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90年代以来,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这对比较年轻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来说存在不少困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是仅仅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一概而论,但应不违背以下原则:
一、理论课
1、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少于上机课
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如基础知识、语言语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2、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且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的密切配合……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3、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应取消
在目前信息技术课时不多的情况下,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已无效益可谈。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思考题可以是用已学知识构思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分析学生上机过程中某个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设计排除的方法。思考题的设计要兼顾“温故”并导出本节所学、鼓励发现问题、培养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要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或讨论。
二、上机课
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
1、有关操作的教学应安排在机房进行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对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机房,也应常备一台投影仪,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投影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效率教学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3、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三、课外实践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21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避免这些学生在惟利是图者的诱导下变成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1、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
⑴程序设计小组
中小学各个阶段的程序设计课外实践应与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相结合。由于此类竟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只有心理素质好、文化课成绩优异、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较高级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此项培训应从小学抓起。在小学LOGO语言编程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好苗子升入中学后,应使其参加中学程序设计兴趣小组,继续学习Basic或Pascal语言的程序设计,为国家计算机高级人才的早期培养尽基础教育的责任。
⑵应用技术小组
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做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创作美术作品,谱曲或合成音乐,设计贺卡、电子相册、公益广告、网页,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并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指导这些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这样做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活动未必一定要再投资购买商品教学软件,像Windows中的画笔、字处理软件WPS for Windows或Word、电子表格、LOGO语言、FoxBase等已有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均可以利用。
2、课外实践的机时可由学校、家庭双方解决
学校在保证教学机时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机时。在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不少工薪家庭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一部分课外实践,以缓解学校机时的不足。
当今世界,国力强盛依赖“科教兴国”。教育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爱国敬业、具备“两个素质”的人才是关键。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共同努力,为创造适应21世纪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奋斗。
(作者单位:621105四川省三台县新鲁镇初级中学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是仅仅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一概而论,但应不违背以下原则:
一、理论课
1、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少于上机课
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如基础知识、语言语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2、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且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的密切配合……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3、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应取消
在目前信息技术课时不多的情况下,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已无效益可谈。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思考题可以是用已学知识构思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分析学生上机过程中某个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设计排除的方法。思考题的设计要兼顾“温故”并导出本节所学、鼓励发现问题、培养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要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或讨论。
二、上机课
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
1、有关操作的教学应安排在机房进行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对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机房,也应常备一台投影仪,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投影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效率教学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3、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三、课外实践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21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避免这些学生在惟利是图者的诱导下变成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1、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
⑴程序设计小组
中小学各个阶段的程序设计课外实践应与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相结合。由于此类竟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只有心理素质好、文化课成绩优异、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较高级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此项培训应从小学抓起。在小学LOGO语言编程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好苗子升入中学后,应使其参加中学程序设计兴趣小组,继续学习Basic或Pascal语言的程序设计,为国家计算机高级人才的早期培养尽基础教育的责任。
⑵应用技术小组
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做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创作美术作品,谱曲或合成音乐,设计贺卡、电子相册、公益广告、网页,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并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指导这些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这样做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活动未必一定要再投资购买商品教学软件,像Windows中的画笔、字处理软件WPS for Windows或Word、电子表格、LOGO语言、FoxBase等已有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均可以利用。
2、课外实践的机时可由学校、家庭双方解决
学校在保证教学机时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机时。在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不少工薪家庭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一部分课外实践,以缓解学校机时的不足。
当今世界,国力强盛依赖“科教兴国”。教育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爱国敬业、具备“两个素质”的人才是关键。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共同努力,为创造适应21世纪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奋斗。
(作者单位:621105四川省三台县新鲁镇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