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陈桥兵变”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历史疑案“陈桥驿兵变”,既要分析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要分析人物情感关系及心理变化等主观因素。本文着重探寻赵匡胤的人物情感以及兵变中心理变化,力求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再现历史过程。
  【關键词】:主观;客观;陈桥兵变;心理;再现
  “陈桥兵变”载在《宋史》册一中的第一卷,太祖本纪一,其作为历史疑案一直扑朔迷离,黄袍加身是否为赵匡胤提前谋划众说纷纭。正如历史学家卡尔所说的:“历史学家和他的事实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是历史学家和他所选择的历史事实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真相的还原过程就是一场思维竞技游戏,我们允许不同的思维模式,鼓励合理的思维维度的发展。本文从主观情感角度出发分析赵匡胤与世宗柴荣的情谊,深入挖掘“陈桥兵变”中赵匡胤的心理矛盾与变化过程,并且结合邓广铭和王育济等学者关于“陈桥兵变”发生的时代背景,世宗遗命等客观因素方面的研究论述,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出发力求再现陈桥兵变的全过程。
  (一)知遇与信任的情感关系
  太祖赵匡胤生于骁勇官宦世家,值天下政权林立,后周、南唐、北汉、契丹等相互抗衡。赵匡胤追随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南征北战,他年轻有为,骁勇善战。在高平之战中,指挥将领临阵逃遁,大军危亡之际,“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足见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又从征淮南时,南唐将领皇甫晖率兵十万追击太祖,至城下时,皇甫晖提出要与太祖单挑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确为一员猛虎之将。太祖父亲率军半夜至城下,传呼赵匡胤开城门,太祖却坚持开启城门须有皇上旨令,可见其为人正直刚硬。后来他守六合,拔连珠砦,平淮南,屡立战功。且几次救世宗于危难之际,与皇帝建立了深厚的马背之交。《宋史》卷一,太祖一有载:“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还,拜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世宗亲自为赵匡胤治疗箭伤,可见二人情谊深厚。赵匡胤随世宗南征北战,战功显著,世宗十分赏识赵匡胤的才能,不断加官升职,正是伯乐一朝识得千里马,敬之逢人说项斯,世宗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情,拔擢之恩。
  正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赵匡胤英勇强悍,从征寿春时拔连珠砦,又打破濠、泗等地,攻下南唐楚州,平定淮南。这让南唐君主十分畏惧,因而想出计谋离间世宗与赵匡胤,遣使臣馈白金三千两给太祖,但太祖将钱全部送与朝廷,使离间计不能得逞,足见赵匡胤对世宗是忠诚以待的。此事之后,世宗不仅没有疑心赵匡胤,还拔擢赵匡胤为忠武军节度使。如果此时二人的情谊与其他大臣并无不同,那么“点检作天子”一事中所反映出的信任之情则是为人所震撼的。
  《宋史》卷一,太祖本纪载:“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为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永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点校太傅,殿前都检点,以代永德。”世宗看到写着“点检作天子”的天书后,毫不犹豫地让太祖取代了当时任点检一职的张永德,可见对其信任之重。在世宗的思想观念里从不认为赵匡胤会谋反作乱。有的学者认为“点检作天子”这一预言是赵匡胤故意设计而为之,是为自己当皇帝提前作的天命论,以期出师有名。笔者认为这是不可信的,因为赵匡胤无法预料到世宗会让自己来代替点检一职,因而又何苦劳心劳力为他人做嫁衣。
  (二)主客观条件下的“陈桥兵变”
  既然二人君臣情谊深交至此,为何世宗去世,其幼子恭帝即位,赵匡胤要兵变呢?难道他真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奸诈之人?要弄清这一问题,既要分析“陈桥兵变”发生中客观因素的推动,也要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事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等主观因素作用。
  在《宋史》卷一,太祖一中对“陈桥兵变”是这样记载的: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击之,次陈桥驿,军校苗训观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吾有号令,尔能从乎?’”《宋史纪事本末》卷一对陈桥驿兵变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中对太祖兵变一事的记载都与《宋史》中的记叙大同小异。从三则材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重要共同之处:第一,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后周边境,大军压境,赵匡胤受命带军出征。第二,天有异象,二日共存。第三,主少国疑,兵变传言四起,然而内廷一无所知。有的学者认为契丹入侵是赵匡胤提前谋划谎报的军情。从时间上看,十一月得知寇军进犯到次年正月发兵历时三个月,如果真是大军压境,情况危急,怎会历时如此之长才去抗击,因而确实值得怀疑。日下复有一日的奇异天象无法人为操控,这一天象的出现的确为将士们鼓噪兵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日并存的天象是历史的偶然却也为历史的前进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力。赵匡胤战功显著又权高位重,自然主少国疑,都城兵变流言四起的时候,只有内廷全然不知。但是大臣们居于城中,处在宫外,怎会对传言一无所知。这就要深入分析赵匡胤与宰相范质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结合王育济先生在《遗命匿废与“陈桥兵变“》一文中的论述探求赵匡胤与范质二人的微妙关系。《资治通鉴全译》第二百四十九卷,四百五十八页中记载:“癸巳,大渐,召范质等入受顾命,上曰:‘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相之。’质等出,相谓曰:‘著终日游醉乡,岂堪为相,慎勿泄此言。’是日,上殂。”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确定世宗柴荣皇帝去世之前的确留下遗命任命大臣王著为宰相,但是这一遗命为范质匿废。范质废除世宗遗命自然是因为王著任职宰相将会危及到自身的利益和地位。王育济先生在《遗命匿废与“陈桥兵变”》一文中比较了《资治通鉴》和《宋史·王著传》中对该段历史的记载,发现“召范质等入受顾命”应为“召太祖、范质等入受顾命。”因而分析得出范质匿废遗命成为了赵匡胤手中的把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都城传言四起而范质却对此置若罔闻。
  从《宋史》册一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太祖的确不是主动宣言称帝穿上黄袍的。“逼寝所”“未及对”表明确有被动一面的存在。但太祖被掖乘马后,即揽辔发号命令,而且整个过程中赵匡胤并未有任何的推辞言语和行动,这又均是其主观意愿的表现。这样我们就能窥探出当时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果能够让时间放缓,给赵匡胤一刻时间,让“未及对”变为“及对”,太祖又会以何来对呢?是面红耳赤,拔剑下马,掷黄袍于地,哀陈世宗对自己的恩情,还是为自己夺权辩护呢?赵匡胤是乱世英雄,而不是儒道君子,英雄岂有不爱江山之理。《三国演义》中刘备白帝城托孤于孔明,诸葛亮选择当一世贤臣辅阿斗,赵匡胤选择当一代枭雄平天下,选择不同,又怎能以对错来论,更不能以奸诈小人来评。更何况其兵变中所透露出的政治良心更无法将其列入到小人之列。 陈桥兵变中没有刀光血影,只杀了一个韩通。士兵们也没有烧杀抢掠,是一场和平的夺权斗争,由此开启了北宋开国新的政治风貌,正是夺天下以仁而不是以兵。
  通过客观背景等因素和人物主观情感两大方面深入了解“陈桥兵变”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看待这一历史疑案。更加丰富生动地去探寻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心理以及情感变化,既能增加研究者的兴趣,也能更加客观的感知和再现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M」.册一.中华书局. 1977
  「2」邓广铭.《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故事考释》「J」.真理杂志. 1944.01
  「3」王育济.《论“陈桥兵变”》「J」.文史哲. 1997年第一期
  「4」王育济.《世宗遗命的匿废和“陈桥兵变”》「J」.史学月刊. 1994年第一期
  「5」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册一.中华书局. 1977
  「6」(宋)李焘传.《续资治通鉴长编》「M」册二.中华书局. 1979
其他文献
【摘要】:今年来我国的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传统的文化背景,使得如何正确认识安乐死成为社会上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中国传统美德的“孝道”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与安乐死的冲突,从而促进人们正确、科学的认识安乐死,使得生命伦理在我国更加深入的发展。  【关键词】:安乐死;孝;传统文化;伦理道德  二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一系
期刊
【摘要】:遗址类博物馆作为一种博物馆的类型,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签,遗址类博物馆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最能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所以遗址类博物馆应该注重陈列展示,以其内在的独特性,在博物馆的独树一帜。遗址类博物馆的建立与遗址的发掘是分不开的,往往更注重再现遗址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内涵。遗址类博物馆能更好地塑造博物馆的文化性格,使其最大限度地展现其文化母体的鲜明特征,遗址类博物馆是固定的,是在原址上
期刊
【摘要】: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在改革强军的关键历史阶段,如何更好地宣扬长征精神,发挥长征精神鼓舞官兵投身改革实践的作用,是一项重要课题。作者认为,可以在“两个结合”上着力,即将长征精神同强军梦的实现和基层一线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宣扬。  【关键词】:长征精神;中国梦;改革强军;基层一线  “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实为人类历史所
期刊
【摘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象征。它坚持以正确的政治路线为指导,以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前进方向;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弘扬长征精神,对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 长征精神;国防和军队改
期刊
【摘要】:陈士杰本是湖南人士,以曾国藩军事幕僚跻身晚清政界,后官至山东巡抚。主政山东三年期间,主要在海防建设,近代通讯事业建设,山东洋务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后因治理黄河水患不利,连降三级,终称病辞官返乡。  【关键词】:陈士杰;山东;治水;海防  导言 关于陈士杰生平的综合性研究,目前学术界成果仍为空白,尤其是对于陈士杰主政山东期间的政治举措和治理措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以陈
期刊
【摘要】:除去历史课本上极少的相关知识 ,我对阿富汗最早的了解是来自卡勒德·胡塞尼的两部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这两部书都是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并且广受好评的作品,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上个世纪后期兵连祸结的阿富汗,几个主人公出生于和平年代,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随着战争的降临变得不再平静。主人公们的经历贯穿了抗苏战争、军阀混战、塔利班执政、美国出兵等重大的历史事件,本文将两个故事的背景抽离出来,拼
期刊
一、闽南红砖  1、闽南地区简介  闽南地区地处福建南部,东临台湾海峡,沿海港口密布,其中泉州港更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与东南亚、阿拉伯地区联系紧密。以地理位置来划分,闽南地区通常是指泉州、厦门、漳州,然而因闽南地区的方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台湾地区相似,因此通常把这一区域(闽台)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因其建筑都采用红砖,所以这一区域也被称为“红砖文化”区。  2、闽南红砖盛行原因  中
期刊
【摘要】: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影响都脱不开干系,本文将主要分析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因素,以及未来的發展方向。  【关键词】:汽车;贸易;影响因素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从我国汽车产业进出口方面来说,中国汽车出口下滑已经不是新状况。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高峰,出口量突破100万辆。不过从2012年之后,受各种因素影响,出口量不断下滑,到2015年已
期刊
【摘要】:博物馆中的陈列展示活动不是一种纯知识现象也不是认知行为,这种活动必然会引起知识现象之外广泛深刻的社会文化效应,博物馆陈列展示在传播知识和提供观赏性服务的同时,也把一定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传递给了社会大众。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作为“传播主体对文化记忆中的陈列对象(文物、艺术品、自然标本)与受众之间互动进行的一种认知、解读和思想诉求的创造性过程”,其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情感、主题陈诉与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而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增高。我国教育水平的增高得益于我国高校数量的不断上升,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全国的高校数量达到了1219所,其每年都为我国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各类不同人才。不过我国对于高校的发展有限偏重于数量了,而对于高校内部制度的建设方面却没有太多的建树,尤其是我国高校的薪酬制度更是数十年没有太大的改变,这就造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