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爱的沉重 感悟生的可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00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听了一堂《燕子专列》的教研课,感触颇深,现简介如下:
  课文记叙了一个很感人的爱心故事。这年春天,成千上万的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然后把它们送到火车站,用专列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这是一场感人心魄的爱心救助大行动。教师引领孩子感受瑞士居民在料峭春寒中搜寻燕子的暖暖爱意,孩子们也确实感动在人们寻找燕子的执著中。在课末,老师让学生拓展阅读徐秀娟为找两只挣脱绳子飞走的丹顶鹤不幸沉入河底而牺牲的故事,顺势做了悲情的语言渲染和背景音乐烘托:
  是的,同学们,为了拯救两只走失的丹顶鹤,(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娟子她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父母的女儿,人民的女儿,大自然的女儿——娟子就这样走了。那一天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娟子送行。那一天出现了日全食,人们在哭泣,太阳在哭泣,连丹顶鹤也在哭泣!然而,由娟子在黄海滩涂奏响的那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奏鸣曲,已响彻云天,响彻大地,飞越海洋,飞越高山,久久地、久久地,在人们的心坎里回荡……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感人的歌曲。音乐响起:“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喔~啊~/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教学在悲怆的气氛中缓缓落下帷幕。课后教师普遍反映效果很好,孩子们的爱心在课堂上得到了张扬,特别是结课,孩子们的情感更是得到了有效升华。可不知怎么,我的心情却怎么也明朗不起。我总感受到我们让孩子们懂得的这份爱是否过于沉重了,沉重得竟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徐秀娟,一个二十三岁的姑娘,为了只受伤的丹顶鹤,姣美的生命消失在芦苇荡上。
  不可否认,老师的主观意图是想透过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是对课文主旨的一次有效提升,可是在客观上我们的教学却让孩子在感受爱的奉献的同时漠视了生命的价值——生命之于人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于是当老师问及孩子们谁感动了你?就有孩子说:娟子姐姐,你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敬佩你。就有孩子说,小贝蒂,你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去寻找受冻的燕子,你真了不起……
  我们为孩子们的真诚、为孩子们心灵的纯洁感动,但面对孩子们此时表现出来的崇高我无法释怀。我多想对孩子们说:小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她不在乎的是天寒地冻,但并不等于不在乎生命。她有妈妈护着,妈妈在乎她。
  我们还想对孩子们说:娟子姐姐和丹顶鹤一样美丽,她肯定也想和可爱的丹顶鹤相依相偎到永远,她热爱着自然,热爱着这个世界。我更想对孩子们说: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在生命中有那么多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为了他们保重你自己。在你的生命中,有那么多你喜欢的事要做,我们不能把生命看得如云淡风清。
  感谢新教材在人文关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和呵护。首先我们可以留心到,以往慷慨悲壮式的英雄人物淡出了新教材。如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睹枪眼的黄继光,严守军纪、不怕牺牲的邱少云,生得光荣,死得伟大的刘胡兰……而代替他们的更多是能随机应变、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如用口哨学鸟叫,巧妙传递信息的小夜莺,在鬼子面前勇敢而又机智脱逃的雨来……
  其次,新教材直面人生,让孩子们用心感悟生命的珍贵,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如触摸春天的盲姑娘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杏林子之飞蛾求生,瓜苗不屈生长,心跳有节律跃动中对生命的思考……
  新教材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在向我们昭示着: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必定是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对生命的敬畏而不是让孩子产生对英雄的顶礼膜拜和对自己生命的漠视。即便是面对冻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也仍然应当引导孩子们强烈感受小女孩对于生的渴望,对于死的无奈,这才是新课标下课改教学教师应尽的责任。最后,我们想把恒心语的一节小诗送给珍爱生命的你和我。
  我们是妈妈播下的一粒种子/要像——沉睡千年的莲子/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就会充满希望地发芽生长/妈妈告诉我——/一定要继续地球的梦想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由于目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都增添了相关的阅读板块,因此如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进行阅读教学成了小学英语教师们实践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观摩《牛津小学英语》4A第三单元阅读课后,给了我很多的启
绘画作品不仅是评价幼儿绘画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与幼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了解幼儿的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踪幼儿的绘画作品。  一、案例背景  “春天里”中班美术活动正在进行。教师先与幼儿一起讨论春天里有什么,孩子们边说,教师一边将相关的内容画下来(无任何布局提示)。接下来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春天主题的画,并且特别提示了将这里面的内容进行组合。  二、案例描述与思考  (一)作画通感  我看到的:  旸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徘徊不前。教师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文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
预设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关于职业的5个单词doctor,nurse,driver,farrnfer和baseball player,并能介绍人物的职业。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father?He is a doctor.并能做替换练习。  3.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人的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扣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呢?也就是探究性学习到底应该在何处探究才能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在重点处探究    在许多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老师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探讨的话题却是与教学主旨无关紧要的,这样的探究缺乏方向性,漫无目的,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局限于“就教材教语文”,只重视了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学发展性功能的教育。造成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严重脱离。教材只是师生活动的中介物,教师在实施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既要以教材为依托,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学与用、练与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语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一、走进现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培养习惯,渗透学法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显然有别于低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而要求音形义的结合。同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词语的良好习惯,指导学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感受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就更深刻,教学效果就会更佳,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个人认为朗读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根据
晋人鲍照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平白如侃的家常话,读来倍感亲切:“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这真是一种田园般的生活,朴素得近乎完美。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能力避烦琐的分析,追求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然的、整合的、延伸的课堂中学习,学生一定学得轻松快乐。    一、简约。课堂的生命    《易经·系辞上传》有一段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