节拍?”等问题,所以当教师分析作品后,不仅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地听音乐,而且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去听,在欣赏后能谈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的评论完整地欣赏全曲,教师则作归纳、补充。
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是欣赏教学的关键,在分析性教学阶段,教师应特别采用视觉、听觉、想象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三、综合性教学阶段
学生认识音乐作品,总是由初步到整体认识,通过各部分的分析认识,综合成整体的认识,在前两个阶段,学生听音乐和讲解是获取音乐知识、提高欣赏能力的主要来源,在这一阶段中,学
生把分析所得的感性、理性知识综合起来,在再一次完整欣赏作品时,能感受一个更清晰的音乐形象,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陶冶他们的
情操。
上好欣赏课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充分作好准备,自己要先听多次,作一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向学生介绍作品,其次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器乐曲还要分析它的音乐主题,并对主题反复感受、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为了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还可以制作一些幻灯片或挂图,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学生的想象,还要事先准备好音像资料,放音像设备,倒好录音带、录像带等。
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还要掌握音乐欣赏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倾听音乐,同时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的记忆贮存对于进一步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艺术鉴赏力就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同时学生在平时对自然风光、生活场景、社会事件体验的不断积累对音乐欣赏是十分有利的,通过音乐欣赏要逐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鉴别音乐中的美与丑,在此过程中利用对比手法,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民歌《草原之夜》《珊瑚颂》等让时下一些歌星唱得面目全非,这种情况学生通过对比就能够判断出美丑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最美最好的音乐作为欣赏教材,再有也可按专题编选欣赏曲目如以民歌进行曲、舞曲等专题来组织教学通过对比比较使学生能更细致地认识音乐作品,使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
最后,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一定要保持安静,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并按老师的要求在兴趣的欣赏中逐步去理解和欣赏,从而最终促进鉴赏能力的提高,还要按教师的引导逐步理解“音乐语言”理解种种音乐表现手段的作用,这样才能听懂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一辈子热爱音乐。欣赏较熟悉的音乐作品时不要跟唱,这样会影响别人欣赏,在欣赏过程中身体随音乐可有较小的反应但不能统一动作,边听音乐边进行律动是违反欣赏教学宗旨的。
参考文献:
关美琪.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新科教,2009(7).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