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活动应以唤醒审美体验、拓宽知识视野、丰满精神世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引下,顺应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规律,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多层面出发,让学生在高效文本阅读中获得知识、情感与精神的多重满足,坚定文化自信,奠定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扎实根基。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教育; 文本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涉猎内容广泛,既有中外文学,也有历史、文化、音乐等等。以语文阅读为载体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探究、在阅读中收获。因此,笔者基于深度学习视角出发,把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创新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其高阶思维发展。那么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文本阅读?笔者分享如下教学方法:
一、对话探究,感知语言魅力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因此,真正有效的文本阅读不能只停留于浅显层面,而是深入对话,理解文本内涵,与作者心理活动与情感意识产生共鸣,以此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深刻的阅读启发。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时,教师应读懂读透每一篇文章,抓住教学重点与难点,层层递进启发学生进行对话探究,引导有效阅读思路与方法,理解文字的深层寓意。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阅读教学为例,当读到:“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很神秘的”时趁机提问,启发阅读思路:“为什么‘我’会被这个故事迷住?”“为什么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故事很神秘?”“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个故事神秘吗?为什么?”大家带着问题有了继续阅读的欲望,以问题为支点推进文本对话,体验作者写作手法的巧妙与传递情感的真实。
二、抓住核心,激发情感共鸣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不应是機械、盲目的,而是伴随着情感的微妙变化,让学生置身浓厚的阅读学习氛围,从中思考、体会、交流,获得情感熏陶,体验文本魅力。以《再别康桥》阅读教学为例,本节课抓住核心要点精心设计,从朗读、音乐、画面等多重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认识徐志摩、走进徐志摩,仿佛融入优美的康桥风景中,又体会了作者洒脱飘逸的气质风格,顺其自然地产生共鸣。在新课导入阶段,播放一段配乐诗朗诵,当大家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再探讨问题切入诗歌要点:“初读《再别康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康桥美吗?美在哪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其次,围绕诗词“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让学生沉浸于作者营造的意境中,寻找意境与意象的契合点,更直观地感知诗人的情感。多元化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核心目标,指引学生深度解析文本中心,孕育情感,增强理解。
三、小组合作,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唤醒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内涵,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再加上适时引导与点拨,体现“授人以渔”教育思想的优越性,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锻炼阅读理解能力与思维发展能力,并真实体会合作的意义,塑造团队精神。以《祝福》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篇鲁迅的经典小说,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与见解,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分组讨论,并布置合作学习任务:“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你认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能够避免吗?为什么?”“你如何评价鲁四老爷这个人物?作者运用哪些人物刻画手法?”将问题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既能确保阅读深度,也能调动思维潜能。
四、品读鉴赏,深化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从不同角度阅读鉴赏,满足学生多元审美需求。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效文本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深化审美体验的过程,每一段文字、每一处风景、每一种情感,都蕴含着独特的思想与美韵,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教学指导时,关注审美体验过程,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塑造,陶冶情操,保持生活热情。以《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郁达夫巧妙地穿插诸多意象,传递了内心的人文情怀。如“牵动人们情愫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秋草”、“微微的秋蝉的声音”等等,小小的景象却传递着作者眷恋秋天、喜爱秋天的热烈情感,而透过对秋天感受的表达,作者不禁感叹生命衰败实属常事,而人们应多享受世间美好,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身处悲凉的秋天,却仍然向往美好,这又何尝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
五、文本留白,实现拓展写作
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阅读体验,从中发现美、创造美,也要抓住有意义的文本“留白”,从阅读拓展到写作,从“语言输入”过渡到“语言输出”,综合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及语用能力,强化学科素养。以《边城》阅读教学为例,作者沈从文先生用质朴的语言勾勒湘西人民的美好生活,传递人们的质朴善良。而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巧妙运用留白艺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此处没有明确说出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也没有交待傩送与翠翠的情感结局,由此带来无限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留白之美,并尝试续写结尾。借助文本留白的机会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以文本为基础,又不拘泥于文本,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这也是高效文本阅读的创新途径。
总之,高效文本阅读讲究方法与策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习惯。阅读是开展一切语文活动的基础,立足核心素养背景下推动多元化的阅读活动,这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有效弥补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宽知识视野,积累阅读量,进而提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霞.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1(10):110-111.
[2]苟先群.基于深度学习视角的高中语文阅读模式构建[J].语文课内外,2021(7):42.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教育; 文本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涉猎内容广泛,既有中外文学,也有历史、文化、音乐等等。以语文阅读为载体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探究、在阅读中收获。因此,笔者基于深度学习视角出发,把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创新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其高阶思维发展。那么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文本阅读?笔者分享如下教学方法:
一、对话探究,感知语言魅力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因此,真正有效的文本阅读不能只停留于浅显层面,而是深入对话,理解文本内涵,与作者心理活动与情感意识产生共鸣,以此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深刻的阅读启发。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方案时,教师应读懂读透每一篇文章,抓住教学重点与难点,层层递进启发学生进行对话探究,引导有效阅读思路与方法,理解文字的深层寓意。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阅读教学为例,当读到:“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很神秘的”时趁机提问,启发阅读思路:“为什么‘我’会被这个故事迷住?”“为什么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故事很神秘?”“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个故事神秘吗?为什么?”大家带着问题有了继续阅读的欲望,以问题为支点推进文本对话,体验作者写作手法的巧妙与传递情感的真实。
二、抓住核心,激发情感共鸣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不应是機械、盲目的,而是伴随着情感的微妙变化,让学生置身浓厚的阅读学习氛围,从中思考、体会、交流,获得情感熏陶,体验文本魅力。以《再别康桥》阅读教学为例,本节课抓住核心要点精心设计,从朗读、音乐、画面等多重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认识徐志摩、走进徐志摩,仿佛融入优美的康桥风景中,又体会了作者洒脱飘逸的气质风格,顺其自然地产生共鸣。在新课导入阶段,播放一段配乐诗朗诵,当大家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再探讨问题切入诗歌要点:“初读《再别康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康桥美吗?美在哪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其次,围绕诗词“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让学生沉浸于作者营造的意境中,寻找意境与意象的契合点,更直观地感知诗人的情感。多元化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核心目标,指引学生深度解析文本中心,孕育情感,增强理解。
三、小组合作,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唤醒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内涵,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再加上适时引导与点拨,体现“授人以渔”教育思想的优越性,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锻炼阅读理解能力与思维发展能力,并真实体会合作的意义,塑造团队精神。以《祝福》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篇鲁迅的经典小说,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与见解,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分组讨论,并布置合作学习任务:“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你认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能够避免吗?为什么?”“你如何评价鲁四老爷这个人物?作者运用哪些人物刻画手法?”将问题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既能确保阅读深度,也能调动思维潜能。
四、品读鉴赏,深化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从不同角度阅读鉴赏,满足学生多元审美需求。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效文本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深化审美体验的过程,每一段文字、每一处风景、每一种情感,都蕴含着独特的思想与美韵,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教学指导时,关注审美体验过程,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塑造,陶冶情操,保持生活热情。以《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郁达夫巧妙地穿插诸多意象,传递了内心的人文情怀。如“牵动人们情愫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秋草”、“微微的秋蝉的声音”等等,小小的景象却传递着作者眷恋秋天、喜爱秋天的热烈情感,而透过对秋天感受的表达,作者不禁感叹生命衰败实属常事,而人们应多享受世间美好,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身处悲凉的秋天,却仍然向往美好,这又何尝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
五、文本留白,实现拓展写作
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阅读体验,从中发现美、创造美,也要抓住有意义的文本“留白”,从阅读拓展到写作,从“语言输入”过渡到“语言输出”,综合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及语用能力,强化学科素养。以《边城》阅读教学为例,作者沈从文先生用质朴的语言勾勒湘西人民的美好生活,传递人们的质朴善良。而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巧妙运用留白艺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此处没有明确说出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也没有交待傩送与翠翠的情感结局,由此带来无限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留白之美,并尝试续写结尾。借助文本留白的机会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以文本为基础,又不拘泥于文本,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这也是高效文本阅读的创新途径。
总之,高效文本阅读讲究方法与策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习惯。阅读是开展一切语文活动的基础,立足核心素养背景下推动多元化的阅读活动,这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有效弥补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宽知识视野,积累阅读量,进而提升阅读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霞.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1(10):110-111.
[2]苟先群.基于深度学习视角的高中语文阅读模式构建[J].语文课内外,202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