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空空的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打开思维,看看能想到些什么,能得出哪些观点。很快,月亮、月饼、球、戒指、救生圈等实物便一一出现了,这是由外型相似引发的自然联想,属于思想最表层的东西。接下来抽象实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就会有“月亮、月饼”所体现的“团圆”,“球”所包含的“团结协作”以及“戒指”所代表的“信任、承诺”等观点的出现。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但都还在“圆”这个图形上打转。
这就需要转换思维角度,从“圆”的构成上去分析——“圆”是由曲线组成的、无头无尾而又封闭的图形。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出“曲折、人生、循环、终结”等相关概念。至此,所得的观点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字所能涵盖的。那是不是说此时的思路已经很开阔了呢?不,因为上述构思中我们的眼光还是太窄,只知紧盯“圆”圈住的部分而将圆外大片的空白空间给彻底忽略掉了。所以,若从整个图形的布局来看,它不正寓意着打开禁锢,走出因袭的圈子,方能迎来更宽更广的天空吗?
所以,要写好作文,审题立意是关键;而要审好题,发散思维又是关键。要发散思维,首先就要学会抽象与具体的转换、整体和局部的配合。
其次,发散思维更具体地表现在学会多角度分析材料上,倘若给出的作文材料中有具体的人或物,就可从人、物入手,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个角度,每个角度都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下面以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故事为例,分析如下:
角度一: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却硬要冒充内行。
观点: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老实对待,做假者终将无处躲藏。
角度二:齐宣王——“滥竽充数”得以存在的前提。因为他做事爱讲排场,连听音乐都要三百人一起演奏,这才使得作假者有机可乘。
观点:好排场、讲摊子、大手大脚的官僚主义作风必然会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成为滋生“南郭先生”的温床,我们应坚决加以抵制。
角度三:齐缗王——喜欢听人单独吹竽,他的出现改变了滥竽充数的局面。
观点:只有改革机制、落实政策,才能打破“大锅饭”,使“滥竽充数”者混不下去。
角度四:299人(“三百人”减去“南郭先生”)——他们天天和南郭先生一起吹竽,肯定知道他在作假,但终宣王一生都无一人主动去检举、揭发,正是他们的沉默无声成了“滥竽充数”者有恃无恐的无形的保护伞。
观点:必须打破无形的保护落后行为的现象(如公车上见小偷行窃视而不见)。
当然很多材料没有如此明确的人、物,有时就是一个简单的事物。这时就不妨从事物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有多少特点(包括事物的变化、规律、成因、性质、关系、现象、功能、作用等)就有多少角度。
例如:“钢笔”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若以它为话题目就可这样分析:
(1)产生:虽然它的出现仅仅200年(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标志着钢笔的诞生),却以自身的方便小巧很快取代了使用了几千年的毛笔,一举成为主要书写工具。
观点:事物的好坏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论的,“优胜劣汰”才是铁的法则。
(2)形状:从产生到现在,虽然大小、颜色、图案等不断地变化,但基本机构却一直未变,即都是大大的肚子和小而尖的嘴。
观点:一个人无论外表如何改变,都必须先让自己的肚子装满“墨水”,才能成为真正文明而高雅的人。
(3)功能:书写。
观点:面对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格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传承并发扬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精髓。
……
最后,当话题只是个抽象的概念时(如“愿景”、“远方”等),就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联系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上逆向思维来开拓思想,多角度选择立意,即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以上就是审题之发散思维,放开思想,才会有最佳的立意选择。但俗话说“过犹不及”,思维放得太开、跳跃太大,就难免产生偏题、离题现象,而且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分角色切割开来理解的。所以,在发散的同时又要注意时刻把眼光聚焦到具体材料上来,即要把握好“散”的尺度,避免以下失误的出现:
1、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材料: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的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就会跟去。(节选自丰子恺《随感》)
这则材料有人提出观点:(1)羊群走路靠头羊——谈领导作风;(2)莫做温驯的绵羊——论个性;(3)牧羊有方——谈方法的重要性。
应该说,上述观点就是分别从头羊、群羊、牧羊人多角度分析的产物,表现出思维的活跃性。但遗憾的是只抓住了一点,没有顾及材料的整体,得到的是从局部引发的片面认识,不能涵盖整个材料。因为材料中那位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丰子恺画两根绳子违背了生活真实;而丰子恺观察的结果是证明自己果然画错了。之所以画错,是因为缺少阅历,没有认真观察生活。可见,原材料的主题内容是谈画画,通过只要画一根绳子却画了两根绳子的错误,说明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强调了艺术家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这就告诉我们,有些材料,是必须从整体上全面审视信息,理清层次及相互关系后再去多向引发的。如果断章取义地摘取与主旨无关或甚少的只言片语引发观点,就必然会偏题。
2、只见现象,不见本质
材料: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大雁在天上飞翔,准备开弓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不同意,争着说:“家鹅煮着好吃,鸿雁还是烤着好吃。”两人争论不休,一直吵到社伯跟前,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让他们把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两人都同意了。随后再去找雁,那只雁早就高飞到天边去了。(摘自《兄弟争雁》)
这则材料说的是兄弟俩想吃雁肉却未吃到故事,意在批评那些只说空话、不尚实干的人,告诫我们确定了目标后就要及时付诸行动,否则,任何美好的愿望都会成为泡影。若分别从兄弟俩、社伯、大雁方面提出观点:(1)放下你的箭;(2)各执一端与二一添作五;(3)要把握时机。显然都只看见现象,未把握问题实质。
3、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材料:近几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造发明一直走在各省市前列,但也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某中学生代表我国参加国际性数学竞赛,当飞机抵达外国机场后竟连自己的行李也不拿,眼看着带隊的老数学家费力地为他提行李。
此材料不少学生都泛泛而谈“德才兼备”的问题。这似乎扣住了问题实质,还是两点论的辨证分析。其实不然:德才兼备确是成才的目标,但此材料中的中学生已是学业上的佼佼者,不可谓无才,即才已备、德不够。因此,要抓住重点,不能只停留在德才关系静止的机械分析上。可从成才者角度确立“有才还需有德”的观点;也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失误”,从教育者的角度确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的观点。
其它,如“刻意求异,忽视集中”、“错用逆向,全盘否定”等常见失误就不再具体举例。
综上所述,作文审题目,须做到收放自如才好,既要发散思维、解放思想,又要聚焦材料、切中题旨。
这就需要转换思维角度,从“圆”的构成上去分析——“圆”是由曲线组成的、无头无尾而又封闭的图形。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出“曲折、人生、循环、终结”等相关概念。至此,所得的观点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字所能涵盖的。那是不是说此时的思路已经很开阔了呢?不,因为上述构思中我们的眼光还是太窄,只知紧盯“圆”圈住的部分而将圆外大片的空白空间给彻底忽略掉了。所以,若从整个图形的布局来看,它不正寓意着打开禁锢,走出因袭的圈子,方能迎来更宽更广的天空吗?
所以,要写好作文,审题立意是关键;而要审好题,发散思维又是关键。要发散思维,首先就要学会抽象与具体的转换、整体和局部的配合。
其次,发散思维更具体地表现在学会多角度分析材料上,倘若给出的作文材料中有具体的人或物,就可从人、物入手,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个角度,每个角度都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下面以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故事为例,分析如下:
角度一: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却硬要冒充内行。
观点: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老实对待,做假者终将无处躲藏。
角度二:齐宣王——“滥竽充数”得以存在的前提。因为他做事爱讲排场,连听音乐都要三百人一起演奏,这才使得作假者有机可乘。
观点:好排场、讲摊子、大手大脚的官僚主义作风必然会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成为滋生“南郭先生”的温床,我们应坚决加以抵制。
角度三:齐缗王——喜欢听人单独吹竽,他的出现改变了滥竽充数的局面。
观点:只有改革机制、落实政策,才能打破“大锅饭”,使“滥竽充数”者混不下去。
角度四:299人(“三百人”减去“南郭先生”)——他们天天和南郭先生一起吹竽,肯定知道他在作假,但终宣王一生都无一人主动去检举、揭发,正是他们的沉默无声成了“滥竽充数”者有恃无恐的无形的保护伞。
观点:必须打破无形的保护落后行为的现象(如公车上见小偷行窃视而不见)。
当然很多材料没有如此明确的人、物,有时就是一个简单的事物。这时就不妨从事物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有多少特点(包括事物的变化、规律、成因、性质、关系、现象、功能、作用等)就有多少角度。
例如:“钢笔”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若以它为话题目就可这样分析:
(1)产生:虽然它的出现仅仅200年(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标志着钢笔的诞生),却以自身的方便小巧很快取代了使用了几千年的毛笔,一举成为主要书写工具。
观点:事物的好坏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论的,“优胜劣汰”才是铁的法则。
(2)形状:从产生到现在,虽然大小、颜色、图案等不断地变化,但基本机构却一直未变,即都是大大的肚子和小而尖的嘴。
观点:一个人无论外表如何改变,都必须先让自己的肚子装满“墨水”,才能成为真正文明而高雅的人。
(3)功能:书写。
观点:面对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格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传承并发扬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精髓。
……
最后,当话题只是个抽象的概念时(如“愿景”、“远方”等),就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联系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上逆向思维来开拓思想,多角度选择立意,即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以上就是审题之发散思维,放开思想,才会有最佳的立意选择。但俗话说“过犹不及”,思维放得太开、跳跃太大,就难免产生偏题、离题现象,而且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分角色切割开来理解的。所以,在发散的同时又要注意时刻把眼光聚焦到具体材料上来,即要把握好“散”的尺度,避免以下失误的出现:
1、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材料: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的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就会跟去。(节选自丰子恺《随感》)
这则材料有人提出观点:(1)羊群走路靠头羊——谈领导作风;(2)莫做温驯的绵羊——论个性;(3)牧羊有方——谈方法的重要性。
应该说,上述观点就是分别从头羊、群羊、牧羊人多角度分析的产物,表现出思维的活跃性。但遗憾的是只抓住了一点,没有顾及材料的整体,得到的是从局部引发的片面认识,不能涵盖整个材料。因为材料中那位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丰子恺画两根绳子违背了生活真实;而丰子恺观察的结果是证明自己果然画错了。之所以画错,是因为缺少阅历,没有认真观察生活。可见,原材料的主题内容是谈画画,通过只要画一根绳子却画了两根绳子的错误,说明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强调了艺术家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这就告诉我们,有些材料,是必须从整体上全面审视信息,理清层次及相互关系后再去多向引发的。如果断章取义地摘取与主旨无关或甚少的只言片语引发观点,就必然会偏题。
2、只见现象,不见本质
材料: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大雁在天上飞翔,准备开弓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不同意,争着说:“家鹅煮着好吃,鸿雁还是烤着好吃。”两人争论不休,一直吵到社伯跟前,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让他们把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两人都同意了。随后再去找雁,那只雁早就高飞到天边去了。(摘自《兄弟争雁》)
这则材料说的是兄弟俩想吃雁肉却未吃到故事,意在批评那些只说空话、不尚实干的人,告诫我们确定了目标后就要及时付诸行动,否则,任何美好的愿望都会成为泡影。若分别从兄弟俩、社伯、大雁方面提出观点:(1)放下你的箭;(2)各执一端与二一添作五;(3)要把握时机。显然都只看见现象,未把握问题实质。
3、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材料:近几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造发明一直走在各省市前列,但也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某中学生代表我国参加国际性数学竞赛,当飞机抵达外国机场后竟连自己的行李也不拿,眼看着带隊的老数学家费力地为他提行李。
此材料不少学生都泛泛而谈“德才兼备”的问题。这似乎扣住了问题实质,还是两点论的辨证分析。其实不然:德才兼备确是成才的目标,但此材料中的中学生已是学业上的佼佼者,不可谓无才,即才已备、德不够。因此,要抓住重点,不能只停留在德才关系静止的机械分析上。可从成才者角度确立“有才还需有德”的观点;也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失误”,从教育者的角度确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的观点。
其它,如“刻意求异,忽视集中”、“错用逆向,全盘否定”等常见失误就不再具体举例。
综上所述,作文审题目,须做到收放自如才好,既要发散思维、解放思想,又要聚焦材料、切中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