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大量的文化,这些文化都需要人们去传承,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其加以重视,在课堂积极渗透传统文化,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尤其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更要积极的渗透传统文化,我国的音乐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史,一些古代乐器也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都可以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字:初中音乐;课堂;渗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明确要求学校将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学目标贯彻下去。对于集中体现“美”的初中音乐教育而言,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不断引导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持续发展,建立起学生发现、热爱,创造音乐的意识。同时应更注重学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体验及感受,在音乐课堂融入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又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感受传统音乐魅力
教师只有彻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无限学习兴趣,才能更为顺利的在音乐课堂上将传统文化引入其中,并让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大幅提高。但在大部分学生都对流行音乐比较痴迷,而忽略了传统音乐对自己在文化底蕴、内涵及精神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其对传统音乐相关知识也是知之甚少,极度缺乏对传统音乐的热爱。教师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有所提高,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使流行音乐更好的发展,没有传统音乐千百年来的积淀就不可能有现代流行音乐的成就,这样其对民族的认同感也会不断增强,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重整山河待后生》时,这是利用我国传统乐器京韵大鼓为主要乐器演奏的《四世同堂》的主题曲,进而让学体会说唱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色。京韵大鼓作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学习其精髓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教师可让学生提前搜集好有关京韵大鼓的一些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京韵大鼓的一些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在学生对京韵大鼓有更直观的感知以后,在为学生播放本堂课所学曲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新奇的说唱形式有学习下去的欲望,让初中生能在观看视频的同時体会传统音乐文化的独到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动学生对京韵大鼓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促进传统文化感知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音乐需要充分而深入的了解作者所创作作品的丰富情感内涵,这样不仅对学生音乐底蕴和境界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音乐时可以创设适当的情境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感知,另外教师也要充分体现民主意识,轻松、愉悦的空间与环境能让人产生美好的心境,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这能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涵养,更能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教师讲授传统曲目《二泉映月》时,教师可首先为学生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曲目之前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于社会动荡中的盲艺人,是如何依赖拉二胡谋生的。这样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的艰难生活历程,在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二泉映月”这首曲目,让学生的心境与作者的音乐之间产生共鸣。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对该作品进行深刻的剖析,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阿炳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样开放式问题的影响下,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各抒己见,课堂氛围顿时被推向高潮。教师还要求学生要分析这首曲目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于见解独到新颖而又正确的学生,可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让其他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欲得到激发。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创设下,学生都好像回到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能更好的感知作品中包含的文化成分,以增强民族意识与自信,继而弘扬民族精神。
三、民族音乐走进课堂,培养传统文化精神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识别标志,一个“魂”字就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中一个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便是音乐。经过岁月和历史的积淀,流传至今的各民族音乐,已成为民族间情感交流、道德传扬。个性释放的不同形式,更是音乐凝聚力及亲和力的聚合体,这就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特征。作为教师要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直面体会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并通过使学生对音乐本质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紫竹调》这一节课内容时,其中的乐器江南丝竹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附近地区的传统音乐,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时,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由张野塘为中坚人物而组成,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伴奏,后逐渐演变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江南丝竹乐曲其结构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变奏、循环的基本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结构特点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一曲多变是这种特点所形成的结构样式,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是构成丝竹乐中重要部分。通过对江南丝竹的详细阐述,能最大化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见解。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江南丝竹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民族音乐,做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传承。
结论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博大精深著称,音乐的表现形式亦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初中音乐教师要对音乐教学的意义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修养,让学生也能在音乐中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调动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学习起传统音乐时更有积极性,以弘扬我国传统民族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志鹏.初中音乐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20(21):118-120.
[2]杨建娅.传统文化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探究[J].黄河之声,2020(07):108.
关键字:初中音乐;课堂;渗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明确要求学校将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学目标贯彻下去。对于集中体现“美”的初中音乐教育而言,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不断引导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持续发展,建立起学生发现、热爱,创造音乐的意识。同时应更注重学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体验及感受,在音乐课堂融入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又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感受传统音乐魅力
教师只有彻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无限学习兴趣,才能更为顺利的在音乐课堂上将传统文化引入其中,并让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大幅提高。但在大部分学生都对流行音乐比较痴迷,而忽略了传统音乐对自己在文化底蕴、内涵及精神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其对传统音乐相关知识也是知之甚少,极度缺乏对传统音乐的热爱。教师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有所提高,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使流行音乐更好的发展,没有传统音乐千百年来的积淀就不可能有现代流行音乐的成就,这样其对民族的认同感也会不断增强,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重整山河待后生》时,这是利用我国传统乐器京韵大鼓为主要乐器演奏的《四世同堂》的主题曲,进而让学体会说唱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色。京韵大鼓作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学习其精髓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教师可让学生提前搜集好有关京韵大鼓的一些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京韵大鼓的一些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在学生对京韵大鼓有更直观的感知以后,在为学生播放本堂课所学曲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新奇的说唱形式有学习下去的欲望,让初中生能在观看视频的同時体会传统音乐文化的独到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动学生对京韵大鼓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促进传统文化感知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音乐需要充分而深入的了解作者所创作作品的丰富情感内涵,这样不仅对学生音乐底蕴和境界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音乐时可以创设适当的情境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感知,另外教师也要充分体现民主意识,轻松、愉悦的空间与环境能让人产生美好的心境,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这能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涵养,更能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教师讲授传统曲目《二泉映月》时,教师可首先为学生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曲目之前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于社会动荡中的盲艺人,是如何依赖拉二胡谋生的。这样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的艰难生活历程,在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二泉映月”这首曲目,让学生的心境与作者的音乐之间产生共鸣。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对该作品进行深刻的剖析,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阿炳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样开放式问题的影响下,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各抒己见,课堂氛围顿时被推向高潮。教师还要求学生要分析这首曲目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于见解独到新颖而又正确的学生,可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让其他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欲得到激发。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创设下,学生都好像回到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能更好的感知作品中包含的文化成分,以增强民族意识与自信,继而弘扬民族精神。
三、民族音乐走进课堂,培养传统文化精神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识别标志,一个“魂”字就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中一个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便是音乐。经过岁月和历史的积淀,流传至今的各民族音乐,已成为民族间情感交流、道德传扬。个性释放的不同形式,更是音乐凝聚力及亲和力的聚合体,这就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特征。作为教师要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直面体会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并通过使学生对音乐本质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紫竹调》这一节课内容时,其中的乐器江南丝竹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附近地区的传统音乐,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时,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由张野塘为中坚人物而组成,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伴奏,后逐渐演变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江南丝竹乐曲其结构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变奏、循环的基本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结构特点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一曲多变是这种特点所形成的结构样式,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是构成丝竹乐中重要部分。通过对江南丝竹的详细阐述,能最大化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见解。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江南丝竹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民族音乐,做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传承。
结论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博大精深著称,音乐的表现形式亦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初中音乐教师要对音乐教学的意义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修养,让学生也能在音乐中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调动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学习起传统音乐时更有积极性,以弘扬我国传统民族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志鹏.初中音乐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20(21):118-120.
[2]杨建娅.传统文化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探究[J].黄河之声,2020(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