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_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围城》是我国著名文学作家钱钟书的典型作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其将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和思想体现的十分透彻。因此本文通过讽刺思想和讽刺艺术特色两方面,对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藝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围城》 钱钟书文学 讽刺艺术
  讽刺一直都是钱钟书小说的主要特性,《围城》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长篇小说。讽刺就是将生活中戏剧性事情本质的丑陋和凶恶揭露出来,让人们意识到事情的内在丑恶。钱钟书将讽刺贯彻到了文学作品中,对我国现代讽刺文学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不仅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在翻译国外讽刺文学作品中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不管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钱钟书的讽刺几乎无处不在,而且社会、政治、历史、心理等全方面都在其笔下有所描写,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讽刺世界。
  一 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思想
  (一) 关于人生
  《围城》的立意就是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小说以鸟笼、城堡、围城做比喻,外面的想要进去,里面的想要出来。实际上就是指,未结婚的想结婚,结了婚的想离婚,想要逃离,但是离婚之后却又想要结婚,这就导致出现了一种结离、离结的不良现象。这是《围城》的主题,同时也是人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历着这样的问题。围城其实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实处境,钱钟书通过小说艺术的形象,将人生现实无情地揭露了出来,再现了人们内心难以言表的直觉,这其中饱含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就是爱情、婚姻是最为紧密的,但是钱钟书却将它们展现为厌恶和矛盾,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小说中方鸿渐和孙柔嘉相携走进了婚姻这座围城,最后却又冲出了围城,形象具体地体现了主题。《围城》把带着爱情的婚姻围城,逐渐扩大到人生中的所有事情中,向读者展现了人生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常常无法遂愿,就像是愿望在与人对抗一样。方鸿渐在经历了众多事情之后,对人生中的围城现象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赵辛楣喜欢苏文纨,甚至将方鸿渐看成是情敌,而苏文纨喜欢方鸿渐,却怀疑唐晓芙,可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芙。陆子潇、孙柔嘉、方鸿渐,范小姐、赵辛楣、汪太太,都属于单相思。但是,汪处厚和汪太太结婚后,汪太太与高松年处于暧昧状态,高松年曾经以为汪太太对他是有爱情的,却不曾想汪太太还喜欢着赵辛楣。这两种不同的爱情和婚姻,实则是指人与人之间不加以沟通导致的不良关系。这种现象主要来源于,方鸿渐被唐晓芙抛弃之后,痛苦不已,也就是在此时,他发现他与周围人的环境和天地并不相同,就像是自己被隔绝在外似的。后来他终于明白,原来每个人的天地都是不同,但是他却无法进入别人的天地。在三闾大学时,方鸿渐才渐渐懂得,进入别人的天地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小说中,含有三个隐喻,即行驶在海上的船,象征着提纲挈领;大铺屋后不远矗立一个破门框子,象征着承上启下;方鸿渐的睡,对应着海,阻断了所有人世的繁杂,归于平静。这代表的是整个人生,每个人都有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容许自己的期许、追求,但是现实总是残忍的,常常事与愿违,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人们之间的不沟通。《围城》中蕴含着人生悲剧感,警醒着世人,同时加深了读者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人类一直沉溺于幻想之中,随之产生的精神困境却是人类无法超越的。小说驱除了那些所谓的理想光环,将人的本质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围城》是现代讽刺文学的一大标志,也是长篇讽刺小说的成熟标志。
  (二) 关于社会
  《围城》所讽刺的对象包罗万象,其中有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心理等等,各不相同,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显示出了讽刺的大家风范。小说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政治讽刺小说,但是小说的社会背景却十分黑暗腐败,钱钟书在小说中也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明确触及到政治方面,却在很大程度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讽刺,让人十分佩服。比如,在写方鸿渐用40美金买了一张假的文凭时,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还有方鸿渐每次见到孙柔嘉的姑母时,所描述的心理特性是,自卑的心理就像战时物价又高涨一次。这些描述都是当时现实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围城》对教育的讽刺则是毫不留情,其中不学无术、圆滑的大学校长高松年,却一直坚称自己是老科学家,满口的仁义道德。还有在政治界落败才混迹教育界的旧官僚汪处厚。浅薄又势力的老光棍陆子潇等等,钱钟书对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虚伪、假正经、自私自利、不学无术等典型特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而且小说中的三闾大学也是现实中教育界的一个缩影,在大学里,人们不仅勾心斗角,还互相猜疑欺骗,对此钱钟书也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除此之外,还有对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讽刺和揭露。《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善良,却也会适度骗人,他很聪明却严重缺乏勇气,能言善辩却没有自我的独特见识,在做事情时总是犹豫不决,很多人都对其进行了批评。在生活中,方鸿渐的特点就是懦弱胆怯,优柔寡断,失去了很多机会。但是小说中并没有明确对方鸿渐进行批判,在钱钟书的眼中,方鸿渐之所以在爱情中战败,就是因为他的性格缺陷。还有主人公孙柔嘉,她在作者的眼中是一个极具城府的女性,方鸿渐根本就不是她的对手,她几乎左右了方鸿渐的一切。在小说的开头,孙柔嘉被描写的十分天真温柔,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展现出了做作矫情的特点。结婚之前的她很柔弱,可结婚之后变得异常专横自私。方鸿渐和孙柔嘉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而已,而《围城》的创作特色在于将这些知识分子大学生的心态刻画得十分鲜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批评,也是对新文化的反思。钱钟书写新生代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想通过对他们的内在描写,来讽刺现实社会,这是《围城》社会主题的深刻体现。
  二 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
  (一) 比喻与讽刺
  《围城》这部小说中使用的比喻多之又多,其中还隐藏了不少隐喻,围城本身就是个隐喻词,可以说是将比喻用到了极致。《围城》小说中运用比喻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描述的对象变得形象化,这是钱钟书所创造的一大比喻特色。通常的比喻主要包含明喻和暗喻,也就是两者进行对比,小说中对陆子潇的鼻子是这样描述的,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已,两旁横溢。这是一个动态性的比喻,既奇特又饱满。由此可见钱钟书的想象是放荡不羁,自由洒脱,在这大量的比喻中,体现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钱钟书在小说描述那些活着必须要出国留洋观念的人时,明确表示出了鄙夷,他说出国留洋就像是小孩子出水痘,那种总是念着自己出过国的人,不过就是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天花变成麻子。以此比喻出国留洋之人的狂妄自大,就像很开心自己脸上的麻子似的,而那些没有出过国的也想出去,就像出水痘,出完了就好了,没任何影响也无所谓。这既是钱钟书对社会行为的一种比喻,也是一种讽刺和嘲笑。《围城》中描述方鸿渐和苏小姐时,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其中的情和理能够相互比喻,这是一种将语言陌生化,以此表达讽刺之意的方式,制造一种普遍的滑稽性是钱钟书擅于讽刺的体现。一般的比喻都是将事物形象化,将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但是钱钟书的比喻却是把严肃之事比喻成滑稽的东西,小说中写唐晓芙时,描述其眼睛并不是特别大,可是特别灵活温柔,反衬出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话,大而无当。这种抽象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新鲜、奇特,其中包含着一种批评和嘲讽。《围城》中的比喻可以说是雅俗相结合,比喻中不仅有中外古今的渊博知识,还有日常生活的细微描述。这些比喻看起来俗气,却充满了书香气息。   (二) 议论与讽刺
  使用议论进行讽刺是钱钟书常用的一种手法,他的主体意识极强。《围城》整篇小说采用的是全知观点,进行事件叙述和心理描写,小说的叙述语言十分敏捷、尖锐,充满了讽刺之意。作者对社会、自然、中外、古今无所不晓,他擅长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不同的手段进行议论,不仅讽刺人物和阐释哲理,还说明事理,都满载着真实的思想情感。方鸿渐在欧洲游学四年之久,期间换了三个学校,他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具体心得却没有,导致学无所成。后来他的父亲在信中说要对其丈人有一个较好的交代,他才知道文凭的重要性。然后方鸿渐就买了一张假文凭,欺骗家人,为了逃避谴责,还极力为自己找借口,说自己是为了光宗耀祖,是为了孝敬父亲和丈人。在这里钱钟书把心理分析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说方鸿渐此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很显然是在对近代以来外交失败之事的无情揭露,既深刻又得体,没有一丝不良的痕迹。《围城》中的议论大都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鲜明特色,令人深思。钱钟书还将哲理思辨融合到了故事情节之中,这不仅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讽刺效果。精彩议论和哲理的相结合,使得讽刺艺术变得更加鲜明有特色,从而作品也成为了具有深刻哲理的讽刺性小说。
  (三) 心理与讽刺
  《围城》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对人情世故的细微观察和分析,深层次地进行艺术开发和挖掘,進一步加大了讽刺的力度。小说中的人物范懿,深处山谷之中,无人问津,至此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她特别喜欢搬弄是非,打听别人的八卦,还总是对女同事进行恶意攻击。汪太太想要给她介绍赵辛楣,她内心非常开心,却又故作矜持,努力克制,但是依旧无法掩饰她的真实情绪。汪太太和丈夫请他们来家里吃饭,范懿早早就到了,而在和赵辛楣见过面之后,作者钱钟书是这样形容的,“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赵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不仅如此,范懿还处处找话题,与赵辛楣搭话。在高校长进来时,赵辛楣乘机让座给校长,高校在推辞之际,让给了范懿,她竟然毫不犹豫地坐了下去。在回家的路上,范懿想尽各种办法,想要和赵辛楣独处。其中对其心理变化的描述非常细致透彻,也十分形象逼真,不但不失幽默,而且极具讽刺之意。钱钟书在《围城》的描述中,擅于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将人物的行为表现出的心理表现描写的也很清楚,随后在揭开温顺柔美的外表后,直接揭露了讽刺对象丑陋不堪的灵魂,并对其虚伪的真实面目进行了嘲讽。
  三 结语
  我国的讽刺小说从古至今,向来都表现得太过拘谨和严肃,十分缺乏欧洲讽刺文学的喜剧色彩。钱钟书曾说过,中国的讽刺文学缺乏清扬的笑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造成的。钱钟书的小说中主要的特性就是讽刺,尤其是在长篇小说《围城》中,将讽刺艺术和讽刺思想体现的特别完美。钱钟书用飘逸洒脱的文笔,扩大了讽刺艺术的领域,《围城》的整部小说中满是独特的讽刺语言,机智又犀利。
  参考文献:
  [1] 韦施羽:《人性弱点与真善美的剖析——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广西教育》,2008年第33期。
  [2] 欧松华:《论〈围城〉的讽刺艺术》,《长城》,2012年第4期。
  [3] 毕利芳:《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2期。
  [4] 张明辉:《探析〈围城〉的讽刺意义》,《才智》,2012年第24期。
  [5] 熊佳红:《浅谈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5期。
  (杨玉娟,郑州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民间艺术的装饰性符号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汇,其内涵与表达反映着乡土生活的原生态特征。民间艺术是艺术学体系中基础的学科,对于民艺审美活动的研究是在对丰富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民间艺术的风格概念不仅涉及乡土性品类的形式原则,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整体民俗生活之中,成为民间风情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在民间艺术研究过程中,乡土性风格是综合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本质,集中体现在民间审美趋向中的合
期刊
白城。  白色的城。蒙古语是查干浩特。  白色的城,非常想象,非常文学。在车上奔赴白城时,仿佛不是去采风,而是赴约,有种喜悦和期盼。因为没有对象,不具体,喜悦和期盼还很飞扬。  我们来的季节,草原苍黄一片,树林则是烟灰色。苍黄和烟灰,格局规模都很铺张,接天连地;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揉碎碾细了,和在里面,不具体,但真真切切。  白城曾是匈奴的废都。想当年,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死去活来。但草原上的城市
期刊
夜晚,劳累一天的采风团作家们正在中巴车上沉睡,却很快就被夜色中的一处处火光惊醒了。宗仁发主编奇怪地问我:“不是不让烧秸秆吗?”我说:“是的,国家明令禁止,所以,农民们才在晚上偷着烧嘛!”宗主编若有所思地“啊”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作家们注视着车窗外的处处大火,陷入了久久的沉默。我以为,火光消失在身后,作家们很快就忘却了这片片火光,然而,转天上午,这一沉重的话题又被提起了、激活了!  那是洮北区平安镇
期刊
摘要 中国历史悠远流长,民族服饰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在服饰文化语境下,中国服饰文化正朝着世界方向快速地与国际化服饰接轨,而中国民族元素也已经成为世界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民族元素的地位、魅力体现、流行性、文化性与传统民族元素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服饰文化 民族元素 继承 创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服饰发展也达到空前高涨的时期。服饰最初是人类生存的
期刊
摘要 20世纪50-70年代的爱情叙事文本中,爱情多表现为彰显政治倾向的工具。而在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倾向下,爱情叙事文本呈现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注与探寻趋势。王安忆的“三恋”系列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将着力点由历史反思、社会问题转向对内在的追寻,由宏大叙事转向以个体生命体验为视点的私人化写作。加之女性性别表述的重感性、重本我的特点,“三恋”成为探求人性复归的试验之一。  关键词:爱情叙事 性别表
期刊
香巴拉  版图上,一片处女地吐绿,含蕊,扬花。  烟花三月,金秋十月。秦时,隋时,唐时,元时……  上至帝王,下至黎民,都不曾惊扰过。  但都曾来过看过爱过,却从不带走一片云彩、一瓣花朵……  只拾取一缕宁静、一丝祥和……  向西,向西,向西。  山之西。  河之西。  梦之西。  ——西部,才是中国的净土哦。  ——净土,在中国的西部。  神奇。神秘。神圣。  ——甘南。中国的  香  巴  拉
期刊
摘要 王威廉的小说清远淡雅,冷静犀利,总能在真实的意境之外虚构一个荒诞不羁的世界。他擅长在绮丽的背后表现无尽的悲凉,将荒诞不羁的情节与理性的思考融为一体,让生活的激情与虚无的世界在冲突中碰撞。疾病式的另类隐喻中蕴含着无尽的现实含义。王威廉的小说从叛逆的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思考,从敏感和异化的范畴表现了人们在经济高度发展时代已逐渐丧失个性  一 引言  当代作家王威廉的小说清新脱俗、与众不
期刊
摘要 郭敬明是80后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语言风格独特,深受年轻受众的喜爱。其语言作风格的独特性在于贴近了生命本真状态,呈现了荒野之美。他用词华丽细腻、语言跳跃陌生、修辞自然生动。语言风格的青春性奇妙地与荒野特征吻合。语言绚丽呈现荒野生命质感,修辞多变表现荒野无序的玄妙神秘,语法混用体现荒野张力。语言风格的荒野特征一定程度上弥补后现代语境中的断裂之痛,是其文学成功的重要原因所在。  关键词:郭敬明 写
期刊
摘要 在《时间中的孩子》中,伊恩·麦克尤恩对20世纪末的英国社会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学观照,既有伦敦都市的历史维度,又有小说自身的文学想象。通过书写伦敦的内城空间、伦敦郊区的“第二自然”,作家勾勒了一幅荒原般的伦敦映像,隐喻了其对人的身体和主体性的戕害,也倾注了他对生态与人性的深切关注。  关键词:《时间中的孩子》 内城空间 第二自然 伦敦映像 主体性  一 引言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朦胧诗因其陈旧的言说方式与修辞手法使诗歌创作逐渐失去了光韻与新意,在这样的语境中,部分“第三代”诗人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语言策略,其中韩东、于坚、王小龙等诗人力推口语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创作了数量可观、可读性较强的“口语诗”。“第三代”诗歌中的口语化写作是中国新诗历程中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空间的拓展,二是诗歌语言技巧的更新。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