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为气者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h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雁鸣南飞,寒风乍起。徜徉在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之中;仰望月空,又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愁绪;回忆亡妻,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柔情似水。尽管他仕途坎坷起伏,卻始终随性旷达,乐观开朗。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一生事迹载于文献者颇丰,诗词文章更是千古流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对中医医理也颇有研究。著名的《苏学士方》便是他收集的中医药方。后来人们把苏轼收集的医方、药方与沈括的《良方》合编成《苏沈良方》,至今犹存。在我眼中,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的苏轼,最能将“气”之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重虚有实候,而大实有赢状,差之毫厘,便有死生祸福之异。”他批评那些士大夫“秘新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鱼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对待生命,苏子可是认真的。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屡遭贬滴,每到一地,他都收集验方载于笔记杂记中。居黄州时,当地瘟疫流行,他将自己收集的秘方“圣散子”献出来,救治病人。在惠州,看到当地村民燃苍术熏蚊子,大表惋惜说:“此长生药也,人以为易得,不复贵重。”还记得其《论菊》中描写作为延年药的菊花,《论茶》中他以茶漱口的口腔清洁方法。
  东坡用菊和茶的清气冲淡了人生的愁闷。在中国哲学里,“气”是一个核心概念,甚至可以用来概括中国哲学的全部内涵,《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关于“气”的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非呼吸,无以行脏腑之气。”“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医旨绪余·原呼吸》)
  “气”仿佛一根纤绳,贯穿于中医理论始终,统摄中医实践与经验的全局。因此,中医们几乎都深谙“气”之道。
  不少人初识傅山,源自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作者赋予傅山一派宗师的形象,他名满天下,文武双全,大智大勇,鲜有败绩,近乎完人:
  “这些人中,有一个三绺长须、面色红润、儒冠儒服的老人……”
  儒冠老人名叫傅青主,不但长于武功,而且在医术上有精深造诣,极为精妙。
  医者仁术,傅青主以悲天悯人之心,体恤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妇女的悲苦,开创妇科治疗的一代风气。傅氏女科的出现,是中医史上划时代的事情。
  但我最佩服傅青主的,还是他的民族气节。满清入主中原后,作为一名有志气的儒士,傅青主参与民间抗清复明运动,并因此被捕入狱,受到严刑拷打,但他“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者得免”。康熙皇帝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欲以此网罗各地有名儒士。傅青主被迫到北京后,素闻才学的康熙帝免去了他考试的形式,直接赐他中书舍人。按惯例,这是要向皇帝磕头谢恩的,但年迈的青主倒在地上,绝不磕头,在那个专制权威压死人的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气概和傲骨。
  傅青主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向满清皇权低头的气节,正是孟子“浩然之气”的一脉相承。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一代一代的中医将浩然之气脉脉相传,他们不会怒气冲冠,也不会说千古流传的气话,更不会将气化为愚忠一死了之。可能他们都是一个个面色红润髯须飘飘的老头,可能他们只能医病不能医心,但是他们确是那些真正为人民解除痛苦,为人民谋福利的人。抱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志气,每一次将手指搭在脉上,感受气的变化无常,每一次在病人吃过药之后感受到气的丰盈,都是让他们继续下去的理由。
其他文献
一声刺耳的急刹车声终于扭转了他的视线,大爷吓得站在马路中间,走也不是,停也不是。  大爷提前回老家了,我心里不是什么滋味。  三年前,大爷、爷爷和姑奶奶一起去武汉参加叔叔的婚礼。大爷的穿着实在是寒酸,我很担心新婶娘会看不起我们这些老家的人。  在婚礼后,新婶娘和叔叔竟然提议要带我们去武汉转转,原因是考虑到我老家的人来武汉一趟也不容易。就因为这一提议,我对那个操着湖北口音的婶娘多了几分好感。  大爷
期刊
江父亲喜欢钓鱼、捕鱼。  在我看来,这是极不易为之而又十分危险的事。虽然父亲每次都满载而归,但我总是担心:会不会抬不动鱼叉,收不回鱼线,理不清渔网,撑不动渔船?  那天,暮色昏沉,去收渔网的父亲却未归家,我去喊父亲回家吃饭。  田埂泥泞,稻田上的空气湿漉漉的,只听见风吹稻叶的“沙沙”声,而黯淡的光线只让我捕捉到它们模糊的影子。我站在河岸斜坡的高处看河面,夜晚黑漆漆的河水与河岸融为一体,水与岸都分不
期刊
今年年初的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的手机可能都被“佛系青年”一词刷了屏,一时间,我们形容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都会讲“×××很佛系”。而“佛系”究竟是何意呢?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某杂志中,形容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与生活态度。而它的真正爆红,则是2017年12月登上中国的微博热搜,之后迅速融进广大网友的语言体系,一时风头无两。  从“佛系青年”的爆红不难看出,“佛系”
期刊
我喜欢灵气,大概是因为它世间少有。  灵气有多种解释,比如人对外部世界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聪慧或秀灵的气质、仙灵之气……当然还有更多,无论哪种都让人艳羡。  灵气和仙气不同,仙气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是一袭白衣,外罩轻纱,联袂翩飞,灵气是那“却把青梅嗅”的邻家女孩,娇俏可人,梳了两髻,蹦蹦跳跳地携了竹篮要去泉眼采水。她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世间。  这样说未免有点玄,但事实确实如此。  玉,本身就是一
期刊
冬天已至,腊梅初绽,然而霾锁雾横,腊梅幽香虽可破禅,却除不去这天网地罩的灰霾。每当此际,我等雪的心情犹如“等待戈多”——雪“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我等一场将灰黄萧瑟变作纯然一色的洁白,雪收敛喧嚣,让城市归于宛如太初的静。无论是细雪簌簌,还是鹅毛飘飖,在雪来临的那一刻,我等焦了的心情才重回柔软安宁。  800多年前的杭州,也有一个女子怀着热切的渴望,等一场雪来。她有更美丽的情思,她知道雪来梅也该
期刊
一声凄险的哀号穿透寂寞的冬夜,但没有谁听得出傻子斌的无助与悲哀。  这是一个夜深人静的冬夜,呼啸的北风在窗外张牙舞爪,耀武扬威。五娘干瘦的躯体静静蜷缩在冷硬似铁的床板上,她面如蜡纸,目光呆滞,气若游丝,行将就木。在这油尽灯枯的时刻,她只是用尽全力拉住傻儿子斌粗糙的大手,带着隗疚,带着不安。她突然流下两滴温热而混浊的汩,泪滴里模糊映出许多年前她一袭红衣出嫁的场景。喜庆的唢呐,鲜红欲燃的嫁衣,娇羞的面
期刊
一  教育是什么?  作为一名工作十几年的中年教师,偶尔也会有一些想法:教育是日复一日备课上课出题判卷;教育是提心吊胆怕学生出事日夜盯紧学生;教育是因自己班考试平均分高出他班0.5而心中窃喜;教育是送走一届学生叹曰又是新的一轮再带几轮就退休;教育是拿着每月稳定工资还房贷供孩子锱铢必较入不敷出……  如果没有这次学校组织高三老师去甘肃进行教育考察的西北教育行,也许,这些想法会盘踞在我这个中年教师心中
期刊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侃侃而谈,呼出内心殷切的希望。他站在时代的塔尖上,悲悯地看着众生。浅读孟子,我感受到了他对“天性善”的赞誉以及坚定的追求。  卢梭追求“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善良”,从而写了《爱弥儿》一书。而孟子强调人性中先验的善的观点,是与卢梭有些类似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期刊
朱自清的《春》,洋溢着趣味、诗味、生活味,生动表达了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惜春之情,成为百读不厌的经典散文。当代作家厉彦林的《春天来敲门》选取同样的题材,同样注重酿造散文的“三味”,给读者新的艺术享受,体现出在传承中创新的创作特色。那么,中学生写作散文怎样走出空洞乏味、堆砌辞藻的误区呢?佳作引路春天来敲门  厉彦林  沉睡一冬,季节忘记带钥匙,敲起春天的门环。门刚被推开一条缝儿,春天就踮着脚尖,顽
期刊
生命的精彩靠的是一个人的“气”。自爱者自尊,自尊者高贵,这是贵气;爱自己,相信自己,这是豪气;爱我们的国家,爱每一个值得爱的人,这是大气;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这是正气……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股不同的气。而我最欣赏的,是他们身上具有的“气”。有“灵气”的小姐姐  她姓吴,一直是最让我佩服的一位姐姐。她现在就读于北大中文系。老师和家长们都说她很有“灵气”:曾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