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新课程带来了那些新的变化。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教师;变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课程改革究竟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和以前相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那些的变化?
1.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理念变了
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新课程的基础是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和自然走进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尽可能在真实情景中建构和生成新知识,在课上和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和拓展学习,鼓励教师把课堂设在实验室,社区,工厂,让学生学到鲜活的学科知识。
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这是本次新课改的十分重要的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2.教材内容变得鲜活,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材变了
课程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在内容中知识上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能喜欢上它。
新教材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教材也比以前更贴近生活;新教材中少了指令性任务,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强调综合性,也更具挑战性。
老师变“可爱”了,学生胆子也变大了,能勇敢地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如果一时回答不出,就说: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这种平等交流,这种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了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式变了
传统教学“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任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很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的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意味着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4.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学习方式变了
旧的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单调乏味。新的课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学,欣赏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思考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倡异和鼓励学习的个性化。
教师利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双方碰撞,各自找论点、找证据,让学生在争论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能力。一个问题通过多角度的广泛的讨论和学习可以得到各自不同的结论。
5.多元的,过程性的,随时随地的,激励性的评价——评价方式变了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局限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试上,新课程要求我们把搞好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融合。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不再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唯一途径。
在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还应从思想品质、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特长加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地评价学生,除了微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要从宏观上对学生进行质的评价。
在学习评价中,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都能被我们的老师所察觉所发现、所赞赏,让他们充满自信。
要求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传统的单纯由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的方式正在得到改变,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可以自评、互评,学生家长也可参与评价;评价内容更全面,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评价方法多样化,平时表现、口试、笔试,能画一幅好画、唱一首好歌,或认真完成一次值日就能得到表扬和奖励。
走进新课堂,我们看到了教师在理念、教学行为上的变化;走进新课堂,我们看到了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新课堂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思索,新的感悟。
总之,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创造性)得以发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真正在教学相长中的得到了专业化成长。
收稿日期:2010-10-12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教师;变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课程改革究竟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和以前相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那些的变化?
1.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理念变了
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新课程的基础是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和自然走进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尽可能在真实情景中建构和生成新知识,在课上和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和拓展学习,鼓励教师把课堂设在实验室,社区,工厂,让学生学到鲜活的学科知识。
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这是本次新课改的十分重要的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2.教材内容变得鲜活,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材变了
课程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在内容中知识上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能喜欢上它。
新教材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教材也比以前更贴近生活;新教材中少了指令性任务,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强调综合性,也更具挑战性。
老师变“可爱”了,学生胆子也变大了,能勇敢地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如果一时回答不出,就说: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这种平等交流,这种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了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式变了
传统教学“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任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很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的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意味着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4.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学习方式变了
旧的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单调乏味。新的课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学,欣赏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思考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倡异和鼓励学习的个性化。
教师利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双方碰撞,各自找论点、找证据,让学生在争论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能力。一个问题通过多角度的广泛的讨论和学习可以得到各自不同的结论。
5.多元的,过程性的,随时随地的,激励性的评价——评价方式变了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局限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试上,新课程要求我们把搞好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融合。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不再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唯一途径。
在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还应从思想品质、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特长加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地评价学生,除了微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要从宏观上对学生进行质的评价。
在学习评价中,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都能被我们的老师所察觉所发现、所赞赏,让他们充满自信。
要求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传统的单纯由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的方式正在得到改变,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可以自评、互评,学生家长也可参与评价;评价内容更全面,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评价方法多样化,平时表现、口试、笔试,能画一幅好画、唱一首好歌,或认真完成一次值日就能得到表扬和奖励。
走进新课堂,我们看到了教师在理念、教学行为上的变化;走进新课堂,我们看到了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新课堂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思索,新的感悟。
总之,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创造性)得以发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真正在教学相长中的得到了专业化成长。
收稿日期:2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