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9日,前夜的一场细雨给北京带来了酷暑中难得的清凉,令人精神一振。“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隆重举行。两百余名与会校长得到了一场智慧的濯洗。本届论坛是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联合主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付志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李永生、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社长张彦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王陆等领导及专家出席了本届论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本届论坛突出了“数字化引领,塑造学校品牌,提升校长领导力”的主题,成为一次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小学校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多维思考的群贤聚会。
宏观视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末梢问题”
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之时,“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国家的声音和态度,被清晰地写入《规划纲要》之中。会上,李司长在深刻解读《规划纲要》的细则、梳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同时,强调指出,“信息化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不是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不是就设备谈设备、就资源谈资源,也不是就应用谈应用,不是简单的手段问题,不是简单的末梢问题。要站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安排和部署信息化工作”。随后,李司长精炼地总结了信息化工作的两个要点:其一,信息化要始终围绕教育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发展大局。在发展方向上要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一致,在年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中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其二,信息化要落实规定动作,倡导自选动作。通过规定动作,既可在区域内整体推进应用,又可有效地为中心工作服务,还可产生良好的直接应用效益。通过自选动作,则可以鼓励创新和百花齐放。
深刻理解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之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何在?李永生副处长在随后报告中围绕着北京市开展的中小学校数字化校园实验工作,阐释了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解。他指出,在未来几年,北京市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提升效益”的原则,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域,构建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首都教育信息化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北京在未来几年,会在四个重点任务上做出特色:一是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二是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三是创新信息化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四是推进管理信息化。
前沿引领: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取决于他的领导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取决于他的领导力。校长的领导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成功与失败。本次论坛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探讨什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为什么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
什么是领导力?王晓芜副馆长认为,领导是一个过程,要在团队中施加影响并传递目标;领导力则是在领导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力。在王陆教授看来,领导力是一种特质,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个位置。
什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王晓芜副馆长指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对于学校信息化的认识能力,对教育信息化的洞察能力,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的执行力,以及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能力”。王陆教授进一步解析“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是指,在现代化的学校中,校长借助多种信息化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处理,支持决策并影响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超越的能力”。
如何发展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王晓芜副馆长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校长要有开阔的思路和开放的心态;二是校长在关注信息技术的一般应用的同时,要更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三是校长应放大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体验学习、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王陆教授则另辟蹊径,从关注校长的关键职能与学校的核心绩效这两个维度,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发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模型,即一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二要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
经验纷呈:信息化的发展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在本届论坛上,除了有领导、专家的宏观视野和前沿引领之外,一些受邀的中小学校长或现身说法,介绍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或妙语连珠,触发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校长管理效能的独特感悟。
江苏无锡蠡园中学是一所普通学校,邱华国校长所提倡的“思想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的管理核心理念,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有了独树一帜的意义。报告中,邱校长发出了六个追问——管理究竟是什么?信息化一定带来管理的高效吗?信息化如何提升思想?信息化将如何改变课堂?软件从哪里来?思想与技术如何互生?每一个追问如同一记重锤,直击在座者心灵。
山东淄博周村区北门里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曾一度面临生源的压力。信息化却改变了学校的发展轨迹。吕红军校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空间换时间,迅速缩小与同类学校的差距,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在吕校长看来,推进信息化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北京朝阳实验小学陈立华校长一直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系统的教学诊断功能。目前,朝阳实验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细化到可以得到每一个孩子具体到哪个知识点有问题的数据。最令陈校长满意的是系统提供个性化“错题本”,并对其中的题目做知识、能力分析,自动提供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设定个性化的练习题。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用15年的坚守,不断丰富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李先启校长尤为强调数字文化建设是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倡导要用“学校文化”的视角来建设数字化校园,从而对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学校发展观进行审视与重构。
北京陈经纶中学属于北京较早开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学校。胡砚副校长坦言,在最初的信息化建设时也面临着困惑。为此,学校建立了相关的校本课题,确立了以“协同办公、自主学习、成长发展、家校沟通、校园一卡通、服务支持”六个平台建设为主的数字化校园模型。
五所学校,五种不同的实践做法,五种不同的管理体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缤纷多彩而又充满希冀的学校信息化前景。江苏扬州的一位校长听了论坛报告,颇有感触地说:“对于有信息素养的校长来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有了这两点,即使不精通技术,也能够在信息化方面拥有较强的决策和判断能力。”
信息技术更新着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改变着传统的教书育人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面对诸多变化,人们难免会存在一些思想的局限。本届“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通过所搭建起来的碰撞思想、分享智慧、共同发展的平台,传递着这样一个讯息: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学校校长更加需要用一种如大海般的包容心态去接纳新的事物、新的改变,需要具备一种如大海般吸收新知的能力,需要胸襟宽广、思路开阔、眼界高远。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探索现代化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相信心越宽广,路越宽敞,成功之路终会在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者脚下延伸……
(我刊第10期“本期策划”将全面详细报道“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本届论坛突出了“数字化引领,塑造学校品牌,提升校长领导力”的主题,成为一次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小学校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多维思考的群贤聚会。
宏观视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末梢问题”
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之时,“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国家的声音和态度,被清晰地写入《规划纲要》之中。会上,李司长在深刻解读《规划纲要》的细则、梳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同时,强调指出,“信息化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不是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不是就设备谈设备、就资源谈资源,也不是就应用谈应用,不是简单的手段问题,不是简单的末梢问题。要站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安排和部署信息化工作”。随后,李司长精炼地总结了信息化工作的两个要点:其一,信息化要始终围绕教育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发展大局。在发展方向上要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一致,在年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中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其二,信息化要落实规定动作,倡导自选动作。通过规定动作,既可在区域内整体推进应用,又可有效地为中心工作服务,还可产生良好的直接应用效益。通过自选动作,则可以鼓励创新和百花齐放。
深刻理解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之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何在?李永生副处长在随后报告中围绕着北京市开展的中小学校数字化校园实验工作,阐释了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解。他指出,在未来几年,北京市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提升效益”的原则,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域,构建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首都教育信息化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北京在未来几年,会在四个重点任务上做出特色:一是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二是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三是创新信息化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四是推进管理信息化。
前沿引领: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取决于他的领导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取决于他的领导力。校长的领导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成功与失败。本次论坛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探讨什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为什么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
什么是领导力?王晓芜副馆长认为,领导是一个过程,要在团队中施加影响并传递目标;领导力则是在领导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力。在王陆教授看来,领导力是一种特质,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个位置。
什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王晓芜副馆长指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对于学校信息化的认识能力,对教育信息化的洞察能力,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的执行力,以及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能力”。王陆教授进一步解析“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是指,在现代化的学校中,校长借助多种信息化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处理,支持决策并影响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超越的能力”。
如何发展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王晓芜副馆长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校长要有开阔的思路和开放的心态;二是校长在关注信息技术的一般应用的同时,要更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三是校长应放大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体验学习、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王陆教授则另辟蹊径,从关注校长的关键职能与学校的核心绩效这两个维度,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发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模型,即一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二要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
经验纷呈:信息化的发展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在本届论坛上,除了有领导、专家的宏观视野和前沿引领之外,一些受邀的中小学校长或现身说法,介绍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或妙语连珠,触发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校长管理效能的独特感悟。
江苏无锡蠡园中学是一所普通学校,邱华国校长所提倡的“思想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的管理核心理念,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有了独树一帜的意义。报告中,邱校长发出了六个追问——管理究竟是什么?信息化一定带来管理的高效吗?信息化如何提升思想?信息化将如何改变课堂?软件从哪里来?思想与技术如何互生?每一个追问如同一记重锤,直击在座者心灵。
山东淄博周村区北门里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曾一度面临生源的压力。信息化却改变了学校的发展轨迹。吕红军校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空间换时间,迅速缩小与同类学校的差距,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在吕校长看来,推进信息化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北京朝阳实验小学陈立华校长一直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系统的教学诊断功能。目前,朝阳实验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细化到可以得到每一个孩子具体到哪个知识点有问题的数据。最令陈校长满意的是系统提供个性化“错题本”,并对其中的题目做知识、能力分析,自动提供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设定个性化的练习题。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用15年的坚守,不断丰富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李先启校长尤为强调数字文化建设是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倡导要用“学校文化”的视角来建设数字化校园,从而对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学校发展观进行审视与重构。
北京陈经纶中学属于北京较早开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学校。胡砚副校长坦言,在最初的信息化建设时也面临着困惑。为此,学校建立了相关的校本课题,确立了以“协同办公、自主学习、成长发展、家校沟通、校园一卡通、服务支持”六个平台建设为主的数字化校园模型。
五所学校,五种不同的实践做法,五种不同的管理体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缤纷多彩而又充满希冀的学校信息化前景。江苏扬州的一位校长听了论坛报告,颇有感触地说:“对于有信息素养的校长来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有了这两点,即使不精通技术,也能够在信息化方面拥有较强的决策和判断能力。”
信息技术更新着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改变着传统的教书育人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面对诸多变化,人们难免会存在一些思想的局限。本届“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通过所搭建起来的碰撞思想、分享智慧、共同发展的平台,传递着这样一个讯息: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学校校长更加需要用一种如大海般的包容心态去接纳新的事物、新的改变,需要具备一种如大海般吸收新知的能力,需要胸襟宽广、思路开阔、眼界高远。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探索现代化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相信心越宽广,路越宽敞,成功之路终会在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者脚下延伸……
(我刊第10期“本期策划”将全面详细报道“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