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46~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针对大多数学校目前的状况,一定有很多班级在人数上都符合大班额的定义。
大班额造成的教学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人数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情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后排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效果差,听课容易走神;学生和教师的上课交流机会过少;教师不能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种现象,都是大班额直接带来的负面效应。那么,在大班额的现状不能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最大化地掌握知识,培养其对课堂和学科的兴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现状和问题,笔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实践和总结,从具体的教学中总结归纳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引入专题学习,注重以点带面
语文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更是审美的课堂。语文课堂需要有深度,但深度的挖掘需要广度的铺垫。不管是鉴赏诗词还是鉴赏小说,大量的阅读是审美的第一个步骤。在大班额教学的现状下,我们无法关注到每名学生的阅读情况,但可以引入专题学习,以点带面地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打下兴趣和深思的基础。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个单元涉及的是现代诗词阅读,分别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四篇诗词虽然同属于现代诗歌作品,但是风格、内容和主题迥然不同。
针对这样的诗歌单元,单纯地做一个“现代诗词赏析”的专题阅读,显然不能面面俱到,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现代诗歌的美感和诗词作品本身的不同。因此,笔者设计了“激荡人心的伟人诗词”“现代诗的三美”和“现代诗与流行歌曲歌词”三个小单元进行扩展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激荡人心的伟人诗词”专题中,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引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李煜、乾隆黄帝的诗词来进行扩展阅读;在“现代诗的三美”专题中,首先引入现代诗“三美”的文艺理论,结合文艺鉴赏理论学习诗词;在“现代诗与流行歌曲歌词”专题中,笔者引入了周杰伦和许嵩歌曲中的部分中国风歌词与现代诗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热情。
在类似的专题学习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认为只要有专题就一定能有效果,更不能一味地从深度入手,应该将深度与广度结合,将文学与生活结合。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的血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培养学生自发进行阅读感悟的习惯。
二、利用课堂最后3分钟,总结引领启发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一定的,12岁以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35分钟左右,而下课前的几分钟更是学生心神不定的时候,很多教师在这个时段选择布置作业或者让学生自行看书,但学生显然不能在这个时候完全集中精力,针对这种必然的生理、心理现象,提升课堂最后几分钟的利用效果是提升大班额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于是,在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策略上,笔者总结出了几个小方法。
1.知识方法性课堂上,以学生为师
如在讲解病句、文言文句式等知识性、方法性较强的课堂上,最后三分钟,教师可以安排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当教师,讲解当堂课的知识点。大班额学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的时候能跟上教师的思路,但并不代表学生能够完全掌握知识点,在自己给自己当教师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在自行理顺思路的前提下发现知识漏洞,利用课下时间询问同学或老师,从而真正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
2.赏析性课堂上,以诵读结束课堂
例如在诗词、文言文赏析课堂的最后3分钟,或者让学生自由诵读,或者让学生整体诵读,从而在诵读中真正感悟诗词和文言文自身的语言节奏感和美感,让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贯穿于学生的诵读中。
课前导入固然重要,课堂即将结束的几分钟更是知识巩固的绝妙时机。利用好这几分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而对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有效利用,能真正整合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拓展课堂的深度,让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思考。
三、提问引导有深度,书面表达参与广
大班额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提问,但学生的参与面小。很多学生刚刚进入思考的环节,或者刚刚有所感悟,问题就已经被另一部分反应较快的学生回答得较为完美了。因为,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处在对教师提问的浅层次思考或者被动思考上,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提问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来。针对这个情况,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摒弃无效提问,挖掘深度问题
在课堂上要少提“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没有深度的问题,不要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思考的情况下进行无意识的回答,而应当在提问的深度方面进行挖掘。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蔺相如在两次面对秦王的时候能如此从容淡定?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学生联系文本来深究,很快发现,在渑池相会这个环节中,所占笔墨最多的确实是蔺相如,他临危不惧展现了最佳的风采。然而细心的学生很快发现,文中还提到了廉颇的大军,这才是蔺相如和赵王底气的有力支撑。这样一来,学生就感悟到了文本内部的关联、文言文设笔的巧妙、以及人物形象的合理性。
2.摒弃开放性问题,挖掘封闭性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限制的问题,比如生活中我们常问的:吃什么?而封闭性问题,是问:吃米饭还是面条?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发现,开放性问题大而无当,总会给人无法下手的感觉,而封闭性问题则在问题本身就已经提示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在人物鉴赏这个语文课堂经常涉及的环节中,如果我们只是问:这个人物具备怎样的特征?就不如有选择性地提问:在面对这个具体情境的时候,人物的反应是怎样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特点?封闭型问题带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维度,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思维的整合。
综上所述,大班额这一现状我们无法短期内有效改变,因此,在这一现状下开发更多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力争让更多的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当极力去探索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专题学习、有效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时间、从不同层面提问引导、引入书面表达环节等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大班额教学的有效性。
大班额造成的教学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人数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情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后排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效果差,听课容易走神;学生和教师的上课交流机会过少;教师不能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种现象,都是大班额直接带来的负面效应。那么,在大班额的现状不能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最大化地掌握知识,培养其对课堂和学科的兴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现状和问题,笔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实践和总结,从具体的教学中总结归纳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引入专题学习,注重以点带面
语文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更是审美的课堂。语文课堂需要有深度,但深度的挖掘需要广度的铺垫。不管是鉴赏诗词还是鉴赏小说,大量的阅读是审美的第一个步骤。在大班额教学的现状下,我们无法关注到每名学生的阅读情况,但可以引入专题学习,以点带面地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打下兴趣和深思的基础。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个单元涉及的是现代诗词阅读,分别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四篇诗词虽然同属于现代诗歌作品,但是风格、内容和主题迥然不同。
针对这样的诗歌单元,单纯地做一个“现代诗词赏析”的专题阅读,显然不能面面俱到,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现代诗歌的美感和诗词作品本身的不同。因此,笔者设计了“激荡人心的伟人诗词”“现代诗的三美”和“现代诗与流行歌曲歌词”三个小单元进行扩展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激荡人心的伟人诗词”专题中,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引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李煜、乾隆黄帝的诗词来进行扩展阅读;在“现代诗的三美”专题中,首先引入现代诗“三美”的文艺理论,结合文艺鉴赏理论学习诗词;在“现代诗与流行歌曲歌词”专题中,笔者引入了周杰伦和许嵩歌曲中的部分中国风歌词与现代诗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热情。
在类似的专题学习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认为只要有专题就一定能有效果,更不能一味地从深度入手,应该将深度与广度结合,将文学与生活结合。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的血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培养学生自发进行阅读感悟的习惯。
二、利用课堂最后3分钟,总结引领启发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一定的,12岁以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35分钟左右,而下课前的几分钟更是学生心神不定的时候,很多教师在这个时段选择布置作业或者让学生自行看书,但学生显然不能在这个时候完全集中精力,针对这种必然的生理、心理现象,提升课堂最后几分钟的利用效果是提升大班额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于是,在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策略上,笔者总结出了几个小方法。
1.知识方法性课堂上,以学生为师
如在讲解病句、文言文句式等知识性、方法性较强的课堂上,最后三分钟,教师可以安排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当教师,讲解当堂课的知识点。大班额学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的时候能跟上教师的思路,但并不代表学生能够完全掌握知识点,在自己给自己当教师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在自行理顺思路的前提下发现知识漏洞,利用课下时间询问同学或老师,从而真正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
2.赏析性课堂上,以诵读结束课堂
例如在诗词、文言文赏析课堂的最后3分钟,或者让学生自由诵读,或者让学生整体诵读,从而在诵读中真正感悟诗词和文言文自身的语言节奏感和美感,让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贯穿于学生的诵读中。
课前导入固然重要,课堂即将结束的几分钟更是知识巩固的绝妙时机。利用好这几分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而对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有效利用,能真正整合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拓展课堂的深度,让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思考。
三、提问引导有深度,书面表达参与广
大班额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师提问,但学生的参与面小。很多学生刚刚进入思考的环节,或者刚刚有所感悟,问题就已经被另一部分反应较快的学生回答得较为完美了。因为,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处在对教师提问的浅层次思考或者被动思考上,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提问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来。针对这个情况,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摒弃无效提问,挖掘深度问题
在课堂上要少提“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没有深度的问题,不要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思考的情况下进行无意识的回答,而应当在提问的深度方面进行挖掘。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蔺相如在两次面对秦王的时候能如此从容淡定?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学生联系文本来深究,很快发现,在渑池相会这个环节中,所占笔墨最多的确实是蔺相如,他临危不惧展现了最佳的风采。然而细心的学生很快发现,文中还提到了廉颇的大军,这才是蔺相如和赵王底气的有力支撑。这样一来,学生就感悟到了文本内部的关联、文言文设笔的巧妙、以及人物形象的合理性。
2.摒弃开放性问题,挖掘封闭性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限制的问题,比如生活中我们常问的:吃什么?而封闭性问题,是问:吃米饭还是面条?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发现,开放性问题大而无当,总会给人无法下手的感觉,而封闭性问题则在问题本身就已经提示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在人物鉴赏这个语文课堂经常涉及的环节中,如果我们只是问:这个人物具备怎样的特征?就不如有选择性地提问:在面对这个具体情境的时候,人物的反应是怎样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特点?封闭型问题带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维度,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思维的整合。
综上所述,大班额这一现状我们无法短期内有效改变,因此,在这一现状下开发更多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力争让更多的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当极力去探索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专题学习、有效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时间、从不同层面提问引导、引入书面表达环节等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大班额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