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预设遭遇“围堵”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预设不会成为生成的“桎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怎样的预设才是有效的预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
  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三《祝福》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关于祥林嫂的死有一段对话:“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穷”不会是死的一种具体方式,那么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在风雨之夜冻饿而死还是绝望之际主动踏上死亡之路?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精彩的问题:一是切入角度新颖,见学生之所未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实,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一般对祥林嫂如何死不会特别注意,问题出乎他们意料,能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二是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思维空间大,不管是哪一种死亡方式,在小说中都能找到思考讨论的依据。三是问题容量大,学生阐述的理由能涵盖文本的基本内容,认为祥林嫂冻饿而死,可以从祥林嫂与我的谈话、肖像描写、众人对她的态度、环境描写等方面入手;认为祥林嫂是自杀,既可以着眼于她的绝望、生的无趣,也可以着眼于她性格中的刚强和反抗精神。分析祥林嫂的绝望时既可从正面看她人生的不幸遭遇,也可从反面看到她生命力的顽强。
  笔者一直自鸣得意于这个预设。但是,在最近的教学中,一个一贯爱插嘴的学生又突然说“是抑郁而死”,全班学生哄然大笑,因为不是预设的内容,笔者一笑了之。但是事后细细思考:“抑郁而死”不也可以是一种死亡方式吗?这也是学生一种合理的阅读体验啊,为什么当时一笑了之呢?像这样很值得提出来和学生分享却又没能提出来的问题还有没有呢?显然是有的。可见,有些内容因为不是问题设计的重点就淡出了课堂教学的视野。
  问题预设的背后是对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预设,心理学家坦恩鲍姆曾经检讨自己的教学:“我过去一向是欢迎最广泛的讨论的;但是,现在我才知道,我还是要求并期待我的学生了解指定给他的课文和讲授材料。更糟的是,我虽然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都说完做完之后,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的思路一致的结论。”
  一直自鸣得意的问题不但束缚了笔者,更束缚了学生多元的阅读体验。这不禁让笔者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预设以及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
  一、预设不是生成的“堡垒”,而是“指南针”
  有些教师认为强调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就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过多、过细的预设必然制约教学的生成,因此主张预设要简单,生成要放开,一味追求即时的生成。结果是课堂教学严重脱离文本和教学目标,教学中充斥着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时间制约性。
  如某位教师在执教《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塞翁丢失的是白马还是黑马”时,教师有些兴奋,马上抓住这一哲学层面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是一堂课就在争论“马的黑白”中过去,变成了一堂哲学课。因此,课堂上如果一味追求即时的“生成”,就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有时候还可能会显得浅显、浮泛、低俗,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有效的预设正是课堂生成的“指南针”,为课堂的有效生成指明方向,不让课堂活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二、预设不是生成的“保姆”,而是“催产婆”
  精心预设是科学生成的催化剂。预设时,教师应该考虑一至二个生成的预设出在什么生成点,什么地方、哪个环节、哪个知识点、用什么方法去引发生成等,从而达到预设生成的目的。
  如执教《祝福》,对祥林嫂闹着不愿改嫁给贺老六的情节,怎么理解她的出格?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他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笔者预设了“出格是她反封建礼教还是她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这个分歧点(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见解或看法),并设置课堂小辩论环节。经过辩论,达成共识:祥林嫂因受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所以她形式上的反抗,实质恰恰反映出她受礼教思想毒害之深,反抗越出格,说明其中毒就越深,突出了文章的悲剧主旨。正是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分歧点,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从而找到促进课堂生成的良好契机,通过分歧点的预设,来有效地催化生成。
  为了能有效催化生成,在预设教学板块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1)不要太复杂、太紧凑,要有“弹性区间”——留出生成的时间和空间;(2)要便于临时根据需要调整和增删,为生成“提供方便”;(3)分出“小板块”,便于教学时根据学情选用。课堂教学正应当在充分周密的预设下精心诱导生成,如此,生成才会精彩纷呈,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预设不是“紧箍咒”,而是“金箍棒”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一旦不听话,唐僧就念“紧箍咒”,借此来控制神通广大的孙猴子。预设绝对不是教师用来控制课堂生成的“紧箍咒”,而是一根促进课堂生成的切中教学要害、威力无比的“金箍棒”。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经过多次筛选,最终寻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信息,从而设计成那个“关键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教师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寻找学生的“感点”,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促发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这次失败的课堂经历让笔者意识到: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既不能因为有课前的预设而放弃精彩的生成,也不能因过分强调生成而忽视预设的作用。充分巧妙的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预设”是“锦”,“生成”是“花”,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课前认真地织“锦”,课上才会出现“锦”上添“花”的美好一幕;只有“预设”枝繁叶茂,“生成”之花才能灿然绽放。两者互动共生,相辅相成,只有让其更和谐、更有效,“天光云影共徘徊”,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才能扮靓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升我们的教学境界。
其他文献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字字珠玉、百读不厌的精品。第二段有这样的几句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初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当时要是有录音机之类的东西记录其情形该多好啊!若能那样,今天的人们就可以“极视听之娱”了。而现在呢,我们只能透过作者的文字描绘,去感受苏子用洞箫声表现人物内心深沉的情感,去领略苏子写幽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为目的,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实现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水平。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都要做到开放,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学习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可以更有兴趣地探索语文知识,开拓知识的宽度、深度。  开放性教学方式有三方面的特
期刊
由于文化课基础差,专业学习课时少,高中艺术类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语文的学习质量,对于他们思维的拓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下面笔者就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谈谈艺术类学生语文阅读的现状,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的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阅读现状  凡是从事艺术类学生教学的教师都会发现,艺术类学生无论在课堂阅读中还是自己的平常阅读中,都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体现在以下几
期刊
【教学目标】  1领悟“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  3学习作者劝谏技巧,培养说理能力。  4因声求气,以读带言,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带动理解,加速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清思路,因声求气,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  1选择适当诵读方式带动理解和背诵。  2学习作者的劝谏艺术。  
期刊
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过程基本分为三轮进行。一轮复习的主要做法是针对高考考纲中的考点进行地毯式训练,做到点无遗漏。到二轮复习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技能。因此二轮复习的内容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在二轮复习中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到底该教什么、该怎样教,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及高频考点穿插一些“微专题”,可以取得
期刊
《唐诗宋词选读》因其教授时间集中,内容相对单一,与学生生活脱节等原因,让多数学生都“想说爱你不容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日常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诵读法渗透于诗歌鉴赏之中,并以沙龙、座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之美。高二下半学期伊始,春归大地,芳菲渐盛,也拉开了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帷幕。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品诗赏词的兴趣?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诗人、学生、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
期刊
高考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亦被称为高考“第六科”。可以说,胜作文者不一定完胜高考,但是作文失利,必将影响高考全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材料作文的能力和水平,突出作文能力提升的指导,是高中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备好的必修课。  一、关注变化,突出审题立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人才综合性能力要求的提升,考试制度和试题考查侧重也不断发展变化。2013年江苏省高考的《考试说明》典型例题
期刊
现在有很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他们跋涉在书山题海,穿梭于种种考试,苦不堪言,最后却往往与语文“相看两厌”,甚至“分道扬镳”。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苦学”为“乐学”,自觉自愿地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关键。  一、以奇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一个人的兴趣源于好奇,且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渴望去探索,需要去发现;一旦失去了好奇
期刊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经典篇目,人人讲过,人人授课方式不同。  在上课之前,我请学生认真预习这篇课文,并布置了两道预习题:1.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写出理由。2.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困惑?我想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朴素阅读来定位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与授课方式。  学生交上来的预习作业确实给了我很多灵感。认真整理一下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发现学生的问题将这篇课文的难点一个一个地挖了出来。于是,我突然想
期刊
参照教育部班额标准,一般认为,中小学校46~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针对大多数学校目前的状况,一定有很多班级在人数上都符合大班额的定义。  大班额造成的教学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人数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情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后排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效果差,听课容易走神;学生和教师的上课交流机会过少;教师不能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