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物理苏科版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自行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平常教学时,笔者在实验探究环节一直以演示实验为主。简单,直观,教学效果也不错,弊端是师讲生听,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一般。而这次正值笔者开《二力平衡》的区级公开课之际,开课班级多数为优秀生,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构思这节课,总想着能出彩,要与众不同。课前准备:由于在摩擦力教学中讲过二力平衡知识,因此我先让学生完成《评价手册》中《二力平衡》的内容,批改后效果不错。接着我在实验探究环节做了如下处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纸片实验变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用传统的铁架台、定滑轮和钩码,而是直接给学生小车、纸片和弹簧测力计,让学生在其中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这样整节课都是以孩子自己动手为主的,课堂气氛热烈。在自行设计实验环节,孩子的表现让所有人都非常惊喜,而且整节课笔者说得很少。课堂上充满了孩子自己的声音,笔者作为一名实验者感受着课堂热烈的氛围。
【案例描述】
试验一:演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器材:铁架台、定滑轮、纸片(两边系好了细线)、钩码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生活体验和力的三要素猜想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时,两个力要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老师这儿有纸片、质量相同的钩码,支架带定滑轮(可将纸片两端的细绳挂在上面),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如何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完成刚才大家的猜想。
小组讨论。
请小组派代表来演示,学生举手异常热烈,让笔者有些吃惊。
组1:我们探究的是当纸片静止时,两个力大小相等。将纸片挂好后,,一边挂2个钩码,一边挂3个钩码,纸片动了。将挂了3个钩码的一边去掉1个,两边钩码一样,纸片不动。说明物体运动的状态不变时,两个力大小相等。
组2:我们探究的是纸片静止时,两个力方向相反。在刚才的基础上用手先稳住纸片,将绳子挂到同一边,然后松手,发现纸片动了。说明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时,两个力方向相反。
组3:(一个平时调皮的学生举手表示他要一个人上来做实验,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给他机会时,他已经跑上了讲台。)
我在组1的基础上,将纸片转一定角度松手后,纸片动了。说明两个力要在同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小刀把纸片一分为二,小纸片由不动变动了,说明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在纸片被他用小刀一划为二的瞬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
反思:由于是学生自己上台演示的实验,学生积极性高,实验的结果可信度也高,由于课前学生做过《评价手册》上类似的题目,有了理论的指导,学生在操作上更是得心应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下面的分组实验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实验二:分组实验
器材:小车、纸片、细线、弹簧测力计
师:看到同学们的演示实验很棒,下面你们能利用桌上所给的弹簧测力计、小车、纸片来设计实验,并验证刚才的猜想吗?
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然后进行展示。
组1:我们是用纸片做的实验
将纸片两边各系一根细线,然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着,拉成一条水平直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说明两个力大小相等。
组2:我们是用小车做的实验。
将小车摆在桌面上静止,两边中间系上细线,然后各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静止,读出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同,说明二力大小相等。
师:这个实验有没有小组做出来小车静止,两个弹簧测力计读数不一样的?
生1:有。
师:那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生2:没有。
师:那现在小车是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平衡吗?
生3:不是。
师:那是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平衡?谁来分析一下。
生4:3个力,还有摩擦力,摩擦力是朝弹簧测力计示数小的那边的。
(当这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时,包括我在内的在场的所有的人都投来赞许的目光,说实话,我在备课时这个地方没有考虑到,是刚刚在巡视时发现了这样的实验现象,从而在学生的实验引领下有了上述的精彩对话。)
师:有没有验证方向相反的?
组3:我们在组2的基础上,将两个弹簧测力计朝同一边拉,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两个力方向要相反。
师:在组3的实验中小车有没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5:可能。
师:为什么?
生6:三力平衡。
师:非常好。可见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也能平衡,而今天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二力平衡。那么大家考虑一下,小车和纸片我们选哪一个做实验比较好呢?
生7:选纸片好,小车与平面的摩擦不可避免,而纸片做的很小,它的重力远小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忽略。
师:分析得很好,假如我们将摩擦减得很小,接近为零,就可以用小车做实验,那怎么减小摩擦呢?
生8:将桌面用玻璃垫起来,使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很小。
生9:将小车质量变小,减小对水平面的压力。
师:分析得很好,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小车来实验了,如何用它来做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呢?
组4:我们把两根细线系在小车的对角线的点上,先让小车正着静止,两个力相互平行,然后一拉,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那又如何用它来做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呢?
组5:我们将两个小车中间系在一起,两边用弹簧测力计对拉,使读数相同,小车静止。然后用剪刀将中间的线剪断,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这组同学将两个小车视为一个整体,用整体法来分析他们的受力情况,这又是一种新颖的想法,得到了底下同学的认同。)
接着下面又有小组用纸片演示了精彩的实验。整节课充斥着学生的声音,我和所有听课的老师一样,静静地聆听着,见证着他们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反思: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实现了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没有刻意回避小车,让学生从小车、纸片中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到利用小车做实验的弊端,变以往的说教为学生自己体会,效果很好。
【案例反思】
物理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实验较多,很多物理知识通过演示实验展现给学生,还有一些实验是要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
1.关于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用悬挂纸片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减小摩擦,但小纸片受到两边细线的拉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实质也是三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由于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因此小卡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方案比用小车做实验来得好,这两个实验方案的比较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后,老师加以引导分析,得出用纸片做实验较好,这样学生积极性高,能很快理解,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
2.关于学生
这节课面对的班级中的学生多为优秀生。他们在课前预习时大多已经知道新课内容,尤其像本节中的较简单的内容和实验,学生已经知道得差不多了。如果上课时老师一味地讲,学生懂的会不听,真正听的又会觉得乏味,演示实验更是看过就算了。那么这时老师让学生上来演示,他们会感到有事可做,甚至有些紧迫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在分组实验时再在简单的实验中设置一些小难度,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就像小车在二力平衡实验中一般避免出现,但在题目中会常有,那么笔者发现把小车放在实验中,学生会在突发现象中(小车静止,两个力大小不等)有自己的见解,做出不同的处理,你会听到他们不一样的“声音”,这是笔者心中渴望听到的,笔者认为这也是孩子们心中的渴望。让孩子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目标我将竭力去实现。
本案例是物理苏科版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自行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平常教学时,笔者在实验探究环节一直以演示实验为主。简单,直观,教学效果也不错,弊端是师讲生听,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一般。而这次正值笔者开《二力平衡》的区级公开课之际,开课班级多数为优秀生,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构思这节课,总想着能出彩,要与众不同。课前准备:由于在摩擦力教学中讲过二力平衡知识,因此我先让学生完成《评价手册》中《二力平衡》的内容,批改后效果不错。接着我在实验探究环节做了如下处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纸片实验变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用传统的铁架台、定滑轮和钩码,而是直接给学生小车、纸片和弹簧测力计,让学生在其中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这样整节课都是以孩子自己动手为主的,课堂气氛热烈。在自行设计实验环节,孩子的表现让所有人都非常惊喜,而且整节课笔者说得很少。课堂上充满了孩子自己的声音,笔者作为一名实验者感受着课堂热烈的氛围。
【案例描述】
试验一:演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器材:铁架台、定滑轮、纸片(两边系好了细线)、钩码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生活体验和力的三要素猜想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时,两个力要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老师这儿有纸片、质量相同的钩码,支架带定滑轮(可将纸片两端的细绳挂在上面),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如何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完成刚才大家的猜想。
小组讨论。
请小组派代表来演示,学生举手异常热烈,让笔者有些吃惊。
组1:我们探究的是当纸片静止时,两个力大小相等。将纸片挂好后,,一边挂2个钩码,一边挂3个钩码,纸片动了。将挂了3个钩码的一边去掉1个,两边钩码一样,纸片不动。说明物体运动的状态不变时,两个力大小相等。
组2:我们探究的是纸片静止时,两个力方向相反。在刚才的基础上用手先稳住纸片,将绳子挂到同一边,然后松手,发现纸片动了。说明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时,两个力方向相反。
组3:(一个平时调皮的学生举手表示他要一个人上来做实验,我还在犹豫要不要给他机会时,他已经跑上了讲台。)
我在组1的基础上,将纸片转一定角度松手后,纸片动了。说明两个力要在同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小刀把纸片一分为二,小纸片由不动变动了,说明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在纸片被他用小刀一划为二的瞬间,下面的同学都笑了。)
反思:由于是学生自己上台演示的实验,学生积极性高,实验的结果可信度也高,由于课前学生做过《评价手册》上类似的题目,有了理论的指导,学生在操作上更是得心应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下面的分组实验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实验二:分组实验
器材:小车、纸片、细线、弹簧测力计
师:看到同学们的演示实验很棒,下面你们能利用桌上所给的弹簧测力计、小车、纸片来设计实验,并验证刚才的猜想吗?
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然后进行展示。
组1:我们是用纸片做的实验
将纸片两边各系一根细线,然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着,拉成一条水平直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说明两个力大小相等。
组2:我们是用小车做的实验。
将小车摆在桌面上静止,两边中间系上细线,然后各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静止,读出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同,说明二力大小相等。
师:这个实验有没有小组做出来小车静止,两个弹簧测力计读数不一样的?
生1:有。
师:那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生2:没有。
师:那现在小车是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平衡吗?
生3:不是。
师:那是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平衡?谁来分析一下。
生4:3个力,还有摩擦力,摩擦力是朝弹簧测力计示数小的那边的。
(当这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时,包括我在内的在场的所有的人都投来赞许的目光,说实话,我在备课时这个地方没有考虑到,是刚刚在巡视时发现了这样的实验现象,从而在学生的实验引领下有了上述的精彩对话。)
师:有没有验证方向相反的?
组3:我们在组2的基础上,将两个弹簧测力计朝同一边拉,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两个力方向要相反。
师:在组3的实验中小车有没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5:可能。
师:为什么?
生6:三力平衡。
师:非常好。可见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也能平衡,而今天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二力平衡。那么大家考虑一下,小车和纸片我们选哪一个做实验比较好呢?
生7:选纸片好,小车与平面的摩擦不可避免,而纸片做的很小,它的重力远小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忽略。
师:分析得很好,假如我们将摩擦减得很小,接近为零,就可以用小车做实验,那怎么减小摩擦呢?
生8:将桌面用玻璃垫起来,使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很小。
生9:将小车质量变小,减小对水平面的压力。
师:分析得很好,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小车来实验了,如何用它来做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呢?
组4:我们把两根细线系在小车的对角线的点上,先让小车正着静止,两个力相互平行,然后一拉,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那又如何用它来做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呢?
组5:我们将两个小车中间系在一起,两边用弹簧测力计对拉,使读数相同,小车静止。然后用剪刀将中间的线剪断,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这组同学将两个小车视为一个整体,用整体法来分析他们的受力情况,这又是一种新颖的想法,得到了底下同学的认同。)
接着下面又有小组用纸片演示了精彩的实验。整节课充斥着学生的声音,我和所有听课的老师一样,静静地聆听着,见证着他们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反思: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实现了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没有刻意回避小车,让学生从小车、纸片中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到利用小车做实验的弊端,变以往的说教为学生自己体会,效果很好。
【案例反思】
物理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实验较多,很多物理知识通过演示实验展现给学生,还有一些实验是要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
1.关于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用悬挂纸片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减小摩擦,但小纸片受到两边细线的拉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实质也是三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由于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因此小卡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方案比用小车做实验来得好,这两个实验方案的比较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后,老师加以引导分析,得出用纸片做实验较好,这样学生积极性高,能很快理解,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
2.关于学生
这节课面对的班级中的学生多为优秀生。他们在课前预习时大多已经知道新课内容,尤其像本节中的较简单的内容和实验,学生已经知道得差不多了。如果上课时老师一味地讲,学生懂的会不听,真正听的又会觉得乏味,演示实验更是看过就算了。那么这时老师让学生上来演示,他们会感到有事可做,甚至有些紧迫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在分组实验时再在简单的实验中设置一些小难度,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就像小车在二力平衡实验中一般避免出现,但在题目中会常有,那么笔者发现把小车放在实验中,学生会在突发现象中(小车静止,两个力大小不等)有自己的见解,做出不同的处理,你会听到他们不一样的“声音”,这是笔者心中渴望听到的,笔者认为这也是孩子们心中的渴望。让孩子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目标我将竭力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