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感受。”这是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我们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强了习作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指导,可是,有些学生为了应付差事,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脑海中可供写作的材料内容不足。即使学会了一整套的表达方法、技巧,也终因无米难为炊。久而久之,他们对作文就越来越没兴趣,越没兴趣越不想写,越不想写就越写不好,如此恶性循环,作文自然就成了令人头疼的事情了。而小学生作文往往凭兴趣出发来写自己的喜闻乐见。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要让学生的习作说真话、吐真情,表述具体、生动、形象。为此必须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生活内容和习作形式,让学生在心境愉快的活动气氛中进行习作训练,体验生活的乐趣,提高习作兴趣。近年来我注意研究一系列方法,激发学生参加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从为作文而作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很有兴趣的活动,形成“不吐不快的快乐心理”。
一、充实活动——“玩”出习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平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惟老师传授是听,被动、盲目。其实在他们的生活中,只要去留心感受,即便是最平常不过的一般活动,也能发现新意,也能获取习作素材。像赛陀螺、玩卡、拔河等许多课间游戏都可以从生活中带进作文,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学生从游戏中有了新体验,新感受,也就乐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也就轻松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春游东山”、“环保考察”、“敬老院的笑声”、“走进军营”、“扬起自信的风帆”等,还要求学生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学会勤于记载,积累素材。无论是观察到的事物,阅读到的听到的,还是做过的实验、开展过的实践活动以及亲身感受,都要求学生分类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库。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别人在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交际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自己要认真揣摩、模仿。叶圣陶先生有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趣味生活中多积累习作素材。
二、巧设情境——“诱”出习作兴趣
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让习作增色不少。可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学生感到最难,因为学生很不善于关注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时不注意把握,习作中就没有鲜活的文字表达。因此,作文教学中还应积极巧设情境,引“诱”学生去关注、感受自己的心理体验,并将自己的心理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
心理体验的表达,关键在于“情”的诱发,校园生活虽然丰富,但是学生每天身处其中,未免会觉得乏味、单调,以致于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在要求学生习作的时候,适当地给他们的生活“撒点燃导火索”,印发心理体验,把握情感体验,让他们有话可说。给他们精心设置一些使他们难以识破的情境,就能“诱”出写作素材。
三、偶发事件——“引”出写作兴趣
生活之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会泛起波澜。老师如果能随时从中撷取其中的浪花引申、开发,注意引导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信息,抓住并描述出事情的过程、心理、情感体验等加以组织提炼形成素材,引出写作兴趣,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做到有话可说了。
我大力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对低年级学生,重点培养阅读兴趣,让他们喜欢图书,爱护图书。要求中年级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背诵优秀诗文6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此外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少儿电视节目,有针对性地订阅书报,我班许多学生都自愿订阅了《中国儿童报》和《中国儿童画报》,部分学生订了《起步作文》,再加上学校图书室的读物,我就利用兴趣课、阅读课等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还鼓励学生课后摘抄优美词句。近年来,我班开展了“小蜜蜂采花粉”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记录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对于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也要求学生摘抄下来,并熟练背诵,到学期结束,评选出“勤劳的小蜜蜂”。班内开辟了“尖尖角”专栏,把学生的习作张贴在墙上,再把写得好的推荐给校刊上发表,或向更高一级的报刊投稿。这大大增加了小作者的荣誉感,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起了其它学生写作、积累的兴趣。许多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读呀,写呀,在运用中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读写能力,达到和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我们的课改取得初步成效。
一、充实活动——“玩”出习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平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惟老师传授是听,被动、盲目。其实在他们的生活中,只要去留心感受,即便是最平常不过的一般活动,也能发现新意,也能获取习作素材。像赛陀螺、玩卡、拔河等许多课间游戏都可以从生活中带进作文,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学生从游戏中有了新体验,新感受,也就乐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也就轻松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春游东山”、“环保考察”、“敬老院的笑声”、“走进军营”、“扬起自信的风帆”等,还要求学生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学会勤于记载,积累素材。无论是观察到的事物,阅读到的听到的,还是做过的实验、开展过的实践活动以及亲身感受,都要求学生分类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库。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别人在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交际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自己要认真揣摩、模仿。叶圣陶先生有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趣味生活中多积累习作素材。
二、巧设情境——“诱”出习作兴趣
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让习作增色不少。可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学生感到最难,因为学生很不善于关注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时不注意把握,习作中就没有鲜活的文字表达。因此,作文教学中还应积极巧设情境,引“诱”学生去关注、感受自己的心理体验,并将自己的心理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
心理体验的表达,关键在于“情”的诱发,校园生活虽然丰富,但是学生每天身处其中,未免会觉得乏味、单调,以致于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在要求学生习作的时候,适当地给他们的生活“撒点燃导火索”,印发心理体验,把握情感体验,让他们有话可说。给他们精心设置一些使他们难以识破的情境,就能“诱”出写作素材。
三、偶发事件——“引”出写作兴趣
生活之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会泛起波澜。老师如果能随时从中撷取其中的浪花引申、开发,注意引导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信息,抓住并描述出事情的过程、心理、情感体验等加以组织提炼形成素材,引出写作兴趣,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做到有话可说了。
我大力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对低年级学生,重点培养阅读兴趣,让他们喜欢图书,爱护图书。要求中年级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背诵优秀诗文6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此外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少儿电视节目,有针对性地订阅书报,我班许多学生都自愿订阅了《中国儿童报》和《中国儿童画报》,部分学生订了《起步作文》,再加上学校图书室的读物,我就利用兴趣课、阅读课等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还鼓励学生课后摘抄优美词句。近年来,我班开展了“小蜜蜂采花粉”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记录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对于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也要求学生摘抄下来,并熟练背诵,到学期结束,评选出“勤劳的小蜜蜂”。班内开辟了“尖尖角”专栏,把学生的习作张贴在墙上,再把写得好的推荐给校刊上发表,或向更高一级的报刊投稿。这大大增加了小作者的荣誉感,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起了其它学生写作、积累的兴趣。许多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读呀,写呀,在运用中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读写能力,达到和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我们的课改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