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记得,在2010年,那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三月,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在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校建立了分馆,并开设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班,成为苏州地区唯一一所建立分馆的初中校,被评为苏州市首批“吴文化教育基地”。这是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办学光辉历程上重要的一页,是对该校传承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的高度肯定,也是该校2000年创办艺术特色学校以来的一个明晰的艺术特色教育定位的标志。在幽静典雅、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木刻馆内,伴着刷刷的雕刻声,一幅幅作品的诞生带来的喜悦,便从师生的内心深处渐渐发散开来。回首十年的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旅,他们就在这一民间艺术的润泽中感受着成长的快乐,体会着生活的幸福,那一个个清晰的脚印写满了勤奋与坚实。
一、明确定位,寻求突破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冲击,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后继乏人。因此,学习和研究桃花坞木版年画,对于发展新的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有着重要意义。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地处桃花坞木刻年画发祥地,对于传承该艺术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其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学校的传承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多年美术特色教学的基础上,2004年,学校开设了版画兴趣小组课,2007年,学校把版画班改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傳承班,并聘请大师王祖德为艺术顾问,定期到校为学生上课,在大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年画的刻印技能,能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在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项目为主的情况下,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还开设了江南丝竹、评弹等项目,并结合学校特点,定位为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实现艺术教育特色化、多元化,这几年来,学校通过加强专业传习和人才培养,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并以点带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中来。2011年,学校成为中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把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12年4月,学校成功举办了以“弘扬传统艺术,浸润学子心田”为主题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年会。
二、名师引领,提携成长
自开设“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班”以来,学校就聘请苏州市工艺大师王祖德和民间传承人沈伟臣老师,每周来校授课,传授技艺,并利用周末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学校专门派美术教师俞亦纯参加由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举办的研习班,每周前往学习,现已顺利结业,在日常教学中辅助两位大师,组织和辅导学生,使该项目能更全面、更长久地开展下去。俞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一个美术老师,大学时学的是西洋版画,工作后由于学校给予的契机——开设地方课程‘桃花坞木刻年画课’,使我非常有幸地接触到了这项我们苏州人自己的版画。”“每一张年画里都透露着浓郁的传统气息,也表达着祖辈们对生活方方面面美好的期许,几乎每一张年画,都能讲出一段动人的故事,无论是神仙鬼怪还是历史戏曲。”
在学校,桃花坞木刻年画学习的周期为两年。第一年,每周开设一节课,掌握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知识背景和基本制作流程,并学会了绘制草图。一年学习结束后,精选出10名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进一步学习拳刀的使用方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发刀、挑刀、衬刀、复刀”这四种传统刀法,最终能独立的完成一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线版制作工艺,并且在线版的基础上,制作出套色版,印制出完整的作品。
工艺大师王祖德如是说:“同学们自制的新年龙贺卡和马年贺卡,富有丰富的艺术审美,虽然技法略显稚嫩,但是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并大胆地为作品填色,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同学对木刻年画的喜爱和热情,散发着朝气和活力。同学们将自己做的贺卡赠送给师长、亲友和同学,散播着美的种子。在刻制年画小品生肖娃的过程中,同学们刻苦钻研,能够认真完成制版并能完整地运用传统的水印刷技艺完成作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作品虽小,却凝聚了学生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付出。令人高兴的是,在首届江苏省教育博览会上,同学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了曹省长,并受到了参观者好评。由于木刻年画传习班的努力,学校吸引了一批批来自海内外的友人前来参观,为传承和发扬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三、艺以励志,怡情养性
在学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过程中,二十六中的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艺以励志”的深刻含义。俞老师介绍: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画、刻、印”三大步骤,听来简单,但要完成,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完成一幅合格的作品,只有对桃坞年画的喜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每一道工序都须要耐心、细心,认真地去做,还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为了使木板上的线条精细,他们梨木板制版,木质坚硬细腻,为此付出了更多的“血”汗,手拿自己磨制的拳刀,一刀刀、一笔笔,在基本零失误的情况下,一张完整的线稿也就形成了。最关键的是印制作品,因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属于水印套色木刻版画,要将每一套色准确无误地印制到线稿上,只要稍有误差,就得从头开始印制。
初二(5)赵志凌同学出于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的喜爱,参加了学校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小组。一开始带着满腔热情去学习,觉得学习木刻年画很有意思,刻刻画画应该不会太难,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学好。可实际上,这也是个磨练人意志的活儿,因为木刻年画制作步骤比较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所以需要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坐久了人会感到腰腿酸痛,肩膀和手都会变得僵硬。赵志凌说:“原先的新鲜感,兴奋感渐渐被消耗殆尽,我萌生了想要放弃学习的念头,这时老师来到了我的身边,给了我技术上的的指导,精神上的鼓励,每次我取得一些小小的进步,老师都会表扬,让我倍受鼓舞。时间久了,我从中找到了乐趣,原先焦躁的心被平静所替代,雕刻技术也与日俱进,性格也变得更加踏实稳重。”他成了学校博物馆众多学生讲解员中出色的一员。 众多的学生在艺术学习中,逐渐成长,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品质。初三(6)班的王欢迎同学有感于周敦颐《爱莲说》莲的品质,创作了《窗前半枯莲》这幅作品致即将逝去的青春。初二(40班何晓婷同学有感于明媚的春日里,绚烂的百花中,暖暖的日光映射出斑驳的花影,隐隐传来一声声叫鸣,提笔作了《百花图》,记录美好的春日,记录那让人难忘的闲暇时光,已毕业的学生吕亚强回忆当年在校学习的情景:“还记得当年在艺术特色班学习素描的那段时光,宽敞明亮的画室里,老师、同学一起作画,一切是那么的安静、肃穆,思绪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画笔在手中涂抹出一片片美丽的风景,至今我依旧保留着这样的爱好,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和描绘我的感受。”……
四、收获硕果,声名远播。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成就了学校鲜明的艺术特色,博物馆内还陈列了经典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和传承班学生的优秀作品,也为学校带来了更多的荣誉。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校外团体和市民前来参观,认识和了解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木刻年画传承班学员的优秀作品,成为了学校对外交流的一张张精美的名片,传播到各地。
2010年:
5月,日本友好学校来校交流学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常识与制作流程;
9月,参加了第一届江苏省教育博览会,期间受到省里各级领导的赞许,还得到了参加教博会的广大市民的热捧;
9月,参加了第五届苏州市少儿艺术节暨首届少儿传统手工艺传承作品汇展的现场展示,获得苏州市民的喜爱。成为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2011年:
6月,新加坡绿苑中学来我校艺术交流,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
2012年:
浙江省艺术学校校长团来校参观;
“花季杯”苏州市青少年国粹活动传统手工艺作品展(比赛)特等奖;
苏州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学生梅明、周文静的木刻年画作品获得绘画类中学组二等奖,俞亦纯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校庆五十周年活动中,木刻年画班学员集体为校庆设计制作了纪念年画,赠送给来宾和校友。
学校将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课程研究纳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初中艺术类课程精品化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中。
2013年:
10月,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教处刘扬生处长来校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对传承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同月,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德国学生访问团专程来校参观学习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尝试亲手制作木刻年画。
2014年:
4月,在苏州市教育局金色大厅,二十六中师生作品展览,桃花坞木刻作品也受到参观者的矚目。
平日里,学校木刻年画博物馆分馆向社会开放,还专门成立了学生讲解小组,并通过现场制作展示,为来宾全面、直观、专业地介绍木刻年画常识与制作流程。在一年一度的“花季杯”苏州市青少年国粹活动中,学校都会现场展示木刻年画传承班学员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来自全市的中小学生驻足观赏,并得到了组委会评委的一致好评。
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上,组织学生参与“最炫民族风”民族传统艺术广场展示活动,挖掘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普及优秀传统艺术。
学校组织编撰了具有我校鲜明特征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校本教材,还拍摄了专题片《特色学校里的特色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表达了学员在木刻年画传承班中学习的感受,该片获得第八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校园专题类金奖。
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鲜明旗帜,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通过有计划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保护、传承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这门艺术能够一代又一代地薪火相传,真正实现 “以艺厚德、以艺砺志、以艺育能、以艺启智”的办学理念。
一、明确定位,寻求突破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冲击,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后继乏人。因此,学习和研究桃花坞木版年画,对于发展新的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有着重要意义。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地处桃花坞木刻年画发祥地,对于传承该艺术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其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学校的传承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多年美术特色教学的基础上,2004年,学校开设了版画兴趣小组课,2007年,学校把版画班改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傳承班,并聘请大师王祖德为艺术顾问,定期到校为学生上课,在大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年画的刻印技能,能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在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项目为主的情况下,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还开设了江南丝竹、评弹等项目,并结合学校特点,定位为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实现艺术教育特色化、多元化,这几年来,学校通过加强专业传习和人才培养,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并以点带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中来。2011年,学校成为中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把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12年4月,学校成功举办了以“弘扬传统艺术,浸润学子心田”为主题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年会。
二、名师引领,提携成长
自开设“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班”以来,学校就聘请苏州市工艺大师王祖德和民间传承人沈伟臣老师,每周来校授课,传授技艺,并利用周末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学校专门派美术教师俞亦纯参加由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举办的研习班,每周前往学习,现已顺利结业,在日常教学中辅助两位大师,组织和辅导学生,使该项目能更全面、更长久地开展下去。俞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一个美术老师,大学时学的是西洋版画,工作后由于学校给予的契机——开设地方课程‘桃花坞木刻年画课’,使我非常有幸地接触到了这项我们苏州人自己的版画。”“每一张年画里都透露着浓郁的传统气息,也表达着祖辈们对生活方方面面美好的期许,几乎每一张年画,都能讲出一段动人的故事,无论是神仙鬼怪还是历史戏曲。”
在学校,桃花坞木刻年画学习的周期为两年。第一年,每周开设一节课,掌握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知识背景和基本制作流程,并学会了绘制草图。一年学习结束后,精选出10名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进一步学习拳刀的使用方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发刀、挑刀、衬刀、复刀”这四种传统刀法,最终能独立的完成一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线版制作工艺,并且在线版的基础上,制作出套色版,印制出完整的作品。
工艺大师王祖德如是说:“同学们自制的新年龙贺卡和马年贺卡,富有丰富的艺术审美,虽然技法略显稚嫩,但是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并大胆地为作品填色,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同学对木刻年画的喜爱和热情,散发着朝气和活力。同学们将自己做的贺卡赠送给师长、亲友和同学,散播着美的种子。在刻制年画小品生肖娃的过程中,同学们刻苦钻研,能够认真完成制版并能完整地运用传统的水印刷技艺完成作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作品虽小,却凝聚了学生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付出。令人高兴的是,在首届江苏省教育博览会上,同学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了曹省长,并受到了参观者好评。由于木刻年画传习班的努力,学校吸引了一批批来自海内外的友人前来参观,为传承和发扬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三、艺以励志,怡情养性
在学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过程中,二十六中的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艺以励志”的深刻含义。俞老师介绍: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画、刻、印”三大步骤,听来简单,但要完成,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完成一幅合格的作品,只有对桃坞年画的喜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每一道工序都须要耐心、细心,认真地去做,还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为了使木板上的线条精细,他们梨木板制版,木质坚硬细腻,为此付出了更多的“血”汗,手拿自己磨制的拳刀,一刀刀、一笔笔,在基本零失误的情况下,一张完整的线稿也就形成了。最关键的是印制作品,因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属于水印套色木刻版画,要将每一套色准确无误地印制到线稿上,只要稍有误差,就得从头开始印制。
初二(5)赵志凌同学出于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的喜爱,参加了学校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小组。一开始带着满腔热情去学习,觉得学习木刻年画很有意思,刻刻画画应该不会太难,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学好。可实际上,这也是个磨练人意志的活儿,因为木刻年画制作步骤比较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所以需要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坐久了人会感到腰腿酸痛,肩膀和手都会变得僵硬。赵志凌说:“原先的新鲜感,兴奋感渐渐被消耗殆尽,我萌生了想要放弃学习的念头,这时老师来到了我的身边,给了我技术上的的指导,精神上的鼓励,每次我取得一些小小的进步,老师都会表扬,让我倍受鼓舞。时间久了,我从中找到了乐趣,原先焦躁的心被平静所替代,雕刻技术也与日俱进,性格也变得更加踏实稳重。”他成了学校博物馆众多学生讲解员中出色的一员。 众多的学生在艺术学习中,逐渐成长,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品质。初三(6)班的王欢迎同学有感于周敦颐《爱莲说》莲的品质,创作了《窗前半枯莲》这幅作品致即将逝去的青春。初二(40班何晓婷同学有感于明媚的春日里,绚烂的百花中,暖暖的日光映射出斑驳的花影,隐隐传来一声声叫鸣,提笔作了《百花图》,记录美好的春日,记录那让人难忘的闲暇时光,已毕业的学生吕亚强回忆当年在校学习的情景:“还记得当年在艺术特色班学习素描的那段时光,宽敞明亮的画室里,老师、同学一起作画,一切是那么的安静、肃穆,思绪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画笔在手中涂抹出一片片美丽的风景,至今我依旧保留着这样的爱好,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和描绘我的感受。”……
四、收获硕果,声名远播。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成就了学校鲜明的艺术特色,博物馆内还陈列了经典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和传承班学生的优秀作品,也为学校带来了更多的荣誉。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校外团体和市民前来参观,认识和了解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木刻年画传承班学员的优秀作品,成为了学校对外交流的一张张精美的名片,传播到各地。
2010年:
5月,日本友好学校来校交流学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常识与制作流程;
9月,参加了第一届江苏省教育博览会,期间受到省里各级领导的赞许,还得到了参加教博会的广大市民的热捧;
9月,参加了第五届苏州市少儿艺术节暨首届少儿传统手工艺传承作品汇展的现场展示,获得苏州市民的喜爱。成为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2011年:
6月,新加坡绿苑中学来我校艺术交流,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
2012年:
浙江省艺术学校校长团来校参观;
“花季杯”苏州市青少年国粹活动传统手工艺作品展(比赛)特等奖;
苏州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学生梅明、周文静的木刻年画作品获得绘画类中学组二等奖,俞亦纯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校庆五十周年活动中,木刻年画班学员集体为校庆设计制作了纪念年画,赠送给来宾和校友。
学校将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课程研究纳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初中艺术类课程精品化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中。
2013年:
10月,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教处刘扬生处长来校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对传承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同月,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德国学生访问团专程来校参观学习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尝试亲手制作木刻年画。
2014年:
4月,在苏州市教育局金色大厅,二十六中师生作品展览,桃花坞木刻作品也受到参观者的矚目。
平日里,学校木刻年画博物馆分馆向社会开放,还专门成立了学生讲解小组,并通过现场制作展示,为来宾全面、直观、专业地介绍木刻年画常识与制作流程。在一年一度的“花季杯”苏州市青少年国粹活动中,学校都会现场展示木刻年画传承班学员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来自全市的中小学生驻足观赏,并得到了组委会评委的一致好评。
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上,组织学生参与“最炫民族风”民族传统艺术广场展示活动,挖掘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普及优秀传统艺术。
学校组织编撰了具有我校鲜明特征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校本教材,还拍摄了专题片《特色学校里的特色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表达了学员在木刻年画传承班中学习的感受,该片获得第八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校园专题类金奖。
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鲜明旗帜,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通过有计划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保护、传承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这门艺术能够一代又一代地薪火相传,真正实现 “以艺厚德、以艺砺志、以艺育能、以艺启智”的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