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能给我们带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导入能深深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打好基础。在此,我仅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谈谈课堂导入的五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说明文。在学生的印象里,说明文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一般不招待见。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图片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学习。如:
播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幻灯片演示自然界万紫千红的花。
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尽情地徜徉与花海,享受着花儿带给我们的芬芳与绚丽时,您可曾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介绍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美丽的图片中,悠扬的乐曲中接受美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美妙的情境下进入课堂学习。
二、讲述故事,引人入胜
故事对于学生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讲一个与课文或者与作者息息相关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和作者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引人入胜。如:
1924年,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小学教师,他从报上看到商务印书馆要招收一批剥制植物标本的工人,便急忙赶到上海报考,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该馆录取。旧上海是个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恋于洋场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灯的五彩缤纷;而且剥制动植物标本,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不屑一顾、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轻的他却爱上了这个职业。他爱惜光阴,不善“交际”,工作之余,悉心读书写作。那时,商务印书馆有个植物园,由一位工人管理。他“毛遂自荐”,搬进去和工人住在一起。植物园里,人只有两个,而花草树木却有千百种,有人问他:“住在园里不感到寂寞吗?”他笑笑回答:“我喜欢安静。不妨碍别人,别人也不妨碍我——何况还有这许多花草做伴。”就这样,他一边当工人,一边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创作素材,并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他和贾祖珊合撰的60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也是在这时开始准备的。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贾祖璋。
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科学小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1979年《光明日报》副刊上,曾获得新长征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创作奖一等奖。
这样精短的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故事到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三、巧做实验,设置悬念
实验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之前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设置悬念引起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以求解开疑团。
学生做实验:把一朵红色花瓣的花泡在碱性溶液里,它的颜色会变蓝;再把变蓝的花瓣泡到酸性溶液里,它又由蓝变红;放到中性溶液里,则呈紫色。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真的很神奇——同一个花瓣放在不同的溶液里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学习一篇有关花儿颜色秘密的科学小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探究这其中的奥妙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样,通过实验设疑导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思维吸引到主要问题中去,并围绕问题阅读与思考,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吟咏诗词,温故生趣
古典诗词,朗朗上口,意境优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吟咏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美的熏陶。如: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有关花的诗句。现在我们来重温那些含花的诗句。老师先抛砖引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吟诵古诗词导入,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想象,又具有吸引力的氛围,同时还帮助学生复习了古诗词,加深学生的古典文化的积淀。给人以艺术的熏陶。
五、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如果我们不去观察是看不见的,只有细心的、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我们可以由身边的有趣现象出发,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就非要探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方才罢休。如:
(投影展示):妹妹上小学五年级了,去年夏天,她住的小区种上了牵牛花。一个月以后,妹妹观察到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
为什么小区里的牵牛花有时候是红色,有时候是蓝色和紫色?
为什么小区里的牵牛花变颜色,而种在马路绿化带上的牵牛花几乎不变颜色呢?
这样从我们身边的现象出发,设置问题,不仅顺利导入到文本的学习,更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做好课堂导入,为一堂课的开头拟个漂亮的“凤头”,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市无为县刘渡中心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说明文。在学生的印象里,说明文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一般不招待见。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图片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学习。如:
播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幻灯片演示自然界万紫千红的花。
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尽情地徜徉与花海,享受着花儿带给我们的芬芳与绚丽时,您可曾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介绍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美丽的图片中,悠扬的乐曲中接受美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美妙的情境下进入课堂学习。
二、讲述故事,引人入胜
故事对于学生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讲一个与课文或者与作者息息相关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和作者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引人入胜。如:
1924年,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小学教师,他从报上看到商务印书馆要招收一批剥制植物标本的工人,便急忙赶到上海报考,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该馆录取。旧上海是个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恋于洋场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灯的五彩缤纷;而且剥制动植物标本,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不屑一顾、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轻的他却爱上了这个职业。他爱惜光阴,不善“交际”,工作之余,悉心读书写作。那时,商务印书馆有个植物园,由一位工人管理。他“毛遂自荐”,搬进去和工人住在一起。植物园里,人只有两个,而花草树木却有千百种,有人问他:“住在园里不感到寂寞吗?”他笑笑回答:“我喜欢安静。不妨碍别人,别人也不妨碍我——何况还有这许多花草做伴。”就这样,他一边当工人,一边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创作素材,并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他和贾祖珊合撰的60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也是在这时开始准备的。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贾祖璋。
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科学小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1979年《光明日报》副刊上,曾获得新长征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创作奖一等奖。
这样精短的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故事到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三、巧做实验,设置悬念
实验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之前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设置悬念引起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以求解开疑团。
学生做实验:把一朵红色花瓣的花泡在碱性溶液里,它的颜色会变蓝;再把变蓝的花瓣泡到酸性溶液里,它又由蓝变红;放到中性溶液里,则呈紫色。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真的很神奇——同一个花瓣放在不同的溶液里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学习一篇有关花儿颜色秘密的科学小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探究这其中的奥妙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样,通过实验设疑导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思维吸引到主要问题中去,并围绕问题阅读与思考,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吟咏诗词,温故生趣
古典诗词,朗朗上口,意境优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吟咏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美的熏陶。如: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有关花的诗句。现在我们来重温那些含花的诗句。老师先抛砖引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吟诵古诗词导入,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想象,又具有吸引力的氛围,同时还帮助学生复习了古诗词,加深学生的古典文化的积淀。给人以艺术的熏陶。
五、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如果我们不去观察是看不见的,只有细心的、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我们可以由身边的有趣现象出发,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就非要探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方才罢休。如:
(投影展示):妹妹上小学五年级了,去年夏天,她住的小区种上了牵牛花。一个月以后,妹妹观察到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
为什么小区里的牵牛花有时候是红色,有时候是蓝色和紫色?
为什么小区里的牵牛花变颜色,而种在马路绿化带上的牵牛花几乎不变颜色呢?
这样从我们身边的现象出发,设置问题,不仅顺利导入到文本的学习,更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做好课堂导入,为一堂课的开头拟个漂亮的“凤头”,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市无为县刘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