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江西、湖北等地调研时反复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将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是改变科技产业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国的需要,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是无可争议的。首先,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过程和一个市场的实现过程,而不单纯是技术发明本身。如果一种创新、一种新的产品、一种新的工艺装备不能在市场上转化成产品,不能在市场上销售,那么这个创新只会成为一种知识积累、实验室的样品、各个研究机构的展品。因此创新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必须谋求这种创新产品能够真正被市场所接受。而科技成果的获取、应用、推广和市场的实现总是由企业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本质特点就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组织方式。在整个成果转化过程中,只能由企业完成。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中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市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产品和技术上。在这种环境下,自主创新体系必须以企业为主。因此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最主要的方面。
而,往往,新技术的开发,一方面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创造,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战略布局、政策导向、项目规划上进行支持。
所以,政府和企业应当各司其职。
企业要做什么
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应该加强自主研发的能力,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而不能好高骛远,一味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应该走务实的道路,多发展适用技术,增强技术和专利储备。同时储备技术创新人才,加强合作。
首先,应当建立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企业内部必须具有健全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如果把技术创新看作一个系统工程的话,它应由科研开发、生产管理、市场销售三个部分组成。创新的企业也必须具有科研开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部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竞争力的企业的产品都是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究开发一代,没有科研开发机构的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是难以想象的。企业要具备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技术创新是一个由产品创意形成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连续过程。要求企业必须按技术创新的目标,充分依靠市场机制,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快捷、高效,既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又能实现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及能最佳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部门、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的管理方式,这是企业能否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企业要具备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其本质就是一种锐意进取、勇于挑战的创业冲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围绕大市场、大产业和大企业部署我们的科技发展计划,政策和投入应有倾斜。在大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做较强的科技投入也是对大企业的支持。总之,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应该再放开一些。其次,要建立企业人才机制。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创造出能留住人才的环境,不只是高薪,还有成就事业的空间。对于人才的培养,应立足自身培养,辅以引进。因此,最关键的是要塑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体制。要高度关注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高素质管理团队的建设。人才,特别是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企业内部所能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内部的奖金制度,要对研发的成果在经济上予以重奖;二是要对职工实行再教育工程;三是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四是培育创新的文化。特别要形成一种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环境。五是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技术联盟。
第三,要注重与高校的联合。我国企业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有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与高校的联合有巨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首先是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科技创新成果储备。其次,还可以开展培养合作,为企业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在我国,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强大生力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同时,在国家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技术一直是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软肋”,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明显缺少底气。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国内企业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桎梏,经济快速发展的质量,甚至国家的实力,因此大受影响。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技术力量和技术人才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高校技术的转化问题。因此,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注重“企校”联合,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第四,要注重企业间的合作。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企业不仅仅要懂得“竞争”,也要学会“竞合”。企业间要注重竞争前的合作,在进入产品竞争阶段之前的联合研发是必要的。企业之间应建立起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互享,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果我们的企业互相之间不联合不合作,企业永远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需要企业家进入到更高的层次。
政府需要做什么
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需具备创新的外部条件,而政府则是营造这种外部环境条件的关键。这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从政府角度来讲,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前提和关键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技术创新是市场机制的产物,企业只有进入市场,充分依靠市场、贴近市场,技术创新才有活力,才能生机勃勃。当前,应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激发企业以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优化创新外部环境。政府行为对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如制定政策,完善科技立法,健全创新环境,制定引导性创新计划,提供创新的资金支持等。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工程的质量和体系形成。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首先,政府要营造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是整个自主创新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投入主要依靠企业,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市场的了解牵引技术创新的方向。因此,政府和企业都不应该以“主体”为理由,增加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科技投入。体现政府支持的较好方式是,把对企业的科研投入以适当方式冲抵税负,目前我国企业直接获得用于研发的政府拨款远远多于对其研究与发展(R&D)投入的税收减免。世界 各国的通行做法是,企业自己投入的R&D经费越多,通过减税获得的政府支持也越多,这就能激励企业更多地投入研发。
其次,要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税收新体制。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走人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在世人眼里拥有了另一个名称——“世界工厂”。但是,在庞大的产业经济当中,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并不多。我们许多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却在逐步减弱,企业科研投资在减少,产业核心技术和市场落人外国企业的手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我国在技术研发上长期重研究而轻产业,国家的各种科研拨款,进入制造业的微乎其微。国家的科研投资主要进入工业研究院校和机构,而这些院校和科研机构却与产业脱钩,这就造成中国科技产业化的进程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具体可以做以下几点:第一,给制造业的企业一定的科研性的税收返还。在我国,国家税收主要是由企业创造,我国制造业被收取17%生产环节增值税,而在美国只有最终零售环节才征税。另外,员工的“三金”——失业金、退休金和医疗保险金——占到了工资总额的27%,再加上有些公司的“住房基金”,就达到了40%,这都是企业需要支付的。这就是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距离拉大的原因。所以,应该通过税收返还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科研支持,使其能够实现资源再造。第二,为税收返还政策建立一定的比例。建议给它定两个档次:国家产业链中的空白项目,由政府每年公布一个项目名单,如果企业愿意去做,那么给他返还税收50%。其他非空白的先进工业项目,则按30%的比例返还。这样按企业交税的金额来返还,经历一个5年计划之后,可以推动制造业的科研发展,同时也可以减少营私舞弊的现象。第三,要构建新型的产学研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鼓励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各个创新主体因各自特点,管理模式不同,以及追求的目标不同,必然出现合作上的困难,甚至冲突,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制定与国际创新机制相协调的城市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更广范围的创新网络。要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利用世界的资源,少走弯路,进行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促进知识的流动,创造良好的区域学习环境。要尽量减少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对人才的跳槽和裂变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宽容,使得技术人员跳槽或创办公司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并受到鼓励和支持。要搭建区域内创新人才见面交流的平台或场所。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发挥其在创新网络体系中的联接作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科技、经济互动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纽带。同时,它还可以引导本地企业进行创新,帮助企业推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的连动发展。要借助产业链和产业生态链网,推动创新网络体系和网络组织建设。首先,基于不同产品链前、后端的关联,形成依赖于当地供应商网络且与当地产业文化友好融合的“一对多”、“多对一”产业生态链网,获得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推进基于产业集聚的行业能级跃迁。其次,基于产品链上的协作分工,建立可根植的产业文化,鼓励企业共同参与产品开发、研制和销售等活动,通过园区内企业间的依赖性,形成集群凝聚力;利用产业能级跃迁中形成的辐射力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要打破部门、行业垄断,释放企业长期被压制的创新动力,加快创新要素的流动。我国的部门、行业垄断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打破这种垄断不能只寄希望于市场,还是要靠政府的力量。竞争的压力就会逐步释放企业过去长期被压制的创新动力。
第四,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发展要依靠创新,而创新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因此,政府在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同时,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在这方面,国家必须要改变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的倾向,不断增强炎黄子孙的创新意识和自强意识;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使人才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下茁壮成长。
第五,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除了要依靠大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还必须充分重视小企业的成长。因此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这些幼苗茁壮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让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够获得正常的信用担保,能够正常通过融资获得资本,能够正常直接融资进行产权交易,并使相当多的投资者随着企业的成长顺利退出。在政策的制定方面,特别是政府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创新、结构调整、新的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小企业政策方面,包括创业、投融资等要研究出台一整套的政策。
作为一个动态的培育过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健全的政策调整机制保驾护航。在面向未来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科技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的形势下,政府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创新政策,建立符合自主创新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因此,在自主创新问题上,政府必须要有容忍失败的勇气,不能因为一点挫折而动摇对企业的支持;同时,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使企业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另外,政府必须促进设计、科研、生产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企业的创新成果最终形成生产力,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为国民经济服务。
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是无可争议的。首先,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过程和一个市场的实现过程,而不单纯是技术发明本身。如果一种创新、一种新的产品、一种新的工艺装备不能在市场上转化成产品,不能在市场上销售,那么这个创新只会成为一种知识积累、实验室的样品、各个研究机构的展品。因此创新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必须谋求这种创新产品能够真正被市场所接受。而科技成果的获取、应用、推广和市场的实现总是由企业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本质特点就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组织方式。在整个成果转化过程中,只能由企业完成。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中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市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产品和技术上。在这种环境下,自主创新体系必须以企业为主。因此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最主要的方面。
而,往往,新技术的开发,一方面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创造,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战略布局、政策导向、项目规划上进行支持。
所以,政府和企业应当各司其职。
企业要做什么
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应该加强自主研发的能力,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而不能好高骛远,一味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应该走务实的道路,多发展适用技术,增强技术和专利储备。同时储备技术创新人才,加强合作。
首先,应当建立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企业内部必须具有健全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如果把技术创新看作一个系统工程的话,它应由科研开发、生产管理、市场销售三个部分组成。创新的企业也必须具有科研开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部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竞争力的企业的产品都是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究开发一代,没有科研开发机构的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是难以想象的。企业要具备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技术创新是一个由产品创意形成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连续过程。要求企业必须按技术创新的目标,充分依靠市场机制,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快捷、高效,既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又能实现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及能最佳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部门、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的管理方式,这是企业能否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企业要具备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其本质就是一种锐意进取、勇于挑战的创业冲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围绕大市场、大产业和大企业部署我们的科技发展计划,政策和投入应有倾斜。在大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做较强的科技投入也是对大企业的支持。总之,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应该再放开一些。其次,要建立企业人才机制。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创造出能留住人才的环境,不只是高薪,还有成就事业的空间。对于人才的培养,应立足自身培养,辅以引进。因此,最关键的是要塑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体制。要高度关注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高素质管理团队的建设。人才,特别是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企业内部所能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内部的奖金制度,要对研发的成果在经济上予以重奖;二是要对职工实行再教育工程;三是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四是培育创新的文化。特别要形成一种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环境。五是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技术联盟。
第三,要注重与高校的联合。我国企业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有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与高校的联合有巨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首先是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科技创新成果储备。其次,还可以开展培养合作,为企业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在我国,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强大生力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同时,在国家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技术一直是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软肋”,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明显缺少底气。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国内企业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桎梏,经济快速发展的质量,甚至国家的实力,因此大受影响。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技术力量和技术人才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高校技术的转化问题。因此,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注重“企校”联合,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第四,要注重企业间的合作。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企业不仅仅要懂得“竞争”,也要学会“竞合”。企业间要注重竞争前的合作,在进入产品竞争阶段之前的联合研发是必要的。企业之间应建立起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互享,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果我们的企业互相之间不联合不合作,企业永远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需要企业家进入到更高的层次。
政府需要做什么
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需具备创新的外部条件,而政府则是营造这种外部环境条件的关键。这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从政府角度来讲,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前提和关键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技术创新是市场机制的产物,企业只有进入市场,充分依靠市场、贴近市场,技术创新才有活力,才能生机勃勃。当前,应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激发企业以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优化创新外部环境。政府行为对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如制定政策,完善科技立法,健全创新环境,制定引导性创新计划,提供创新的资金支持等。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工程的质量和体系形成。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首先,政府要营造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是整个自主创新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投入主要依靠企业,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市场的了解牵引技术创新的方向。因此,政府和企业都不应该以“主体”为理由,增加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科技投入。体现政府支持的较好方式是,把对企业的科研投入以适当方式冲抵税负,目前我国企业直接获得用于研发的政府拨款远远多于对其研究与发展(R&D)投入的税收减免。世界 各国的通行做法是,企业自己投入的R&D经费越多,通过减税获得的政府支持也越多,这就能激励企业更多地投入研发。
其次,要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税收新体制。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走人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在世人眼里拥有了另一个名称——“世界工厂”。但是,在庞大的产业经济当中,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并不多。我们许多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却在逐步减弱,企业科研投资在减少,产业核心技术和市场落人外国企业的手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我国在技术研发上长期重研究而轻产业,国家的各种科研拨款,进入制造业的微乎其微。国家的科研投资主要进入工业研究院校和机构,而这些院校和科研机构却与产业脱钩,这就造成中国科技产业化的进程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具体可以做以下几点:第一,给制造业的企业一定的科研性的税收返还。在我国,国家税收主要是由企业创造,我国制造业被收取17%生产环节增值税,而在美国只有最终零售环节才征税。另外,员工的“三金”——失业金、退休金和医疗保险金——占到了工资总额的27%,再加上有些公司的“住房基金”,就达到了40%,这都是企业需要支付的。这就是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距离拉大的原因。所以,应该通过税收返还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科研支持,使其能够实现资源再造。第二,为税收返还政策建立一定的比例。建议给它定两个档次:国家产业链中的空白项目,由政府每年公布一个项目名单,如果企业愿意去做,那么给他返还税收50%。其他非空白的先进工业项目,则按30%的比例返还。这样按企业交税的金额来返还,经历一个5年计划之后,可以推动制造业的科研发展,同时也可以减少营私舞弊的现象。第三,要构建新型的产学研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鼓励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各个创新主体因各自特点,管理模式不同,以及追求的目标不同,必然出现合作上的困难,甚至冲突,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制定与国际创新机制相协调的城市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更广范围的创新网络。要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利用世界的资源,少走弯路,进行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促进知识的流动,创造良好的区域学习环境。要尽量减少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对人才的跳槽和裂变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宽容,使得技术人员跳槽或创办公司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并受到鼓励和支持。要搭建区域内创新人才见面交流的平台或场所。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发挥其在创新网络体系中的联接作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科技、经济互动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纽带。同时,它还可以引导本地企业进行创新,帮助企业推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的连动发展。要借助产业链和产业生态链网,推动创新网络体系和网络组织建设。首先,基于不同产品链前、后端的关联,形成依赖于当地供应商网络且与当地产业文化友好融合的“一对多”、“多对一”产业生态链网,获得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推进基于产业集聚的行业能级跃迁。其次,基于产品链上的协作分工,建立可根植的产业文化,鼓励企业共同参与产品开发、研制和销售等活动,通过园区内企业间的依赖性,形成集群凝聚力;利用产业能级跃迁中形成的辐射力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要打破部门、行业垄断,释放企业长期被压制的创新动力,加快创新要素的流动。我国的部门、行业垄断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打破这种垄断不能只寄希望于市场,还是要靠政府的力量。竞争的压力就会逐步释放企业过去长期被压制的创新动力。
第四,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发展要依靠创新,而创新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因此,政府在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同时,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在这方面,国家必须要改变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的倾向,不断增强炎黄子孙的创新意识和自强意识;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使人才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下茁壮成长。
第五,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除了要依靠大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还必须充分重视小企业的成长。因此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这些幼苗茁壮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让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够获得正常的信用担保,能够正常通过融资获得资本,能够正常直接融资进行产权交易,并使相当多的投资者随着企业的成长顺利退出。在政策的制定方面,特别是政府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创新、结构调整、新的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小企业政策方面,包括创业、投融资等要研究出台一整套的政策。
作为一个动态的培育过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健全的政策调整机制保驾护航。在面向未来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科技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的形势下,政府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创新政策,建立符合自主创新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因此,在自主创新问题上,政府必须要有容忍失败的勇气,不能因为一点挫折而动摇对企业的支持;同时,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使企业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另外,政府必须促进设计、科研、生产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企业的创新成果最终形成生产力,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为国民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