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师父于永正老师通电话时,他随口问我:“刘杰,你在忙什么呢?”我说:“在写教学随笔呢。”然后不好意思地说:“就是质量还要再提高……”于老师爽朗地笑了,说:“先不管写得怎么样,剜到篮里就是菜!”挂上电话,想到师傅说的“剜到篮里就是菜”这句朴实的大白话,我感到非常亲切,颇有共鸣。
我曾经这样请教于老师:“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哪件事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于老师说:“我上初一时,南开大学刚毕业的李晓旭老师给我批改作文,曾给我写评語‘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从那以后,我就想当作家。我读遍了老舍的书,开始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自己进修,有空就到学校图书室去,凡是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叶圣陶的书我都看,边看还边摘抄。”他说从那时起,便做起了作家梦。
于老师给各种报纸杂志投稿,从1957年一直到1980年,他存了一箱子的退稿,却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直到1980年底,于老师39岁时撰写的《选材与命题》发表在《江苏教育》第12期上,同月,小说《没脑子的人》刊登在《徐州日报》上。到了1999年11月,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第一次印刷,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书中的文章多是从日记中提炼出来的,点点滴滴,看似不经意,其实花费了很大精力。于老师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他不是每天踏踏实实地“剜”,每天在篮里放些“菜”,他不可能有今天的厚积薄发,不可能在近八十岁的高龄时依然思维敏捷、笔下生花。
还清晰地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于老师在我们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他经常到我们学校检查作业、备课。有一回,他来检查,我的教案里夹了一本教学札记,他看了以后非常欣赏,立刻拿起笔在我本子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看着于老师潇洒的字体、鼓励的语句,我大受鼓舞。于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写日记、写随笔的好习惯。果然,如他而言,虽然我三年后没有成为教育专家,但是我的进步是令人惊讶的。我2007年评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时候,2016年评上江苏省名教师的时候,今年被推荐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时候,总是想起于老师的期待与教诲,他当年即兴写下的评语激励着我,引领着我,让我逐渐由一个新手型教师转变为经验型教师,继而成为研究型教师,然后向着专家型教师的目标努力着。
于老师在《爬格子》一文中,语重心长地写道:“我曾经对青年教师讲过,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如果我没有爬格子的习惯,充其量是一个好的教书匠。”2013年8月,我跟于老师去青岛一所实验学校做关于写字教学的讲座,回来的火车上,于老师提醒我:“你讲的那个案例很感人,可以写下来投稿。”我回家后当天就写下来,没过多久果然发表了。2016年初,我去看望病中的于老师,于老师在病床上还跟我兴致勃勃地聊他上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关于小纸条的设计,聊到高兴处,喜不自胜,手舞足蹈。临走的时候,于老师握着我的手嘱咐我:“刘杰,要多写文章,勤写文章,于老师希望多在杂志上看到你的名字……”
恩师的话我谨记心头,我将继续努力“爬格子”,继续“剜”属于我自己的菜。或许那不是时令蔬菜,也不是非常新鲜,但是我相信:只要去“剜”了,只要坚持下去,我篮子里的,一定是好菜!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大马路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我曾经这样请教于老师:“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哪件事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于老师说:“我上初一时,南开大学刚毕业的李晓旭老师给我批改作文,曾给我写评語‘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从那以后,我就想当作家。我读遍了老舍的书,开始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自己进修,有空就到学校图书室去,凡是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叶圣陶的书我都看,边看还边摘抄。”他说从那时起,便做起了作家梦。
于老师给各种报纸杂志投稿,从1957年一直到1980年,他存了一箱子的退稿,却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直到1980年底,于老师39岁时撰写的《选材与命题》发表在《江苏教育》第12期上,同月,小说《没脑子的人》刊登在《徐州日报》上。到了1999年11月,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第一次印刷,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书中的文章多是从日记中提炼出来的,点点滴滴,看似不经意,其实花费了很大精力。于老师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他不是每天踏踏实实地“剜”,每天在篮里放些“菜”,他不可能有今天的厚积薄发,不可能在近八十岁的高龄时依然思维敏捷、笔下生花。
还清晰地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于老师在我们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他经常到我们学校检查作业、备课。有一回,他来检查,我的教案里夹了一本教学札记,他看了以后非常欣赏,立刻拿起笔在我本子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看着于老师潇洒的字体、鼓励的语句,我大受鼓舞。于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写日记、写随笔的好习惯。果然,如他而言,虽然我三年后没有成为教育专家,但是我的进步是令人惊讶的。我2007年评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时候,2016年评上江苏省名教师的时候,今年被推荐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时候,总是想起于老师的期待与教诲,他当年即兴写下的评语激励着我,引领着我,让我逐渐由一个新手型教师转变为经验型教师,继而成为研究型教师,然后向着专家型教师的目标努力着。
于老师在《爬格子》一文中,语重心长地写道:“我曾经对青年教师讲过,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如果我没有爬格子的习惯,充其量是一个好的教书匠。”2013年8月,我跟于老师去青岛一所实验学校做关于写字教学的讲座,回来的火车上,于老师提醒我:“你讲的那个案例很感人,可以写下来投稿。”我回家后当天就写下来,没过多久果然发表了。2016年初,我去看望病中的于老师,于老师在病床上还跟我兴致勃勃地聊他上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关于小纸条的设计,聊到高兴处,喜不自胜,手舞足蹈。临走的时候,于老师握着我的手嘱咐我:“刘杰,要多写文章,勤写文章,于老师希望多在杂志上看到你的名字……”
恩师的话我谨记心头,我将继续努力“爬格子”,继续“剜”属于我自己的菜。或许那不是时令蔬菜,也不是非常新鲜,但是我相信:只要去“剜”了,只要坚持下去,我篮子里的,一定是好菜!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大马路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