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材料作文与一般的话题作文或者是带材料的命题作文不同,既有着自主命题、自主立意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也有着材料内涵指向范围的限定性,特别是题中提示语的暗示性。因此,在写作新材料作文时,绝不能谈天说地,以“跑野马”的姿态行文,那会使文章内涵远离材料,与“宿作”无异;但也不能畏手畏脚,以保守拘谨的姿态写作,那会使文章立意非常浅薄直白,与“大路货”一般。学生在具体写作中,必须注重挖掘材料中的内涵,通过深入辨析,来提炼自己需要阐发的“真意”,这样才能写出新颖独特的好文章。
一、因材入文作由头
新材料作文要求在写作时立意不能完全脱离材料范围,并且一般会添加一定的暗示语。在具体写作中,就需要特别注意,不能不顾材料随意行文。比如关于野草和盆栽的材料中,命题者有意突出了野草的坚韧和盆栽的柔弱,同时要求结合一定的社会现实来写作,那么如果在作文中大谈特谈野草与盆栽的关系不及其他,或者探讨盆栽的美与野草的生命力都很好等等,希望以新奇的立意来取胜,其实已经脱离了命题者所给材料的内涵了。在这个材料中,命题者明显是对野草和盆栽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就是野草比盆栽的生命力更强。那么只需要结合这样的内涵,用一定的社会现实来阐述即可,不需要煞费苦心去想太多两者的关系,完全可以直接以材料为由头直接行文。如某学生的《野草与盆栽》一文写道: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那在原野上肆意蔓延的野草不仅坚韧,更令人感受到勃勃生机与青春活力。而那盆栽,在区区一抔土中被扭成了各种角度,美则美矣,却少了份自然,只是千篇一律。这正如孩子的教育,有的孩子从小就如同盆栽被人为按照各种设定的目标教育,长大却碌碌无为,“泯然众人矣”;有的孩子从小如同野草一般疯长,蓝天白云、大地阳光给了他们最好的营养,解放天性给了他们最好的早教。
作者将材料中的内容变成写作的由头,由材料中的野草、盆栽引入现实社会中两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这就符合了命题者结合一定的社会现实来阐述的要求,类比起来也非常形象深刻。
二、直点时弊接地气
很多学生在写作新材料作文时,往往满足于从字面上理解材料的内涵,满足于用一些现成的事例去论证自己通过材料分析得出的观点,这样行文不能说不正确,但肯定不够深刻直接。文章合为时而著。在写作新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够把当下社会中与材料相关的现实、问题、现象、时弊等加以阐述分析,那么文章在内涵挖掘上必将更加深入,有针对性。如文中作者直点当下泛滥的“早教”现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长方式,又何须我们夜以继日地为他们施肥、松土、修剪枝丫?可是放眼当今社会,我看到的却只是一张张在所谓“早教”中麻木疲惫却尚显稚嫩的脸和他们身后一双双急红了的眼,在一番番开启智力和一轮轮的填鸭教育下,孩子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作者首先直接提出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观点,接着直斥“早教”的时弊,让我们从野草与盆栽的优缺点中想到当下最为明显的现实。孩子们在“早教”之下成为盆栽,正在扭曲自己生长的角度,这样的结合无疑非常有现实意义,也很接地气,使得文章极具针对性。
三、正反对比明得失
议论性质的作文写作,关键在论证。在新材料作文写作中,论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对于观点的支撑,最为直接的是事例,最为明显的是对比。对于材料中体现的不同观点,要想确定其中的正误,就需要结合具体事例来明辨对比。如文中先写那些“盆栽”的孩子们:
他们的智力在发展,分数在提高,他们跑在了别人的前面……这还不能令人满意?我却想问,才智确实发展了,那德行呢?令人痛心唏嘘的“李某某之子案”无疑是一记沉重的心灵拷问,有关德行的教育难道就在当今早教现状下销声匿迹,束之高阁了?孟母三迁的早教精髓就这样埋没在历史的尘封中,被时光的洪流冲刷殆尽了?我们什么时候能重新重视德行教育,那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便有了答案。
作者所举的“李某某之子案”无疑是对只注重智力开发却忽视德行培养“早教”的一种明确反对,“孟母三迁”的早教精髓却是强调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比被逼着往某个方向生长要好,这样就避免了将“早教”一棍子打死,作者反对的是那种如“盆栽”一样限制孩子均衡成长的“早教”。接着作者又给出一组成功的案例:
君不见,诺奖获得者莫言童年在高密的土地上撒欢奔跑。君不见,《昆虫记》作者法布尔用稚嫩的双手在田间抚摸自然的脉搏。君不见,呆傻的幼年牛顿独自在阁楼上摆弄自制的风车……而他们的成功绝非是培训班、补脑品、古典音乐的功劳,天性使然便是最佳答案。
这组事例和上面例子明显形成了对比,作为“野草”般自由成长的孩子虽然不一定就好,但是至少也可以一样成功。作者没有绝对地认为“野草”就一定成功,但是鲜明的对比反差却能够引发人们对早教得失的深思。
四、辩证思考显内涵
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性质往往是不同的,新材料作文中提炼出的观点,也要放在特定的语境下挖掘其内涵,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具体写作中,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材料和写作语境,明确地将观点表达出来,辩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从而让材料中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文中结合上述正反事例如此辨析道:
家长担心的不外乎是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些似乎连起跑线的边都没摸到的上天的宠儿,却在发展天性中打了个漂亮的胜仗,因而能立于世界之巅,在时代的碾压机下面无惧色,屹立不倒。这难道不能给那些所谓凭借早教可以搞定一切的专家一记响亮的耳光吗?
首先是结合正反事例,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孩子的教育不能凭借早教搞定一切,接着作者也不否认早教的意义,但是更加辩证地进行了思考:
知识可贵,天性无价;才智易得,德行难教。我不否认早教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意义,但我希望我们也能给孩子提供一片解放天性自由奔跑的土地,我们更有必要给这片土地浇灌德行的甘露,让孩子心中开出真善美的德行之花。
作者没有简单地完全否认早教,而是认为在孩子成长中,特别是幼年时期,为他们提供解放天性、自由奔跑的机会更重要,让孩子学会真善美而不完全是提高才智更重要。这样的思考就是一种理智的思辨、深刻的反思,也真正挖掘到了材料的内涵。
一、因材入文作由头
新材料作文要求在写作时立意不能完全脱离材料范围,并且一般会添加一定的暗示语。在具体写作中,就需要特别注意,不能不顾材料随意行文。比如关于野草和盆栽的材料中,命题者有意突出了野草的坚韧和盆栽的柔弱,同时要求结合一定的社会现实来写作,那么如果在作文中大谈特谈野草与盆栽的关系不及其他,或者探讨盆栽的美与野草的生命力都很好等等,希望以新奇的立意来取胜,其实已经脱离了命题者所给材料的内涵了。在这个材料中,命题者明显是对野草和盆栽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就是野草比盆栽的生命力更强。那么只需要结合这样的内涵,用一定的社会现实来阐述即可,不需要煞费苦心去想太多两者的关系,完全可以直接以材料为由头直接行文。如某学生的《野草与盆栽》一文写道: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那在原野上肆意蔓延的野草不仅坚韧,更令人感受到勃勃生机与青春活力。而那盆栽,在区区一抔土中被扭成了各种角度,美则美矣,却少了份自然,只是千篇一律。这正如孩子的教育,有的孩子从小就如同盆栽被人为按照各种设定的目标教育,长大却碌碌无为,“泯然众人矣”;有的孩子从小如同野草一般疯长,蓝天白云、大地阳光给了他们最好的营养,解放天性给了他们最好的早教。
作者将材料中的内容变成写作的由头,由材料中的野草、盆栽引入现实社会中两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这就符合了命题者结合一定的社会现实来阐述的要求,类比起来也非常形象深刻。
二、直点时弊接地气
很多学生在写作新材料作文时,往往满足于从字面上理解材料的内涵,满足于用一些现成的事例去论证自己通过材料分析得出的观点,这样行文不能说不正确,但肯定不够深刻直接。文章合为时而著。在写作新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够把当下社会中与材料相关的现实、问题、现象、时弊等加以阐述分析,那么文章在内涵挖掘上必将更加深入,有针对性。如文中作者直点当下泛滥的“早教”现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长方式,又何须我们夜以继日地为他们施肥、松土、修剪枝丫?可是放眼当今社会,我看到的却只是一张张在所谓“早教”中麻木疲惫却尚显稚嫩的脸和他们身后一双双急红了的眼,在一番番开启智力和一轮轮的填鸭教育下,孩子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作者首先直接提出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观点,接着直斥“早教”的时弊,让我们从野草与盆栽的优缺点中想到当下最为明显的现实。孩子们在“早教”之下成为盆栽,正在扭曲自己生长的角度,这样的结合无疑非常有现实意义,也很接地气,使得文章极具针对性。
三、正反对比明得失
议论性质的作文写作,关键在论证。在新材料作文写作中,论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对于观点的支撑,最为直接的是事例,最为明显的是对比。对于材料中体现的不同观点,要想确定其中的正误,就需要结合具体事例来明辨对比。如文中先写那些“盆栽”的孩子们:
他们的智力在发展,分数在提高,他们跑在了别人的前面……这还不能令人满意?我却想问,才智确实发展了,那德行呢?令人痛心唏嘘的“李某某之子案”无疑是一记沉重的心灵拷问,有关德行的教育难道就在当今早教现状下销声匿迹,束之高阁了?孟母三迁的早教精髓就这样埋没在历史的尘封中,被时光的洪流冲刷殆尽了?我们什么时候能重新重视德行教育,那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便有了答案。
作者所举的“李某某之子案”无疑是对只注重智力开发却忽视德行培养“早教”的一种明确反对,“孟母三迁”的早教精髓却是强调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比被逼着往某个方向生长要好,这样就避免了将“早教”一棍子打死,作者反对的是那种如“盆栽”一样限制孩子均衡成长的“早教”。接着作者又给出一组成功的案例:
君不见,诺奖获得者莫言童年在高密的土地上撒欢奔跑。君不见,《昆虫记》作者法布尔用稚嫩的双手在田间抚摸自然的脉搏。君不见,呆傻的幼年牛顿独自在阁楼上摆弄自制的风车……而他们的成功绝非是培训班、补脑品、古典音乐的功劳,天性使然便是最佳答案。
这组事例和上面例子明显形成了对比,作为“野草”般自由成长的孩子虽然不一定就好,但是至少也可以一样成功。作者没有绝对地认为“野草”就一定成功,但是鲜明的对比反差却能够引发人们对早教得失的深思。
四、辩证思考显内涵
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性质往往是不同的,新材料作文中提炼出的观点,也要放在特定的语境下挖掘其内涵,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具体写作中,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材料和写作语境,明确地将观点表达出来,辩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从而让材料中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文中结合上述正反事例如此辨析道:
家长担心的不外乎是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些似乎连起跑线的边都没摸到的上天的宠儿,却在发展天性中打了个漂亮的胜仗,因而能立于世界之巅,在时代的碾压机下面无惧色,屹立不倒。这难道不能给那些所谓凭借早教可以搞定一切的专家一记响亮的耳光吗?
首先是结合正反事例,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孩子的教育不能凭借早教搞定一切,接着作者也不否认早教的意义,但是更加辩证地进行了思考:
知识可贵,天性无价;才智易得,德行难教。我不否认早教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意义,但我希望我们也能给孩子提供一片解放天性自由奔跑的土地,我们更有必要给这片土地浇灌德行的甘露,让孩子心中开出真善美的德行之花。
作者没有简单地完全否认早教,而是认为在孩子成长中,特别是幼年时期,为他们提供解放天性、自由奔跑的机会更重要,让孩子学会真善美而不完全是提高才智更重要。这样的思考就是一种理智的思辨、深刻的反思,也真正挖掘到了材料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