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机制、课程结构、课程衔接、课程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几点问题,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开发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注:本文为2010-2011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中国与新西兰高职核心课程开发比较研究——基于宁波城市学院与Unitec理工学院的个案分析”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573523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正在经历重要的变革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展开了专业和课程的调整与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同时,在课程开发机制、课程衔接、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研究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企业被动参与课程开发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主要的决策者是教育主管部门,课程开发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因为缺乏有效的机制,行业组织与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往往导致课程开发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脱节。虽然,近几年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组建了有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注意听取企业专家对课程的意见,努力使课程开发切实反映职业岗位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但是,课程开发的主要责任仍在教育机构或教育部门。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行业组织和企业往往在课程开发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参与的热情不足,更缺乏主导意识。如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面临的重大课题。
2.课程结构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采取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常见的有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模块式课程模式、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逐渐突破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在2008年进行了重大的课程改革,将平台式课程模式改革为“平台+模块”课程模式。在必修课中分设有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岗位基础平台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结合职业岗位工作方向的模块课程,以及专业任意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其他任意选修课。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可以进一步选择职业岗位的工作方向,选修相应的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包括职业岗位工作方向课程、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专业综合能力实践、与社会考证接轨的考证综合课程。此外,课程也被分类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理论+实践课程,并规定了一定的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
“平台+模块”课程模式以胜任岗位要求为目的,在岗位需求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强调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培养。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大都缺乏长期的企业工作经验,而企业专家又缺乏教学经验,没有行业组织的指导作为依托,高职院校自主开发课程的难度很大。首先,尽管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继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公共基础平台的课程比例过高。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专业为例,公共基础平台的课程学时比例高达22%,学分比例达23%。其次,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仍有较强的学科体系倾向。尽管学科理论和原理的传授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但高职课程的理论教学不应该是学科教学,不应该是与工作实际脱节的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传授,。
3.非系统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也缺乏建立全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机制。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逐步明确了课程衔接的目标,总结出多种中高职衔接模式,常见的有“五年一贯制”、“3+2”、“2+3”、“3+3”等。这些衔接模式是建立在特定的中高职学校校际合作的基础上,是局部的、短期的、不稳定的课程衔接方式,注重的是学历衔接和学习时间的衔接,在课程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复现象。此外,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衔接几乎一片空白。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要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只能通过专升本考试,录取率很低。而这些普通高等院校专升本班的课程没有与职业教育院校课程对接。没有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4.课程实施深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兴起之后,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的重点转向实用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有所提高。然而,由于深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仍旧存在诸多问题。 (1).课堂教学多采用大班化教学。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班级的平均规模在40人以上,有些班级接近60人。大班教学适用于传统的讲授性课堂,但不利于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很难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2). 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一定的脱节。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院校的专职教师大都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在任教后也很少从事行业第一线的工作,因此教学内容往往与行业的实际情况有脱节的现象。(3).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教学评价常用的是终结性评价,这使得教师无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方式还局限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小组评价、学生互评、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方式。
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问题的建议
1. 建立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2010年的初步统计表明,我国拥有约600多个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发挥这些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规则,明确行业协会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的业务范围、权利和权限、资质条件、服务途径等。 建立教育部门和机构向行业协会购买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项目的机制,把购买课程开发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通过建立政策法规,为行业协会指导和参与职业课程开发提供资金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立专项财政资金,补助或奖励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行业信息和咨询服务。建立行业协会与职业教育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合作途径,探索合作开发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方式。
2. 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开发职业能力导向课程
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整合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发能力导向模块课程。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工作任务和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将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教学分析,以此为出发点整合重组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内容,开发任务型模块课程,利用科学的课程开发技术设计模块,使模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一致性、灵活性,符合教学规律。最后,将课程开发的成果整理成模块教学包,其内容可以包括教学指导手册、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计方案、讲稿、实训实验手册、设备操作资料、音像资料、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供课程任课教师参考。
3. 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建立在教育衔接的基础上,涉及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需要有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制度作为依托,各层次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衔接,相互承认对方的课程,拓宽继续学习的渠道。探索建立系统化的证书和课程分级制度,研究学分转换、先前学习和实践经验认证等衔接手段,建立课程衔接机制,使课程衔接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学校之间。
4. 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行业和岗位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任务型的教学活动,突出实践教学。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使技能、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成为课程考核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鑫祥. 高职课程开发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2-3.
[2] 李学锋,黄燕,杨蓉. 高职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2):75-76.
[3] 窦新顺,中外职业教育主要课程模式及其开发的比较研究[J].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注:本文为2010-2011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中国与新西兰高职核心课程开发比较研究——基于宁波城市学院与Unitec理工学院的个案分析”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573523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正在经历重要的变革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展开了专业和课程的调整与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同时,在课程开发机制、课程衔接、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研究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企业被动参与课程开发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主要的决策者是教育主管部门,课程开发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因为缺乏有效的机制,行业组织与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往往导致课程开发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脱节。虽然,近几年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组建了有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注意听取企业专家对课程的意见,努力使课程开发切实反映职业岗位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但是,课程开发的主要责任仍在教育机构或教育部门。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行业组织和企业往往在课程开发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参与的热情不足,更缺乏主导意识。如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面临的重大课题。
2.课程结构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采取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常见的有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模块式课程模式、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逐渐突破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在2008年进行了重大的课程改革,将平台式课程模式改革为“平台+模块”课程模式。在必修课中分设有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岗位基础平台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结合职业岗位工作方向的模块课程,以及专业任意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其他任意选修课。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可以进一步选择职业岗位的工作方向,选修相应的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包括职业岗位工作方向课程、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专业综合能力实践、与社会考证接轨的考证综合课程。此外,课程也被分类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理论+实践课程,并规定了一定的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
“平台+模块”课程模式以胜任岗位要求为目的,在岗位需求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强调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培养。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大都缺乏长期的企业工作经验,而企业专家又缺乏教学经验,没有行业组织的指导作为依托,高职院校自主开发课程的难度很大。首先,尽管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继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公共基础平台的课程比例过高。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专业为例,公共基础平台的课程学时比例高达22%,学分比例达23%。其次,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仍有较强的学科体系倾向。尽管学科理论和原理的传授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但高职课程的理论教学不应该是学科教学,不应该是与工作实际脱节的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传授,。
3.非系统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也缺乏建立全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机制。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逐步明确了课程衔接的目标,总结出多种中高职衔接模式,常见的有“五年一贯制”、“3+2”、“2+3”、“3+3”等。这些衔接模式是建立在特定的中高职学校校际合作的基础上,是局部的、短期的、不稳定的课程衔接方式,注重的是学历衔接和学习时间的衔接,在课程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复现象。此外,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衔接几乎一片空白。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要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只能通过专升本考试,录取率很低。而这些普通高等院校专升本班的课程没有与职业教育院校课程对接。没有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4.课程实施深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兴起之后,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的重点转向实用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有所提高。然而,由于深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仍旧存在诸多问题。 (1).课堂教学多采用大班化教学。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班级的平均规模在40人以上,有些班级接近60人。大班教学适用于传统的讲授性课堂,但不利于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很难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2). 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一定的脱节。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院校的专职教师大都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在任教后也很少从事行业第一线的工作,因此教学内容往往与行业的实际情况有脱节的现象。(3).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教学评价常用的是终结性评价,这使得教师无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方式还局限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小组评价、学生互评、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方式。
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问题的建议
1. 建立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2010年的初步统计表明,我国拥有约600多个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发挥这些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规则,明确行业协会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的业务范围、权利和权限、资质条件、服务途径等。 建立教育部门和机构向行业协会购买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项目的机制,把购买课程开发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通过建立政策法规,为行业协会指导和参与职业课程开发提供资金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立专项财政资金,补助或奖励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行业信息和咨询服务。建立行业协会与职业教育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合作途径,探索合作开发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方式。
2. 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开发职业能力导向课程
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整合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发能力导向模块课程。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工作任务和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将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教学分析,以此为出发点整合重组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内容,开发任务型模块课程,利用科学的课程开发技术设计模块,使模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一致性、灵活性,符合教学规律。最后,将课程开发的成果整理成模块教学包,其内容可以包括教学指导手册、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计方案、讲稿、实训实验手册、设备操作资料、音像资料、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供课程任课教师参考。
3. 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建立在教育衔接的基础上,涉及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需要有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制度作为依托,各层次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衔接,相互承认对方的课程,拓宽继续学习的渠道。探索建立系统化的证书和课程分级制度,研究学分转换、先前学习和实践经验认证等衔接手段,建立课程衔接机制,使课程衔接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学校之间。
4. 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行业和岗位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任务型的教学活动,突出实践教学。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使技能、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成为课程考核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鑫祥. 高职课程开发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2-3.
[2] 李学锋,黄燕,杨蓉. 高职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2):75-76.
[3] 窦新顺,中外职业教育主要课程模式及其开发的比较研究[J].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