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论人才二则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恒言曰“才情”,才生于情,未有无情而有才者也。慈母情爱赤子,自有能鞠赤子之才;手足情卫头目,自有能捍头目之才。无情于民物而能才济民物,自古至今未之有也。小人于国、于君、于民,皆漠然无情,故其心思智力不以济物而专以伤物,是鸷禽之爪牙a,蜂虿之芒刺也b。才乎,才乎!《诗》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c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不然,但取己所明而已,但取己所近而已。
  (《默觚·治篇》)
  注释:
  a 鸷(zhì)禽:猛禽。
  b 蜂虿(chài):蜜蜂毒虫之类。
  c 此句出自《诗经·邶风·谷风》。
  大意:
  人们有一句俗话叫“才情”,才华生于情感,从未见过无情而有才者。慈母发自内心地疼爱她的幼儿,自然产生了抚育教养孩子的才能;人的手足出自本能地护卫头部和眼睛,所以产生了捍卫头目的能力。对民众毫无情感而能够以才华济世的,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人。小人对国家、对君主、对民众,都是冷漠无情的,他的心思智力,不是用来济世,而是专用于伤民,就像猛禽的爪牙、毒虫的尖刺一样。才华啊,才华啊!《诗经》说:“民众若有危难,不惜一切地施以援手。”
  不了解一个人的短处,不了解一个人的长处,不能发现一个人长处中的短处,不能发现一个人短处中的长处,那么就不能合理地使用人,也不能很好地教育人。用人,要用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育人,要成就他的长处,帮他改掉短处。只有完全了解自己的短处,才能帮助别人改掉短处;只有不倚仗自己的长处,才能吸收别人的长处为己所用。否则,只能得到自己眼前看到的,只能得到自己所接近的。
  【点评】
  魏源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急剧衰败、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内忧外患,诗人龚自珍大声疾呼:“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家魏源则以系统的论述,表达出内心的强烈期盼,那就是:希望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济世救民。他的人才治国论,集中反映于《默觚》等著作里。
  第一选段中“未有无情而有才者”的论断,不能不令我們想到林则徐,这位被魏源盛赞的民族英雄(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西变以来,惟林公守粤,不调外省一兵一饷,而长城屹然。”)。林则徐一生事迹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确实印证了魏源的判断:正是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使得他纵然身遭不公,仍初心不改。国家若想屹立不倒,必须以林则徐这样情深而才具的人才为支柱,而“有才无情”的小人当道,则会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反观当时,朝堂之上,战阵之前,禄蠹丛生,大厦倾覆确实只是早晚的事。
  第二选段,包含着几层意思:首先,用人用长,这是历代善于用人者共同的经验,而进一步提出“长处中的短处”与“短处中的长处”并存,就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唐太宗曾提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帝范·审官》),“智者”之谋、“愚者”之力、“勇者”之威、“怯者”之慎,都是在某些场合下利于成事,而某些时候又不太合时宜的,如何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能,十分考验决策者的“知人”功夫。其次,欲“用人”必先“知人”,欲“教人”,也必先“知人”,要了解他人、教诲他人,不妨先从了解自身开始,毕竟人性相通,在非极端情况下,一般人的意愿行为,并不太难猜测并做出预判,这来自于“推己及人”的古老教诲,也暗藏着“自以为非”的谦退精神。最后,就是用人教人的过程,也是自身认知领域得到拓展的过程,避免囿于成见、防止错失良才,用人教人者,宜时刻自警自省。(张亭)
其他文献
明朝灭亡之后,各地尚有不少武装力量继续与清军周旋。在这些反清武装中,势力较强、影响较大的要数郑成功。他曾以厦门、金门为基地,长期组织抗清斗争。在北上抗清接连遭遇挫折后,郑成功于1661年挥师渡海,发起收复台湾之战,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岛,使得这座宝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立志收复台湾  16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崛起,很快就建立起强大的海上力量。17世纪初,荷兰政府开始在其亚洲殖民地建立东印度公司
期刊
古代从政者的六门必修课(三)一、乐:领导修养  什么是“乐”?就是音乐。这个字的繁体写作“樂”。  “乐”是五声八音之总名。您看“樂”这个文字的字形,就像丝弦绑在木上,上面还有调弦器呢,“樂”就是活脱脱的一把琴瑟,后来引申指音乐,包括人唱的“音”和乐器弹奏的“音”两个方面。所以班固说音乐来自人的本性,能够沁入骨髓。(《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
期刊
《论语·学而》载,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所说的“国”与今天的“国”在含义上有差别。那时的“国”是在一个大家共认的“君主”(当时的代表是周天子)的领导下,有一定独立性的诸侯国。那么,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国呢?  儒家讲仁爱,讲人伦的社会秩序,讲德治为主的人文化成,努力使人生及社会的发展构筑于向前向善的“正能量”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正义是拥有力量的“正义”,并非完全
期刊
况钟(1383—1442),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明史》卷一六一有专传。况钟初为书吏,因才华卓著,受到礼部尚书吕震的赏识,被任命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升任礼部仪制司郎中。宣德五年(1430),四十八岁的况钟迎来了他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出任苏州知府。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百姓的赞誉和爱戴,苏州百姓将其视为“青天”,称他为“况青天”。况钟任苏州知府长达十三年之
期刊
北宋初期文坛,沿袭五代“西昆体”的沉闷陈腐之气、浮艳艰涩之风。  一天,欧阳修偶然发现了唐代韩愈的一篇遗稿。真是清新夺目!他爱不释手,乃至忘了吃饭睡觉。自此,欧阳修通过认真创作和大力提倡,开展了蓬勃向上的古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的朋友钱惟演在洛阳修了一座驿舍,以这座驿舍为题材,他请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三人各写一篇文章。谢希深写了七百字,欧阳修写了五百多字,尹师鲁写了三百八十字。尹师鲁的文章语言精
期刊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南北朝时期周兴嗣所编《千字文》的开头。作为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的一部启蒙读物,《千字文》不仅教儿童识字,更通过对天地万物、文化历史、人生义理的描述来塑造儿童对世界的认知。面对如此宏伟的图景,该从何着手呢?《千字文》先以一句“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起首,再徐徐展开一幅大千世界的图卷。世间万象,周兴嗣却选择从天地的色彩入手,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让人不禁联想到色彩在中国传
期刊
汉制依秦而变  西汉的监察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汉武帝对地方实行的刺史出巡制。二、西汉地方的刺史出巡制  西汉对地方的监察最初沿用的是秦朝的做法。汉惠帝时,一度在部分地区恢复了监郡御史制度,监郡御史两年一任,要求他们每年的十月到朝廷奏事,十二月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后来又扩大范围,在中央所辖各郡都设置了监察御史。但这些御史的任务比较杂,在秦朝时的监察效果就不太理想。比如当年刘邦做泗水亭长
期刊
提到李白,我们立刻会想到“诗仙”,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确,李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历史人物了,他的诗歌,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至今仍广为传诵。少年时代的蜀中生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活了六十二岁。在这六十二年中,李白有四十余年(十三岁到五十五岁)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我们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
期刊
经典之为经典,在于其内蕴的博大精深,具有蓬勃的生命张力和无限的延展可能。中国古代经典中,儒家经典地位最尊;儒家经典中,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惟《尚书》最尊”。《尚书》关涉兴废存亡,诠释天道政理,引导修齐治平。《尚书》为大道之学,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就指出:“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尚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书》的当代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彰显。  《尚书》为
期刊
编者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凝聚着中华民族改造世界的辉煌成就,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并播出《李冰与都江堰》《心怀天下范仲淹》)王启涛教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总结出领导智慧而成《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一书,出版后反响强烈,被推荐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读物。本刊编辑今征得作者同意,对书中内容做了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