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不随意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我正在校园里漫步。远远地,一名学生向我打招呼。我朝他笑了笑,脑子里却怎么也搜索不到他的名字。自从高二年级考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信息技术课就结束了,好多学生的名字也渐渐淡忘了。
  直到学生走到近前,我才认出他——原来是那个曾经在课堂上偷玩游戏、后经批评教育积极改正了的学生。我笑着说:“原来是你啊。你的学测成绩怎么样?通过了没有?”“当然通过了!我还要感谢您呢。我们班好多同学都要谢谢您。”他连忙说道,接着又说:“我们都很喜欢您的课。因为您从来不用异样的眼光或者带着惩罚的目的来提问我们。您的‘随机’提问很公平,就连我们几个调皮的学生也能得到被提问的机会,这是在其他课上所没有的。”
  他提到的“随机”提问,是最近两个学期我在课堂上一直采用的提问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VB编写一个随机产生机房座位号的教学小软件。在每次提问之前,教师单击软件界面中的“提问”按钮,界面上就会随机产生一个机房座位号,由该座位上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或者进行操作演示。虽然实现的原理很简单,效果却比较明显,而且关键是深受学生喜欢。我真没有想到,过了这么长时间,学生还记得它。想当初,在他们班上课时,没有几个学生想站起来回答问题。
  随机提问的由来:困中求变
  记得是去年10月,当时高二正处于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阶段,距离12月的考试只有很短的时间。考前复习课主要以学生练习和教师点评为主,所以课堂比较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偷懒,不按要求完成练习,甚至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置之不理或者简单地回答“不会”。虽然我多次强调课堂练习的纪律并且苦口婆心地解释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性,但均收效甚微。如果这样下去,课堂气氛会越发沉闷,课堂复习的效率肯定也不会很高,最终将严重影响学业水平测试的通过率。
  怎么办?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如何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呢?这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在一天下班的路上,我经过街边的彩票站,看见那么多人围在里面,墙上贴着一张喜报“本彩票站喜中五百万大奖一注”。我头脑里突然灵光一闪,一个解决课堂难题的办法浮现出来。何不采用彩票抽奖的方式,随机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呢?这或许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或许还可以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随机提问的效果:意料之外
  随机提问,在技术实现上不是问题。我采用课堂上曾介绍过的VB软件来实现。很快,随机提问的小软件就做好了。但是一直到上课前,我都还无法确定随机提问到底能否成功,学生是否会喜欢这种方式。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课堂。当我宣布要随机进行提问时,全班学生有点儿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全班学生的反应。整个机房里十分安静,全体学生都好奇地瞪大了双眼盯着计算机屏幕。当看到滚动的数字定格下来,随机产生“史上”第一个号码时,机房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一起鼓掌请该号码对应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位“幸运儿”在全班学生热情的注视下,认真、准确、完整地回答了问题。紧接着,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全班学生都为他的精彩表现欢呼。原先沉闷的课堂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活跃、热烈、激情四射的课堂。通过随机提问,学生的激情被完全调动了起来,练习效果得到了提升,我心中悬着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自此以后,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响起热烈的掌声,不是为教师欢呼,而是为学生自己的精彩表现鼓掌,课堂教学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随机提问的成功:情理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对随机提问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转变了提问者与被提问者的对应关系,在思想上引起全班学生的高度重视。以前提问的时候,被提问的学生面对的唯一对象是提问者——教师。因此,有些学生经常偷懒,对教师的提问不屑一顾;而现在使用随机提问,被提问的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是全体学生。全体学生都在关注着他,有时候还先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他加油鼓劲。所以,凡是被提问的学生,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回答问题,生怕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
  二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尽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吸引到课堂中来。以前课堂上哪位学生回答问题,基本都是由教师来决定,而现在由计算机来随机决定。这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另外,正是因为所有学生都有可能来回答问题,所以喜欢开小差的学生也要时刻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免万一被提问却回答不出来而辜负全体同学的掌声。
  三是由主观到客观,消除了学生对提问的各种抵触情绪。随机提问,转变了课堂提问方式,变以前“教师主观提问”为现在“计算机客观提问”。这样,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被提问的机会,避免了某些学生认为教师提问他是在给他出难题等不正确的想法。这为营造一个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随机提问仅是值得尝试的一种举措。我们希望各位同仁通过自己的大胆尝试和努力实践,摸索出更多的好点子来服务于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课堂是一个思维火花碰撞的大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新海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森林聚会》是鲁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地接触除法,孩子们既好奇又对除法抱有一种神秘感。本节课主要是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除法。一幅图呈现的情景是: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们正在聚会。很多小动物聚在一起,他们正准备将桌子上的竹笋、桃子、萝卜、松果分给大家。狮子大王以“怎样帮熊猫分竹笋”的问题引入平均分的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共
在PowerPoint课件制作中,适当使用图片可以形象地说明教学内容,图片运用恰当,会让人有“一图胜千言”的感觉。当前PowerPoint课件中主要通过直接插入、粘贴和超链接方式呈现图片,但交互性不够强。特别是教师在使用多张图片时,需要前后翻动,操作不方便,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容易眼花缭乱,不利于知识的建构。通过VBA控件实现PowerPoint课件中图像的链接交互能很好地避免这一不足。本文以《信息与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几乎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在校期间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活动会积累下来大量的资料(如:教师的教学课件、班级活动照片、视频等)。随着电脑及数码产品的普及,这些资料大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当前的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班级数字化资料的存储很不科学,有的保存在学校信息中心,有的存储在班主任的电脑里,有的甚至存储在学生或班级的电脑里。这些珍贵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可能会丢失。即
初露端倪的“云计算时代”凸显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思维:高度专业化的庞大数据中心为用户解除了数据因“脱网”存取而导致的病毒侵害、硬件损坏等安全隐患;移动工作和协同工作能够通过远程共享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应用的软件由“云应用”提供,减轻了计算机程序运载负担,能够得到更多、更“高端”的软件;团队工作模式、协商式工作方式、远程协同工作框架、共享式信息交换平台等新型组织结构,带来远程实时交互;低成本、灵活、多样
电场强度是高中物理教材中描述“场”这种特殊物质时遇到的第一个物理量,为了表达一个带电体的“场”对另一个带电体的“场”产生作用时的强度,引入了电场强度E这个概念,定义为单位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即E=F/q。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由于“场”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性,也限于中学阶段的实验条件,无法用真实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性教学活动,只能以虚拟情景为载体进行探究性活动,我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实践情况,我们对兰州市城关区初中学校进行了调查。  城关区地处兰州市中心,该地区的初中教育水平总体良好。调查的学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关区初中学校的现状。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选取城关区好、中、差三个档次的初中校(以下称甲、乙、丙学校)。考虑到初一学生
英国的A-Level课程是一种发展较为成熟且在国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课程。它的考试是一种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检验后逐渐形成的稳定、规范并且受到普遍认可的学业评价方式。但是目前,国内关于英国ICT课程方面的调研主要关注相当于国内中考水平的GCSE考试,而相当于高中会考、高考的A-Level考试却较少有人提及。    一、A-Level课程介绍    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简称A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课前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积累了自己独特的识字经验,能够把学过的识字方法运用到语文识字活动中去。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逐步提高,词汇量在逐渐增加,他们有较强烈的表达愿望,但需要将语言规范并丰富起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4个生字“蜻、蜓、展、蝴、蚯、蚓、蚂、蚁、运、蝌、蚪、蜘、蛛、网”,能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汉字“蚂、蚁
2006年9月,浙江省启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如何引导、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是第一课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整体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归纳并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
分层教学要多关注学生的三“心”二“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家经常会提到分层教学策略,成立互助小组来解决学生之间水平差异的问题。关于分组教学,一种观点是水平高低不同的一组,能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另一种观点是高手一组,水平差的一组,老师多关心低水平小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觉得都可行,而且也切实地实施过,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对分组的热情不会燃烧多久,最后就变成几名同学代替全组完成任务。如何在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