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 整合 深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km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人鲍照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平白如侃的家常话,读来倍感亲切:“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这真是一种田园般的生活,朴素得近乎完美。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能力避烦琐的分析,追求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然的、整合的、延伸的课堂中学习,学生一定学得轻松快乐。
  
  一、简约。课堂的生命
  
  《易经·系辞上传》有一段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单追求的是返璞归真。需要的是教育机智。
  一直以来,比较崇拜那些特级教师,因为他们上课时洒脱自如,游刃有余,充分展示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而对于课件方面,最多的仅是作为辅助手段出现,让人感觉用得恰到好处。而在许多的赛课、教学比武上,花花绿绿的教学课件占据了课堂的中心,学生的眼球围着大屏幕转,教师与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附属品。曾经一度,公开课使用课件成了必然,没有课件的课堂似乎感觉太土气。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领略了大师的风范,许多老师没有使用课件,仅仅使用了投影仪、录音机甚至小黑板,但是,他们的课堂一样的精彩。朱老师的《春笋》一课,师生间的对话其乐融融,学生的动作表演形象逼真,整个课堂非常活跃。陈老师的《小猪变形记》一课,生动活泼,学生的想像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张老师的《梦想飞翔》一课,诙谐幽默,教师的及时点评,学生的奇思妙想,为课堂增添了无限的活力。由此,我坚信,自然、纯朴、生动、和谐的课堂一定是最纯真的。
  
  二、整合,智慧的结晶
  
  新课程比较强调教师具有整合意识,在突出语文味的同时,也适当辅以漂亮的简笔画,优美的音乐,恰当的动作。这样的课堂一样精彩纷呈。
  朱老师的《春笋》一课,黑板上画有婀娜的柳条、飞翔的燕子、微笑的太阳、青翠的竹子、碧绿的小草和嫩生生的春笋。透过黑板,仿佛就能嗅到春天的气息,为课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陆老师的《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当读到哥伦布航海船遇到困难时,播放了波涛滚滚的声音,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当读到哥伦布终于发现了久违的亮光时,播放了一段慷慨激昂的音乐,让人深切地体会到看到亮光时的激动兴奋的心情。唐老师的《我把春天画下来》一课中的课中操《春天在哪里》,学生的动作优美整齐,似一个个舞蹈演员在表演节目。
  记得我执教《云房子》一课时,也充分发挥了图画的作用,事先在黑板上准备了蓝天碧草图,上课时,我首先把自己剪好的云房子贴在大图上。接着,让学生听着音乐自己画云房子,有的画成苹果状。有的画成星星状,有的画成树叶状,有的画成香蕉状……然后。依次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云房子贴在大图上。这样,一幅充满童趣的云房子图跃然于黑板上。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整合的课堂生动活泼,整合的课堂趣味盎然,整合意识融入每位语文教师的心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三、深刻,至高的境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性的。因此,语文学习决不能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课外知识的补充。
  陆老师的《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中,就引入了课外的文章《织梦的孩子》。这两篇文章都有一个相同的主旨,即告诉人们: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换一种想法或思维,这样才富有创造力。于是,课堂中师生一起跟着织梦的孩子哥伦布去航海。体验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感受出现陆地时的那份惊喜。我在教学中也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尽享课外阅读的欢乐。教完《北风和小鱼》一课,我与学生一起学习《新补充读本》上的《骄傲的舞蹈家》。这个故事讲的是柳树姑娘自以为她的舞跳得优美自在,有点骄傲了,可是,后来经过实践证明,没有风伯伯的帮助,她怎么也跳不起舞来。学生在两次的阅读中懂得:不能骄傲,各人有各人的本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才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扩大自己的视野,选取一定量的优秀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去感悟,这样,学生才能跳出狭小的圈子,领略大干世界的神奇美妙。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真、善、美有机结合的课堂。简约中见智慧,平凡中见机智。让我们与学生—起徜徉于真善美的语文课堂,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折射出了老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程度。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执教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和学生一起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着介绍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长度相等吗?”  生(齐):“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由于目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都增添了相关的阅读板块,因此如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进行阅读教学成了小学英语教师们实践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观摩《牛津小学英语》4A第三单元阅读课后,给了我很多的启
绘画作品不仅是评价幼儿绘画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与幼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了解幼儿的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踪幼儿的绘画作品。  一、案例背景  “春天里”中班美术活动正在进行。教师先与幼儿一起讨论春天里有什么,孩子们边说,教师一边将相关的内容画下来(无任何布局提示)。接下来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春天主题的画,并且特别提示了将这里面的内容进行组合。  二、案例描述与思考  (一)作画通感  我看到的:  旸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徘徊不前。教师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文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
预设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关于职业的5个单词doctor,nurse,driver,farrnfer和baseball player,并能介绍人物的职业。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father?He is a doctor.并能做替换练习。  3.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人的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扣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呢?也就是探究性学习到底应该在何处探究才能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在重点处探究    在许多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老师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探讨的话题却是与教学主旨无关紧要的,这样的探究缺乏方向性,漫无目的,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局限于“就教材教语文”,只重视了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学发展性功能的教育。造成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严重脱离。教材只是师生活动的中介物,教师在实施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既要以教材为依托,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学与用、练与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语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一、走进现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培养习惯,渗透学法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显然有别于低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而要求音形义的结合。同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词语的良好习惯,指导学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感受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就更深刻,教学效果就会更佳,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个人认为朗读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