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光:从“超凡脱俗”到“超胜入凡”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byf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四个故事,主人公叫徐永光。
  人前的徐永光,总是笑容可掬,平易近人,但是,这位“好好先生”抨击时事毫不含糊,往往辣味儿十足。他从中国公益事业的荒芜期一路走来,披荆斩棘而后深耕细作,是中国公益界“教父级”的人物。
  说起徐永光,故事得从“希望工程”讲起。
  大名鼎鼎的“希望工程”
  1978年,29岁的徐永光从温州邮电局抽调到北京,参与共青团“十大”的筹备工作,8年后,他担任团中央组织部部长。
  当时,中国改革气氛很浓。徐永光回忆,他在团中央提出了很多改革的设想,但发现阻力很大,根本不可能实现。有人甚至直接说:“团中央出了个叛徒。”很快,共青团十二大后,徐永光便决定辞去团中央组织部部长职务。1989年,徐永光创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推动“希望工程”——这个名字,估计所有人都不陌生。
  据说,青基会成立之初,账面上只有10万元的注册资金、1万元的办公经费。这让团队很是发愁:这样一个中国特色,没有钱的基金会,做事情只能靠募捐。但谁愿意给你捐款?徐永光们想到了贫困的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生态。他们决定由此着手。大名鼎鼎的“希望工程”因此而生。
  “在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有一个11岁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张胜利。”至今,徐永光仍清楚记得希望工程正式公布前,他们发出的首封筹款信里的几句话,“请你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奉献爱心。”——“奉献爱心”这个词,是徐永光从信奉基督教的母亲那里学来的。
  当时,徐永光带着不到十人的青基会团队,照着企业黄页上的地址一封封地发筹款信,“上班就写信封,下了班还带回去让家人帮忙一起写。”据说,这招是徐永光从温州老乡推销员那里学到的技巧。
  不久后,这则关于贫困失学儿童张胜利的故事得到了热烈反响,一笔笔捐款随之而来,社会舆论也有了回应:帮助贫困儿童,是件好事,希望你们能做好。徐永光开始觉得,“这事有谱了。”
  那时,许多人给希望工程捐了钱,其中包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一年,希望工程的威力“爆炸”了。据统计,当年救助人数突破了32万,获得捐款过亿。其社会影响力之大,乃至若干年后,说起慈善公益,老百姓第一反应仍是想到希望工程。
  质疑和风波伴随希望工程
  不过,希望工程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行事大刀阔斧的徐永光也遭过质疑。1994年年初,香港《壹周刊》刊载文章《千里追查七千万元下落,希望工程善款失踪》,随后,质疑声铺天盖地袭向希望工程。据说,青基会全年捐款收入比预期少了1600万;香港每个月近300万的捐款,在报道后下降到近乎零。
  为了挽回名誉,徐永光决定起诉《壹周刊》。这个官司,一打就是六年。
  有意思的是,在外界看来,这或许是徐永光最艰难的时刻。但他本人似乎表现得很从容。在香港诉讼开庭的半个月里,他带着团队,到电影院看了11部奥斯卡获奖片。
  三个月后,判决结果出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胜诉。
  到了2002年,徐永光又陷入了一场“投资风波”。数家媒体发出质疑,“希望工程违规投资”、“徐永光涉嫌腐败”。这次,徐永光被推到了舆论的靶心,旁人都替他捏一把汗,但徐永光并不着急。后来,经过审计、核查,这场风波逐步平息,希望工程的发展也上了轨道。徐永光开始思考:应该功成身退了。


  这事成了,他选择“退位”
  2005年,徐永光请辞离开青基会。
  彼时,国内慈善市场处于迅猛上升期,《基金会管理条例》施行,允许民间力量独立成立基金会。这一次,徐永光想要参考欧美国家,办一家纯民间、资助型的私募基金会。
  2007年,徐永光与同乡好友周庆治一拍即合,共同筹划创办南都公益基金会。很快,机构相继推出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及社会融合问题的“新公民计划”、资助优秀青年公益人、公益机构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和“景行计划”等。如今,南都基金会被视为行业标杆性的基金会之一。
  2010年,由徐永光牵头,国内多家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中国基金会中心网上线。2012年,中基透明指数FTI上线试运行——这是中国第一份基金会透明指数。
  三年后,徐永光觉得,这事差不多也成了。于是,他再次选择“退位”。
  如今,年逾花甲,回忆过往,徐永光想来依然兴奋。
  徐永光在中国公益界地位很高,甚至有人将之称为“公益教父”。徐永光听到这个说辞后,连说:“岂敢岂敢!”在他看来,这个行业仍有许多不足。他这样活着。在别人自我陶醉的时候,他选择当头棒喝;在别人坐而论道的时候,他选择坐言起行。这是他为这个国家负责任的方式。
  关键是,这样活着,很酷!
  微访谈
  中国财富:现在,工作大概会占据你生活的多少时间?是否觉得对家庭有所欠缺呢?
  徐永光:我觉得我一天工作起码六七个小时,不会超过这个度。要么写东西,谈话,或者是开会、参加论坛。晚上基本就不工作了,上上网,看看电影。我是电影酷爱者,也特别喜欢看美剧,包括《纸牌屋》、《白宫风云》这类政治剧,也喜欢《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这类喜剧,凡数得上名的我基本都会看。
  对于家庭,我还是略感欠缺。不过我还是有一些自己机动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每年我都会跟家人出国旅游一次。
  中国财富:离开体制,决定一辈子做公益,你怎么看自己的人生轨迹?
  徐永光:离开体制的时候,别人对我的评价是超凡脱俗;做希望工程,人家说我超凡入胜;朋友说,我现在应该走人生的第三个境界,叫超胜入凡。最后应该是回归人本身的一种状态,比如回归田园。我现在需要追求的是第三个境界,要回归人真正的自由自在的状态。
其他文献
党国英表示,两年来无论是高层政策还是民间合作,都为改善中国乳业做出了实际的贡献,但仍有进步的空间,而且关键仍在“土地政策”。在我国,农民土地产权不清晰是阻碍农场规模化的首要原因。“对农民来说,今年我有这个土地,明年我可能就没了。” 1995年我国农场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但2008年,中央明确提出保持现有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此后亦多次下达一号文件提出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
期刊
老树,本名刘树勇,1962年生于山东临朐,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上世纪8 0年代初自习绘画。后开始致力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2007年始,重操画业。在新浪微博上以“老树画画”闻名,著有《花乱开》等。  见老树时,他刚从河西走廊归来,颇有兴致地讲起在西北的见闻,戈壁滩空寂苍凉,莫高窟壁画却简括明艳,他甚至从洞窟对面的山上背回一块土来,自
期刊
中国乳制品行业在过去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李胜利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是乳业发展的平稳阶段,当时有很多的小农场。1997年到2007年这10年,中国牧场的发展扩张规模越来越快,是乳业发展的扩张阶段。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飞速,而且城镇化的发展非常迅速。小牧场、中型牧场、大型牧场的发展都非常快。但在2008年之后,三聚氰胺的危机影响到了乳制品发展,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变化的阶段
期刊
在中国,谈起公益,人们往往会想到腰缠万贯的慈善家,仿佛政府以外的公共事务,只是大财主们的事情,连中产阶级都没必要搀和,就更不必说一般人了。  北大教授钱理群讲了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话,他说:“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不只是大学,整个中国社会也是如此,现在是一个商业时代,人们做事讲究效率,追求实惠,这并没有什么错,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已经穷了很多年,人们刚刚才有点剩余财富的国度。  
期刊
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全民创新时代、公民公益时代,中国需要大量的公益外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公益内资”。外资要欢迎,内资更要大量激发。好就好在,当今的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技术手法和社会创新,正在或者即将彻底颠覆公益的传统路线。  不参与众筹的基金会或将消亡  基金会的使命,本来就是众筹的。大型门户网站加基金会加公益行动派的方式,让今天说的众筹,与传统意义上的“众筹”,有了鲜明的分野。  过去的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一个故事,主人公叫房涛。  商务套装,齐耳短发,公众面前的房涛总是一副精致干练的“女强人”形象。接受采访于她而言是家常便饭,她语速飞快,不忌讳敏感问题,即便是一些未竟事业,聊起来也落落大方,仿佛天下之大,无她不可谈之事。  她从中国公益事业的低谷一路走来,经历着国内慈善市场的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二个故事,主人公叫莫凡。  莫凡,一名自由职业者、美术设计师。他自称“现代麦客”,他说,自己总在麦熟季节,外出走乡跋涉,像替人收割麦子的农民一样,到各个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去劳作。所不同的是,他是教孩子们画画,以公益的名义。  很久以前,莫凡就喜欢画画。他说,“小时候的梦想
期刊
传播之于公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逐渐进入全民公益时代的大背景下,塑造品牌成为公益机构建立组织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撬动社会资源的重要战略手段。  在南方,一群媒体人、公益人希望为公益传播增添一把柴火。  公益传播年会:五维的链接  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责任中国2015公益盛典首度策划举办的“公益传播年会”将在广州中山大学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亮相,携手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三个故事,主人公叫周如南。  高校“男神”老师、公民社会研究者、广州NGO最活跃的年轻学者之一……加了很多定语,只为说明一个问题,他红。被夸的时候,周如南会略带羞涩地连说“没有没有”,然后是一阵爽朗的笑声,让人很容易对他心生好感。  周如南,人送外号周公子。80后,水瓶座,老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个#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六个故事,主人公叫雷闯。  2009年,雷闯从浙江大学毕业,那年他22岁,随后被保送上海交通大学,专攻化学工程专业。  身处江南富庶之地,身披两大名校光环,他是无数人艳羡的青年才俊,尽管有那么一点点“缺憾”——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无碍他的光辉前程。早在2009年,随着乙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