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学习动机、课堂学习动机的概念,从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设置学习目标,提出恰当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等方面论述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1、学习动机内涵
学习动机就是学习者自身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要学习,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并依此来激发学习的动力去进行更好地学习。它与学习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
学习动机(Motivation)是指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倾向,在试图解释这种活动的过程时,人们常常用动机描述某个发出的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行为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一种内部状态和过程。而对于动机科学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心理学家开拓的一个崭新领域,对于学习动机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组合而成的,而这两者又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学习需要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最根本动力,学习者只有在有了这种最根本的需求下才可能发生学习的活动,否则,学习活动将不可能存在。而学习期待则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效果,并且对学习者是否能达到目标可以起到促使的作用。故而,两者缺一不可。
2、课堂学习动机的界定
课堂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形式,小学生集体听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同学习任务,共同提高学习成绩。课堂学习中,一位教师面向几十位小学生,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又各有差异,以至于同一内容虽采用同一方法,而效果却有所不同。在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用时间最多的莫过于上课。上课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小学生最宝贵的时间大都在课堂中度过。课堂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不同,它是在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科进行连续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课堂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小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内摄取和储存人类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把前人累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此外,课堂学习有良好的环境,如教室、实验室及现代化的视听教学设备等。借助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可以节省学习时间,使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起来,手脑并用,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动机对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有的学生对完成某项工作有极大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出色地完成这一项任务;有的学生对这项任务则反应较为冷淡,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这种行为差异与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及小学生本体愿意去学习课堂内容的一种程度指数密切相关。
本文将课堂学习动机界定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更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由内驱动力和诱因两因混合而成,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学生本体愿意去学习课堂内容的一种程度指数。课堂学习动机对有机体的行为动向起激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动机激发起适应性的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要追求的学习目标并且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恒定的学习行为。
3、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3.1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小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小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小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小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小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好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学科的故事等,来让小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如数学学科,给小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小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3.2设置学习目标,提出恰当要求
不能只给小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等抽象的建议,而要给小学生提供适当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而后,培养成功感,增强小学生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有赖于小学生自身的自信心。近代教育家俞子夷说:“要有自信,要有过成功的体验,常常做错,常常受责,只有失败,永无成功,也就不可能产生自信心”学习成绩差的小学生,学习上很少取得成功,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乐趣。
3.3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小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小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低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高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弱;当问题的难度系数适中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让小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小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小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太易或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3.4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發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1、学习动机内涵
学习动机就是学习者自身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要学习,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并依此来激发学习的动力去进行更好地学习。它与学习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
学习动机(Motivation)是指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倾向,在试图解释这种活动的过程时,人们常常用动机描述某个发出的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行为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一种内部状态和过程。而对于动机科学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心理学家开拓的一个崭新领域,对于学习动机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组合而成的,而这两者又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学习需要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最根本动力,学习者只有在有了这种最根本的需求下才可能发生学习的活动,否则,学习活动将不可能存在。而学习期待则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效果,并且对学习者是否能达到目标可以起到促使的作用。故而,两者缺一不可。
2、课堂学习动机的界定
课堂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形式,小学生集体听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同学习任务,共同提高学习成绩。课堂学习中,一位教师面向几十位小学生,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又各有差异,以至于同一内容虽采用同一方法,而效果却有所不同。在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用时间最多的莫过于上课。上课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小学生最宝贵的时间大都在课堂中度过。课堂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不同,它是在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科进行连续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课堂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小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内摄取和储存人类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把前人累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此外,课堂学习有良好的环境,如教室、实验室及现代化的视听教学设备等。借助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可以节省学习时间,使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起来,手脑并用,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动机对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有的学生对完成某项工作有极大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出色地完成这一项任务;有的学生对这项任务则反应较为冷淡,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这种行为差异与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及小学生本体愿意去学习课堂内容的一种程度指数密切相关。
本文将课堂学习动机界定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更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由内驱动力和诱因两因混合而成,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学生本体愿意去学习课堂内容的一种程度指数。课堂学习动机对有机体的行为动向起激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动机激发起适应性的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要追求的学习目标并且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恒定的学习行为。
3、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3.1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小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小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小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小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小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好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学科的故事等,来让小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如数学学科,给小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小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3.2设置学习目标,提出恰当要求
不能只给小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等抽象的建议,而要给小学生提供适当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而后,培养成功感,增强小学生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有赖于小学生自身的自信心。近代教育家俞子夷说:“要有自信,要有过成功的体验,常常做错,常常受责,只有失败,永无成功,也就不可能产生自信心”学习成绩差的小学生,学习上很少取得成功,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乐趣。
3.3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小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小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低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高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弱;当问题的难度系数适中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让小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小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小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太易或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3.4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發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