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紧扣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鉴赏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辨清文体,进行分类阅读、比较阅读,在“辨”中找出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再次,应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结合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还应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浅谈;生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涉及面当然很广,对于它的核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必须牢抓不放,逐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运用、鉴赏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要求、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来加强阅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朗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居然不会有感情地朗读,那确实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大缺憾。我们中国的语言具有天然的节奏、韵律,极具音乐美。西方人曾评说汉语播音就像唱歌一样悦耳、动听。既然汉语有如此之优势,我们中学生就更有义务把朗读发扬光大,使静态的作品变为动态的语音表现,使读者在读中感悟作品、感悟作者、感悟人生,达到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我们教师永远也无法直接“塞”给学生的。
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我们可以以读代练,以学生自己整体感知为主,教师适时地引导其深入。比如在通读以后,提示学生抓住文章的首尾、转承句、体会文章的结构;提示学生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示学生抓住修辞句、体会文章表情达意的技巧;提示学生抓住环境描写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来领悟作者的心境或透视文章的写作背景;提示……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与机会,引导他们读出、悟出兴趣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心理动力,才能在自主的学习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才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才能真正让他们的心灵在语文中放飞……
2辨清文体,进行分类阅读、比较阅读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中招迫在眉睫,当前他们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理清思路,分清文体,找出规律,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的放矢,不作无谓的“浪费”。 面对浩如烟海的题目,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一一尝遍,实际上也没有这种必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但在这“一瓢”中必须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把朗读、思考的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努力使他们全体动起来。不过,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好阅读训练这顿 “饭”,绝对少不了知识的积累这种“米”。在这里,我就语文中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种文体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积累,讨论一下在阅读训练中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米”。
2.1记叙文阅读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的最多的是记叙文,写的最多的恐怕也是记叙文。但是,我们对记叙文到底了解多少呢?
一提起记叙文,首先浮于脑海的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吧!这些,看似非常简单,但要让学生结合文章用一句话把它们准确概括出来,却也并非易事。这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反复速读,找准重心,把握关键, 总结、提炼,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如此,多次训练,就能提高学生准确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即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从表达方式而言,记叙文主要是叙述,但也常辅之以描写、议论和抒情。对于这些,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动起来,通过朗读、咀嚼、体悟,学生会逐渐摸索出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在文章中有何作用。比如:优美的描写,可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能够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有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可以是直接抒情,也可以寄情于人、事、物,但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表达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倾向等。
2.2说明文的阅读
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掌握说明的方法,明白说明的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说明文的类型。这就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说明文的常识,让他们有据可循、心中有数。一般来说,若选文是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的,那么它就是事物性说明文;若是介绍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的,那么,它就是事理性说明文。其次,要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说明文就要了解到底在说明什么;事理性说明文就要弄清究竟在阐述怎样的事理。 第三,要再次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借助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其实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把这些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感性的丰富的内在能力。
对于说明的顺序,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寻找窍门,结果有学生总结道:我们可以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或提示性的语言来分析、判断、说明的顺序。比如:若有表时间先后的词语贯穿全文的,就是按时间顺序来写;若有表方位的词语,如东、西、上、下、 左、右等贯穿文章的是按空间顺序来写;对于逻辑顺序又具体包括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局部、主→次、特点→用途等顺序。既然学生己总结到此,那我就更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絮叨了。 对于说明的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认真体会、 领悟,还要注意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等。
2.3议论文阅读
把握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我们可由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中心论点。在此,教师一定要因不同文章而巧妙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一篇议论文所举的事实和道理的共同指向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以是标题,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中间,有的还需自己概括。然后,教师可以从众多的议论文中,提取它的中心论点,让学生进行比较。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导”下,得出如此结论:一般来说,中心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而不以否定形式出现。这样,在比较中使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使他们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少走了弯路。阅读议论文,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找出中心论点,而且还得让学生掌握作者所用的论证方法以及各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不同作用。例如:例证法能增强论证的雄辩性与说服力;引证法能使论证具有权威性等。 2.4比较阅读
在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分类阅读训练之后,还可适当地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阅读训练,让他们在比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性,有效地利用多种思维方式,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例如,在比较阅读中,学生逐渐感悟到并总结出:说明文语言多运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的语言是滴水不漏的论证过程,它具有严密性;而记叙文的语言则较形象、生动且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而且,在比较中,同学们克服了以前对记叙顺序和说明顺序经常混淆的现象,有了更清晰透彻的认识。 总之,要在比较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力求使他们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更透彻。
3以读促写,以写助读
清代袁枚认为“食桑采花”才能“吐丝酿蜜”。鲁迅先生也曾大声呼吁: “我们要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那么,既然我们已“拿来”了那么多的“桑、花”,又为什么不提笔运用、加工、酿造而成“丝、蜜”呢?
所以,我就要求学生在每训练完一类文体之后,就运用自己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同体裁的文章。然后,针对自己写的文章,自己出题,程度相当的同学互答互评,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 “读——写——读”的有效循环。 在如是训练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同学们改变了过去那种只解答会解答的题,不会解答的有意避开或专等老师讲解的错误方法,而是逐渐进了一种与此相反的积极尝试的指导思路中了。
语文与其他的自然学科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答案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所以在学生充分“拿来”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允许他们有选择地“栽种”、只要他们摘到了“果实”,那就是创新、就是成功!
4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托尔斯泰有句话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于漪也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那才是教学的关键。正像有人所说的那样,语文是滋味甘酵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图画,让人惊叹不已。我认为,对于语文阅读训练,我们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限定;只能启发,而不能“填充”;只能让想像飞翔,而不能扼杀。我们要求的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而不应该是僵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紧扣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鉴赏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辨清文体,进行分类阅读、比较阅读,在“辨”中找出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再次,应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结合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还应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浅谈;生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涉及面当然很广,对于它的核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必须牢抓不放,逐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运用、鉴赏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要求、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来加强阅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朗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居然不会有感情地朗读,那确实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大缺憾。我们中国的语言具有天然的节奏、韵律,极具音乐美。西方人曾评说汉语播音就像唱歌一样悦耳、动听。既然汉语有如此之优势,我们中学生就更有义务把朗读发扬光大,使静态的作品变为动态的语音表现,使读者在读中感悟作品、感悟作者、感悟人生,达到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我们教师永远也无法直接“塞”给学生的。
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我们可以以读代练,以学生自己整体感知为主,教师适时地引导其深入。比如在通读以后,提示学生抓住文章的首尾、转承句、体会文章的结构;提示学生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示学生抓住修辞句、体会文章表情达意的技巧;提示学生抓住环境描写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来领悟作者的心境或透视文章的写作背景;提示……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与机会,引导他们读出、悟出兴趣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心理动力,才能在自主的学习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才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才能真正让他们的心灵在语文中放飞……
2辨清文体,进行分类阅读、比较阅读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中招迫在眉睫,当前他们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理清思路,分清文体,找出规律,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的放矢,不作无谓的“浪费”。 面对浩如烟海的题目,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一一尝遍,实际上也没有这种必要。“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但在这“一瓢”中必须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把朗读、思考的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努力使他们全体动起来。不过,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好阅读训练这顿 “饭”,绝对少不了知识的积累这种“米”。在这里,我就语文中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种文体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积累,讨论一下在阅读训练中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米”。
2.1记叙文阅读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的最多的是记叙文,写的最多的恐怕也是记叙文。但是,我们对记叙文到底了解多少呢?
一提起记叙文,首先浮于脑海的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吧!这些,看似非常简单,但要让学生结合文章用一句话把它们准确概括出来,却也并非易事。这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反复速读,找准重心,把握关键, 总结、提炼,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如此,多次训练,就能提高学生准确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即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从表达方式而言,记叙文主要是叙述,但也常辅之以描写、议论和抒情。对于这些,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动起来,通过朗读、咀嚼、体悟,学生会逐渐摸索出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在文章中有何作用。比如:优美的描写,可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能够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有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可以是直接抒情,也可以寄情于人、事、物,但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表达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倾向等。
2.2说明文的阅读
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掌握说明的方法,明白说明的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说明文的类型。这就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说明文的常识,让他们有据可循、心中有数。一般来说,若选文是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的,那么它就是事物性说明文;若是介绍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的,那么,它就是事理性说明文。其次,要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说明文就要了解到底在说明什么;事理性说明文就要弄清究竟在阐述怎样的事理。 第三,要再次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借助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其实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把这些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感性的丰富的内在能力。
对于说明的顺序,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寻找窍门,结果有学生总结道:我们可以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或提示性的语言来分析、判断、说明的顺序。比如:若有表时间先后的词语贯穿全文的,就是按时间顺序来写;若有表方位的词语,如东、西、上、下、 左、右等贯穿文章的是按空间顺序来写;对于逻辑顺序又具体包括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局部、主→次、特点→用途等顺序。既然学生己总结到此,那我就更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絮叨了。 对于说明的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认真体会、 领悟,还要注意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等。
2.3议论文阅读
把握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我们可由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中心论点。在此,教师一定要因不同文章而巧妙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一篇议论文所举的事实和道理的共同指向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以是标题,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中间,有的还需自己概括。然后,教师可以从众多的议论文中,提取它的中心论点,让学生进行比较。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导”下,得出如此结论:一般来说,中心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而不以否定形式出现。这样,在比较中使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使他们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少走了弯路。阅读议论文,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找出中心论点,而且还得让学生掌握作者所用的论证方法以及各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不同作用。例如:例证法能增强论证的雄辩性与说服力;引证法能使论证具有权威性等。 2.4比较阅读
在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分类阅读训练之后,还可适当地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阅读训练,让他们在比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性,有效地利用多种思维方式,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例如,在比较阅读中,学生逐渐感悟到并总结出:说明文语言多运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的语言是滴水不漏的论证过程,它具有严密性;而记叙文的语言则较形象、生动且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而且,在比较中,同学们克服了以前对记叙顺序和说明顺序经常混淆的现象,有了更清晰透彻的认识。 总之,要在比较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力求使他们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更透彻。
3以读促写,以写助读
清代袁枚认为“食桑采花”才能“吐丝酿蜜”。鲁迅先生也曾大声呼吁: “我们要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那么,既然我们已“拿来”了那么多的“桑、花”,又为什么不提笔运用、加工、酿造而成“丝、蜜”呢?
所以,我就要求学生在每训练完一类文体之后,就运用自己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同体裁的文章。然后,针对自己写的文章,自己出题,程度相当的同学互答互评,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 “读——写——读”的有效循环。 在如是训练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同学们改变了过去那种只解答会解答的题,不会解答的有意避开或专等老师讲解的错误方法,而是逐渐进了一种与此相反的积极尝试的指导思路中了。
语文与其他的自然学科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答案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所以在学生充分“拿来”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允许他们有选择地“栽种”、只要他们摘到了“果实”,那就是创新、就是成功!
4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托尔斯泰有句话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于漪也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那才是教学的关键。正像有人所说的那样,语文是滋味甘酵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图画,让人惊叹不已。我认为,对于语文阅读训练,我们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限定;只能启发,而不能“填充”;只能让想像飞翔,而不能扼杀。我们要求的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而不应该是僵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